如今,很难想象40年前的飞机餐就是一块吃一口掉两口的面包和一杯茶水。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民航机上服务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民航的机上餐饮服务近乎于大食堂水平,作为中国的门户--首都机场飞机餐也像食堂的伙食一样,由北京管理局下属配餐间负责,30多名配餐人员,他们当年骑着自行车,提着食盒,里面装的午餐肉或凤尾鱼罐头、水果、饼干之类的送上飞机。
上世纪70年代大食堂
在一些老式飞机上,米饭炒菜就盛放在一个个铝制饭盒里,统一加热后再分给旅客。喝的饮料也是乘务员提着开水壶走来走去给乘客冲茶,那种感觉,跟80年代的绿皮火车差别不多,就是这样简陋的飞机餐,每天也要制作600多份,供应3家外国航空公司。
70年代苏联航线配餐
改革开放之初,民航局也曾为了提升航空餐食质量,到日本、香港等地考察,与国外配餐公司合作。但那时国家百废待兴,没有外汇给民航成立先进的航食公司。谁又能想到,是中美开航的契机推动中国民航机上餐饮向世界水平靠。
1963年的首都机场,伊尔-18是当时最先进的客机,后面为伊尔-14.
虽然,今天乘客们吐槽飞机餐的牛肉饭或鸡肉饭是如何难吃,但是,在万米高空能吃上一顿安全可口的餐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技术活儿”。要经过复杂的食品加工过程,由专门的冷藏配送,再到飞机上二次加热后,才能发给旅客。
就算是一个不起眼的面包,也曾经像一块石头,让刚刚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硌了一脚。
邓小平在出访的专机上,前排左一为时任民航北京管理局局长徐柏林
早期航食制作由于设备和观念落后,经常受到旅客投诉,连邓小平都有意见,民航飞机上配的面包“吃一口,掉两口”,民航的配餐要改进,面包掉渣子不像话,这个意见让时任民航北京管理局局长的徐柏林汗颜。
1978年底中国确立了要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应邀访美开启“破冰之旅”,中美双方签订了航空协议,计划在80年代初开通北京与旧金山之间的直飞航线。
美国泛美航空上世纪70年代机上餐饮服务
要开通中美洲际航线,飞行途中至少要供应两顿正餐,而且要达到西方航空公司的标准。
刚刚能够吃饱肚子没几年的中国人,哪有什么餐食的标准可言。大食堂级别的航食,根本达不到要求,没有保鲜用的冰箱,连蔬菜都要存放在地窖里,更别提色香味摆盘之类的。
美国泛美航空考察了北京航食供应能力之后连连摇头,提出航班经停东京配餐。
泛美航空80年代跨太平洋航线图
“中途经停就不叫直航”,邓小平坚持配餐一定要在北京进行,这就为配餐问题的一锤定音。引进世界水平的航空餐成为中国民迫在眉睫的大事。
当时,已开辟北京航线的日本航空公司和瑞士国际航空公司,都愿意借给民航局400万美元,并协助在首都机场建立配餐公司。
1970年日航波音747航班机上餐饮服务
日本航空提出的附带条件是,航班“优先起降”,也就是不论别的飞机上是否有中国旅客,也必须让日航的飞机优先起降。如此过分的要求,在场中方谈判人员留下两个字“免谈”。
瑞士航空1976年机上餐饮服务
瑞士国际航空公司则一切向钱看,不仅要收取高额的利息,还要平分利润,如此苛刻的要求,也同样遭到中国民航局的拒绝。
中美通航定在1980年5月1日,5月2日泛美航空的航班到达北京后,北京航食要提供配餐服务,合资成立北京航食的事迫在眉睫。
1958年美国TWA环球航空头等舱配餐
正当大家心急如焚时,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王匡找到了伍沾德:“老伍,有件事你要帮帮忙……。”新华社每年的国庆酒会都在美心皇宫酒楼举行,所以王社长对伍沾德很熟悉。
伍沾德说:“能够为国家做一点事,当然义不容辞,而“飞机餐”又是我一向兴趣之所在;那时,大女儿伍淑清得知邓小平主张国家改革开放,回来后对我说,这件事值得做。”
香港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
就这样,远在香港从事餐饮业的美心集团,进入了中美通航这一关乎国家声誉的重大历史事件。
70岁伍淑清是北京航空餐饮集团的名誉总裁,绰号“001小姐”
伍沾德,香港最大的餐饮集团美心集团的创始人。伍沾德早在岭南大学求学时就显露了商业头脑。1943年正值抗战物资供应紧张,食堂突然加价引起学生不满。伍沾德经过和几个同班同学协商,决定组织学生膳食小組自行包办伙食,并被公推为膳食部长。经过苦心经营,一学期下来,他们把大家的伙食费节省了近三分之一。
70年代被称为喷气时代,泛美航空靠高端航食服务吸引乘客
