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宁城区驱车前往夕阳彝族乡高粱地村施文兰家要两个小时的时间,车辆一直行驶在平整宽阔的柏油路面上……走进施文兰家小院子,两层楼的小洋房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仍然明亮清秀,门口种着木瓜、鸡蛋果、火龙果……院子里各色的绿植鲜花看起来被主人照顾得不错。
院子的主人施文兰穿着民族服装做家务。看到记者一行,她连忙招呼我们坐下,当地特产一股劲地奉上桌。哈尼族人的勤劳热情,一下子生动展现。
小水井连通美好情谊
舒服的小院子不是一天建成的。时间回到1989年,那时的施文兰还是隔壁赖家新村的一个大姑娘,村里的水井供着全村的用水,村民洗衣做饭全靠这一口井。一天,和往常一样施文兰来到井边浣洗衣服,同时间,邻村的彝族小伙普堂照结束了城里的务工,返乡途中路过赖家新村,口渴来到井边想喝一口井水,两人就这么不期而遇。一来二往,井里井水叮咚,井边的人也喜结良缘。
施文兰说:“我们当时虽然邻村,但是我们村基本都是哈尼族,他们村都是彝族,虽然没有矛盾但相互通婚的很少。”
两人结了婚,但当时条件不好,房子是土坯房不说,偏还修在了滑坡高发区。碰上下雨,“屋里雨和屋外一样大”。为防止遇上滑坡事故,乡干部多次劝说让他们搬家,2005年,施文兰夫妻俩用自己攒下的积蓄,加上四处筹措的几万块钱重新选址盖了这栋两层小楼。
“我们修房子把自己的钱花得差不多了,房子修好没粉刷装修就搬进来住了。后来有钱了,把修房子的债还清了,才把房子好好地装修了一下。”
有了好房子,也过出了好日子。如今施文兰一家是夕阳彝族乡出了名的和谐家庭,不仅夫妻之间鲜少有争吵,施文兰还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媳妇,她精心照料公婆直至老人去世,婆媳关系和睦如同母女,两个女儿也先后考上了大学。
多元产业盘活致富经
两人结婚后,为了养家,普堂照开始了拣山货赚钱的营生。山上的野生菌子、蜂蜜、药材到了市场上样样抢手。靠着从小在山里摸爬滚打积累下来的经验技术,“大山的馈赠”让这个彝家小伙有了不错的收入。据普堂照介绍,当时光靠拣山货,一年最少的时候收入也有六七千,好的时候一两万都能赚到。
但拣山货,毕竟是靠天吃山,收入不稳定是其一,山珍美味往往藏在山上的凶险之地,毒蛇猛兽还有陡壁悬崖对生命安全都是一种威胁。后来在政府的帮扶下,村里种上了烤烟,政府还给补助。这样一来,施文兰家每年又多了3万多的收入。最近两年,政府又为高粱地村带来了新的致富方子——种“黑皮花生”。表面黑黝黝的花生看起来不起眼,却富含花青素,收购价格能达到60多元一公斤,施文兰家今年种了三亩,有9000多元的收入。施文兰家还加入了合作社。“我们家现在各种各样的收入加起来一年十万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普堂照说。
虽然现在生活好起来了,但是和大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普堂照还是喜欢没事的时候去山里找找山货。不一样的是,“找山货”从养活一家的谋生之道变成了普堂照一个人的爱好。
“啊泡啦”奏出幸福新曲
“啊泡啦”哈尼语里是葵花籽的意思,到了施文兰这里是全村文化活动的代名词。生活好了像向日葵一样蒸蒸向上,精神文化也要像葵花籽一样又多又饱满。
施文兰从小爱唱爱跳,现在50多岁的她把这项爱好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来做。“我们这里最不缺的就是又会唱又会跳的人。村里去外面的人多了,我们也不像以前要整天忙生计了,闲下来无聊,又觉得有时候村里不够热闹。”施文兰成立“啊泡啦”艺术团的初衷很简单。
要村里热闹,要在家的孩子老人妇女不无聊不孤单,这一提议得到了村里人的支持,村里人都愿意来“啊泡啦”唱啊跳啊,艺术团最多的时候人数能达到20多个。演出节目有哈尼族的舞蹈、有彝族的舞蹈山歌、还有现代的广场舞,但施文兰说,“我觉得还是我们的竹竿舞有特色。”
施文兰的“啊泡啦”艺术团不仅把民族歌舞跳出了村,还跳出了晋宁区,跳出了昆明市。“我们去呈贡演出,一听说我们是晋宁夕阳彝族乡的,他们都会让我们跳一个,说我们夕阳彝族乡的唱歌跳舞好着呢。”施文兰说起来,脸上满是自豪。“我们还经常过玉溪易门县去演出,今晚我们都要排练,过两天又要去易门县。”
对于妻子的“事业”,普堂照这个不善言谈的汉子都是默默用行动支持。“现在外出的人多了,艺术团有时候招不到人,我就跟她去跳,刚开始不好意思,跳久了也觉得好玩。”但普堂照也有忙的时候,他和女儿还要去学车考驾照呢,“现在路好了,条件也好了,不学会开车可不行。”普堂照说。
作者:刘翠芬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周羽
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