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廉州七月七的风情音画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最忆廉州七月七 浓浓乡情在心头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四大民俗节日之一。这传统的四大民俗节日是:春节、元宵节、七夕(乞巧节)、中秋节。而其中七夕的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人文特色最为鲜明。

自从汉代的一位无名氏,充满想象的写了“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样一首乐府诗之后,七夕这一天就寄托了中国人太多,太深厚的情感。

白居易为了渲染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人鬼未了情,把七月七日,演绎成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山盟海誓;

宋代 “苏门四学士” 之一的秦观大笔一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了千古名句。

我们聪明的家乡廉州人也不甘人后,把屎壳郎拉来编了个“混屎姐,报错话”的故事:原先王母娘娘是准许织女每七日与牛郎见一次面的,但传话的神仙记错了,说成是每年的双七(七夕)才准见一次面,因此造成了牛郎织女每年七夕才能相逢。王母娘娘因此很后悔,一怒之下把传话神仙变成了“混屎姐”(即屎壳郎)。于是就有了廉州童谣中唱的“混屎姐报错话,捏二姐哭喳喳”,以此来代指乱传话而闯祸。

一年一度的七初七,就这样在人们的千秋沧桑河流中激涌起情感的浪花。

“三秋多怨曲,七夕定新妆。珠掠盘明月,花梳间海棠。”这是在《广东新语中》定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明末岭南三大家之一的著名学者屈大均,在旅居廉州时写的诗。七夕之际,立秋将至,廉州珠娘们梳起时兴的发饰,插上珍珠发簪,期待着“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那牵魂摄魄的时刻早早到来。

当家的女人没有太多的闲情逸致,她们要在七夕的前一天提前把准备七夕用来挡天水的器皿清洗干净,还要在更深夜阑时去挑井水或河水回来贮存,以备第二天织女哭不出眼泪,没有天水落到人间时能够备用。之所以要等到更深夜阑才去挑水,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习俗,据说挑水的时候,没有被人看到才灵验。

七月七是日,各家女人都会争相早起,越早越好,除了要接织女的眼泪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收集露水。当天收集到的露水,再采摘鲜花放进去泡浸,就是美容养颜的妇科女宝。

收集了七月七的天水之后,就放进已经准备好了的坛坛罐罐、缸缸瓮瓮中,再把选好洗净的冬瓜放进去,用泥浆封口,有地窖的人家就放进地窖里,没有地窖的就在家中庭院挖坑掩埋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使用。一般的家庭都会有隔年的七月七水备用。民间习俗认为,放进地窖或埋进泥坑里的七月七水,长久保存也不会变味,而且愈益清凉甘贻,有治病功效,居家用以调药泡酒,外涂疮疖,治疗眼疾,清除肠胃湿滞等,用之常常应验。

七月七当天,廉州人还有晒书籍和衣物的习俗,相传七月七这一天晒的书籍和衣物存放后不会发霉生虫。

入夜之后,廉州七夕民俗盛会活动就开始了。最热闹的就是廉州阜民路一带,街坊们家家户户在门前摆设鲜花盆景果品,供人观赏,也是祭祀七仙女祈福。也有的在天井或阳台上设香案果品,供奉牛郎织女。

未出嫁的女孩子们则聚会在一起,摆置胭脂水粉,举行穿针、缝制布艺比赛,以最多最快者为胜。一些殷实人家的女孩还结成“姐妹会”,在一起做游戏。这些游戏多是将自己平日里制作的女红手艺,如剪裁车缝、编织刺绣等物件饰品作品,互相交流、传习,直至夜阑兴尽

老奶奶们则在晚饭后早早就将凉席铺在天井、禾庭或天台上,带着子孙盘地卧席而坐,一边手摇葵扇为孙儿扇风,一边手指着天上的银河讲牛郎织女星的故事:银河这边由三颗星排成挑担形状的星座是牛郎星,中间最亮的、大颗的是牛郎,两边小颗的儿子和女儿,因为牛郎是用谷篓挑着一对儿女去与织女相见的。银河那边由三颗星组成的三角型星座就是织女星,因为织女是坐在织梳上来到,三角形上最亮的星星就是织女。

讲完了牛郎织女星,老奶奶接着又会讲银河边的宝鸭星:如果宝鸭的把头伸进银河中间去喝水,这是当年出现干旱的预兆,引起河水下降,宝鸭喝水就得伸长脖子;如果宝鸭的头在河边或岸上,这是当年出现水涝的预兆,引起河水上涨,宝鸭就不用伸着脖子都能喝到水了。

而这时的儿孙们已经进入了梦乡……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