据伍淑清回忆,1978年12月,她随由新华社香港分社邀请香港部分企业家访问中国内地, 12月23日,访问团在从武汉到广州的火车上,听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邓小平的讲话,中国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欢迎外国投资,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
1980年中国民航引进的波音747客机具备投影娱乐系统
1979年3月,她与父亲伍沾德应邀前往北京讨论成立一家航空餐饮合资企业;79年6月,他们又在北京会见了民航局副局长林政,79年11月,他们再次来到北京,这次是会见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沈图。
伍淑清说,沈先生通过翻译告诉我父亲,合资企业是中国的一个新兴事物,所以没人敢批准。那时“中外合资法”还没有出台,伍沾德在1979至1980年间多次往返京港,双方合同也签了3次,但一直没有人签字批准。
时任民航局长沈图与伍沾德父女商讨北京航食成立事宜
1979年7月,中国第一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两个月后民航总局和伍沾德在刚刚出台的法律框架下接着谈。
虽然有了法,但合资企业还没有先例,所以很多事情还是很难达成共识,到1979年的11月,距离开航的日子只有半年时间,但合同还没有人批准签字,民航局非常急迫。
1981年中国民航波音747SP客机在首都机场
伍淑清回忆到,沈问我父亲,伍先生,你能先从自己口袋里拿出500万港币,为合资企业购买设备吗?30秒后,我父亲告诉沈先生,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相信邓小平先生,我们相信中国会开放。
沈先生握住了我父亲的手,我们立即返回香港去订购设备,伍淑清说,当时500万港币是一笔非常大的资金,父亲个人担保投资与中国民航局合作,靠的是握手为凭的信任。
1970年泛美航食制作车间
购买全套航食设备并不容易,长长的设备清单中包括不锈钢台板、搅拌机、洗碗机、铁板烧的电扒炉、温控炸锅等等,耗资要90万美元,大部分要从美国进口。
当时,美国对华尚处在“禁运”时期,伍沾德去找美国驻香港领事协助采购,起初对方很犹疑,伍沾德说,邓小平开放在即,你如协助做成此事功劳很大,伍又承诺由他在港订货、在港付钱。
1981年首都机场T1航站楼
在1980年2月,全部设备运抵香港,伍沾德随即付清全部货款,“船过船”转运天津。但没有“提货单”,天津不能上岸,伍沾德与沈图又立即去拜会时任交通部长钱家昌,说明个中原委,钱部长立即批准上岸,20多箱设备再用火车拉到北京。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机场的航食服务
伍沾德曾表示,要把北京航食做成世界级的航空配餐企业,就需要世界级航空配餐企业的支持,香港牛奶航空膳食供应公司是香港机场唯一的配餐公司,我必须得到他们的协助,我邀请他们成立一家新公司,资金200万美元,牛奶公司占50%、东亚银行占18%、我占32%。
牛奶航空膳食供应公司说一定要见到中国官方批件,否则不参与、不出钱。我深信合作之事必成,于是“拍心口”承诺,合约如有差池,股东的钱我全数奉还。二百万美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那时在中区可以买一幢大厦了。”伍沾德感慨道,这确实是一件很大胆的事。
1980年3月,邓小平向民航局局长沈图北京航食筹备进展,并询问了伍沾德在香港做什么生意。
邓小平问:“他知道怎么做牛角面包吗?”上世纪20年代,邓小平在法国留学时就对牛角面包产生了兴趣。他知道,外国人做面包就相当于中国人做米饭,面包做得好,其他西餐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沈图回答说:“他知道怎么做才能更好。”
邓小平说:“那为什么不批准呢?“
邓小平在专机上
邓小平年轻时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生活很困难,能吃到牛角面包就是一种享受。1975年,邓小平出访法国期间,特意买回来100个牛角面包,送给周总理、朱德、聂荣臻、李富春等老同志。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时,中央成立“外资管理局”,首任局长为汪道涵。1980年3月6日伍沾德和沈图局长马上去拜会汪先生。两天后的3月8日,汪就批准了,但文本还要经计委、建委、经委等多个部门20多人盖章签字,用了3个多星期,4月15日终于拿到工商局执照。
