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的另一面

本节内容可以归到《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一书中第九章第三节: 绝对君权的纪念碑 文字与制作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本节内容可以归到《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一书中第九章第三节: 绝对君权的纪念碑

文字与制作:米叔 / 旁白:王卓 视频发布:艺术与设计史

以下为视频文字稿

1643年,未满5岁的路易十四登基成为法国波旁王朝的新国王,新王加冕,生活还不能自理,于是在随后的18年里,法国的实际统治者成了红衣主教马萨林。

这一点路易十四和圣祖康熙就差了很多,虽然比路易十四晚16年出生,但康熙爷14岁时就把首辅鳌拜给安排了。 而路易十四一直坐等马萨林归天之后,才走上了亲政之路。 此时重获权利的的路易急需树立自己在朝野乃至欧洲的的威望,国外的威望要靠枪杆子去打,而国内的威望要靠宫殿来营造。

卢浮宫首先开修了。

在路易十四之前,卢浮宫已经断断续续扩建了几个世纪,到了他这一代,最重要的工作是对东面的方形庭院进行封口,一旦完工,这里将成为王宫的正式入口。 事关国家形象,臣工们自然不敢怠慢,而当时宫廷内部对于国内设计师提交的方案都不太满意,最后干脆花重金从意大利请来了誉满欧洲的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

以往我们对贝尼尼的印象都是这种宛若新生的雕塑作品,但不要忘了~贝神也是非常成功的建筑大师。

1665年,67岁的贝尼尼来到巴黎,花了几个月时间吃喝玩乐,哦~不对~是花了几个月时间构思创作,前后给法国当局提交了两种设计方案: 第一种是在建筑中央做了一个凸形空间,另一种则相反,做出一个凹形空间。 两种方案都用曲线呈现了巴洛克风格的动感之美。 但法国甲方并不买账,拒绝的理由也五花八门,有的说这样设计会打扰国王就寝,有的说法兰西的王宫不能交给意大利人设计~等等。

总之这一单没有谈成,礼送贝尼尼回国后,法国建筑界马上跟进推出了新的设计方案,而这一方案开辟了法国特有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就是法国建筑师克劳德·佩罗最终完成的罗浮宫东立面。

我估计很多人包括我~如果不看建筑史的话,几乎都不会关注这个立面,因为站在这里发个票圈,乡亲们都不知道你身在何处,那这趟法国之旅岂不是白来了吗? 但如果是站在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前,我坚信~你可以很快收获一堆溢美之词。

如今,在翻了几本参考资料后,倒是让我对佩罗这位建筑师刮目相看,首先是佩服他超强的风格混搭能力,佩罗将古罗马神庙的正立面挪到了建筑中央,先用经典权威的建筑风格锁定核心。 之后又借鉴布拉曼特的卡普里尼府邸,将双柱并列的柱式和三角楣墙式的窗户安在了侧翼,为了避免抄的太硬,他又在柱子与窗户墙面之间开辟了一条进深4米的柱廊,顿时让二三层空间变得通透敞亮。 最后他还在立面两端安排了壁柱装饰的突出部,使得建筑空间有了虚实变化的节奏感。

无论横向对称还是纵向分层,东立面各部分的主从关系都非常明确,完全符合宣扬王权等级的时代背景。 为了验证这个说法,我将东立面线描化,之后就可以将法国各阶层按照等级高低填在这个表格里。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卢浮宫这段乐章注定是为帝王奏响的。

还有一点让我佩服的是建筑师的比例把控能力,这可不是萌新外行可以轻易掌握的,稍有不慎就会搭上自己的职业生涯。 具体失败案例可以参考国内的当代西洋式建筑,大多是比例失调的产物。 佩罗的面前是一座长137米,高28米的三层建筑体,由于同时代并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参考,所以只能凭经验与胆量,调整各单位比例结构,这么做自然会惊动不少保守派,但一切靠事实说话,统一和谐又充满力量的构图,让佩罗的方案笑到了最后。

可惜这座宫殿的主人路易十四,并不喜欢巴黎,也不喜欢卢浮宫,他喜欢的是西南郊的凡尔赛宫~这个放到下集说吧~时间紧迫~我先撸一盘游戏~

由于没有买到飞往巴黎的机票,我默默打开了《刺客信条·大革命》,计划在游戏里云游巴黎,游戏的时代背景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此时路易十四的重孙之孙——路易十六,都被推上了断头台,那这个时间点的卢浮宫东立面铁定是完工了,虽然有无数个支线任务等着我去做,但一心只有学习的我,根本无心恋战,默默地穿过躁动的人群,走向卢浮宫。

结果发现育碧把卢浮宫整体缩小了几倍~双柱结构没了,柱廊也缩水了,不过中间的神庙样式和两侧的突出部还原的还不错。反正这个游戏也不要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学着我把巴黎地标都爬一遍~

下集和我一起去凡尔赛宫散散步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