北京航空食品公司,中国大陆第一家合资公司001号,在1980年5月1日在北京成立,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出资300万元,占股51%;香港伍沾德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出资288万元,占股49%。
作为国内第一家航空配餐公司,标准当然是世界级的,城里的饭馆还在烧煤,这里的厨房已经用上了管道煤气。不锈钢的案台、蒸锅、炒锅,清洁时用高压水枪一冲就好。通电的煎炸锅可以随意控制油温。这些今天看似平常的厨具,在1980年绝对让人眼前一亮。
北京航食早期配送车辆
先进的西方管理方式也引入北京航食。厨房里的工具也在不断变化。比如,航空配餐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刀、铲、炒勺等厨房用具不能配木质把手,要使用易于清洁的不锈钢材质,因为木质的不易清洗,容易滋生微生物;进入生产区域,加工间洗手要使用43摄氏度的温水洗手,为了不造成二次污染,统一调整为感应式水龙头。
泛美航空波音747SP客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
1980年5月1日,中美直航如期开通,5月2日,美国泛美航空首个航班波音747客机从自美国旧金山飞抵北京,民航局在和平门烤鸭店宴请美国民用航空局和首航机组人员;翌日航班离京返美,眼看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的配餐终于成功装上了飞机,伍沾德先生一年多来的辛苦,这一刻都变成欢乐和自豪了!
北京航食使中国民航机上配餐水平大大提高,飞出去的中国民航飞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乘客。
在徐柏龄看来,港方提供的不仅是外汇、设备购买渠道,伍沾德等人在食品制作方面的经验也十分宝贵。“当时伍家在香港的生意已经很大了,对各方面的行情非常熟悉。
而且他们考察了国外的好多家公司,最后才决定在哪家买。”徐柏龄说,如果给民航相同的资金去国外买设备,也买不到这么好的,“因为你不懂”。
初创时期的北京航食
合资后,北京航食首先从澳大利亚进口面粉,因为当年中国生产的面粉,不适合制作法式面包。在香港厨师指导下,调整原料配方,利用从国外进口的先进烘焙设备,烘烤时二次喷水,烤出来的面包又香又不掉渣。新鲜面包出炉后,送给邓小平品尝,他表扬北京航食的面包好吃。
除了航空餐外,北京航食的面包、西点几乎是全北京最好的,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建国饭店等都纷纷前来订购。甚至驻京的外国使馆、外资公司便慕名而来,希望北京航食为他们的晚宴、酒会配餐。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北京航食作为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能够获得市面上罕见的食材,孢子甘蓝、甜豆、青芦笋等蔬菜都是出口级的;大块的牛排、羊扒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从挪威进口的橘红色三文鱼上,有漂亮的白色油脂线;成箱空运来的大龙虾,到了北京还是活的。
这些高档食材极大提升了北京航食的配餐水平,比如80年代的中餐里就有葱烧海参、烧鱼肚、油焖虾等,西餐的煎牛排、奶油虾球、烧火鸡、鹅肝酱,日式照烧鸡、天妇罗等,很受外航欢迎,公司开业1年8个月,内地就将300万元投资额全部收回。开业4年,13家通航北京的国外航空公司选择北京航食的服务。
上世纪80、90年代茅台酒成为国际航线的标配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那年北京航食日供餐量超过2万份。
1996年,北京航食日供餐量超过5万份。
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航食日供餐量超过8万份。
时至今日,北京航食厨师队伍来自瑞士、日本、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推出中餐、西餐、日餐、清真餐、儿童餐、东南亚餐等,品质多达2500多种。
据统计,北京航食日均消耗鸡肉5吨、牛肉3吨、水产品3吨、大米3吨。
目前,北京首都机场有3家航空食品企业,每日提供超过14万份航食,这其中北京航食占比超过70%,达到10万份/日,在高峰时期,能够达到13万份/日供应。
后记,即将开始的2019年春运,当你乘坐飞机,接过空姐送上的飞机餐时,这篇文章能让你成为专业航空吃货。
关注网易航空
看更多圈内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