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与《黑神话》,现代人的精神寓言

本来不打算去看《哪吒2》,但看着它的票房一飞冲天,不仅成为了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还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跻身世界影史票房的前十,我就有点好奇,是什么样故事让这么多人产生了共鸣?

看完电影后,我发现《哪吒2》与去年爆火的《黑神话悟空》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抗天庭。

这两部现象级作品的底层逻辑上极为相似:官逼民反,本来想好好地过日子,无奈天庭不容许;因为天庭的秩序容不下拥有强大实力的自由个体(或群体);反抗者基本也没有什么政治诉求,就是被逼急了,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口号,更没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野心,甚至在反抗的时候,反抗者的内心都是迷惘的,反了之后该怎么重建秩序?没想清楚。到最后,大概不出一个“反贪官不反体制”的思路。

黑神话悟空 哪吒 壮硕 4K壁纸(3840x2160) - 4K游戏高清壁纸 - 壁纸之家

除了共同的反抗主题,两部作品在世界观的构建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天庭实力都来自于对“妖怪”的压榨。在《哪吒2》里,无量仙翁用天元鼎把大量的妖怪练成仙丹,然后用仙丹增强归附者的修为;《黑神话悟空》也提到把妖怪练成金丹的情节(众多玩家意难平的“四妹支线”),而更常见压榨手段则是从妖怪身上获得“灵蕴”,“灵蕴”是黑神话世界里的“硬通货”,也可以提升修为,增强实力。

简单来说,两者都架设了这样一个世界观:天庭作为正统,但力量却来自于妖怪,而且往往用“除妖”的名义掠夺资源,进一步维持、强化这一不平等的秩序。

《哪吒2》与《黑神话悟空》都提出了“神仙为什么是神仙,妖怪为什么是妖怪”的反思。《哪吒2》生怕观众看不懂还特意点破,让反派两大得力手下鹤童和鹿童在大战中显出原形,并借东海龙王的口说出神仙和妖怪在本质上就没什么分别。既然神仙和妖怪其实没什么分别,那为什么一个高居天庭,以道德的名义统治,一个就东躲西藏,求个安身而不得呢?一言以蔽之,成王败寇。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吃人”世界的设定,并不是《哪吒2》或《黑神话悟空》的首创,而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西游记》,《狂人日记》里就说得更直白:“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同样是自由意志反抗天庭,但《哪吒2》或《黑神话悟空》的底色又是不同的。《黑神话悟空》的底色是佛,台词里满满的佛家偈语,同时,也充满了对佛家信众的批判与反思,比如观音与黑熊精那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对白:黑熊精问,金池长老是出家人,为何总放不下唐僧的袈裟?观音答,“若不披上这件衣裳,众生又怎知我尘缘已断、金海尽干?”

《哪吒2》的底色是儒。尽管故事里神魔鬼怪用的是道教的设定,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完完全全是儒家的,而且是先秦的儒家,就是那个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儒家,而不是在董仲舒之后被皇权收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法儒。先秦儒家是强调小共同体的,人们忠于家族,而不是忠于皇上,虽然也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强调对等,孟子就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意思是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忠诚,你要是把我当成泥土草芥,我就把你当成仇敌。

这种“小共同体至上”的价值观在《哪吒2》里体现得非常明显,甚至有点过火。里面的正派人物,无论是哪吒一家,还是东海龙王一家,甚至是申公豹一家,全是冲冠一怒为亲人,那种听到亲人疑似遭到不幸时歇斯底里的情绪宣泄,那种复仇时无视一切法则的做法是非常夸张的。这就是一种小共同体至上的价值取向,小共同体的核心是家庭,是血亲,血亲比整个世界都重要。所以东海龙王对哪吒说,我儿要是性命不保,我要整个陈塘关陪葬。而哪吒也是用同样的逻辑回敬东海龙王:你要是敢动陈塘关,我就把你的龙宫砸个稀巴烂。

有意思的是,原著《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哪吒的故事,恰恰是反小共同体的,《哪吒》系列电影在这一点上做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改编。在《封神演义》里,哪吒与父亲李靖多次冲突,甚至激烈到用“剔骨还父”这样决绝的方式来划清界限。更夸张的是,哪吒死后托梦给母亲殷夫人,让她建庙宇塑金身助自己复活,哪知李靖得知后,竟然用金鞭毁了哪吒的金身,想要断了他重生的希望,这让哪吒对李靖的怨恨达到了顶点。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哪吒与李靖的和解,不是基于小共同体的亲情,而是来自体制的干预、组织的安排。因为封神之战的需要,仙家出面调停,建立统一战线。说来也奇怪,哪吒对父亲虽然叛逆,对组织却很乖顺,指哪打哪,没听过有什么怨言。当然,这也是一个被降服的过程。天庭对叛逆的超级个体并不是那么放心,在《封神演义中》,燃灯道人给了李靖一座玲珑宝塔,让李靖用这座宝塔震慑哪吒(在《西游记》中,宝塔则是如来所赐),这个套路跟观音教唐僧紧箍咒让其约束孙悟空是一样的。

所以,原著的逻辑是:小共同体内部矛盾重重,仰赖于大一统体制以暴力为后盾维持基本的秩序。自由精神固然可贵,但终归要“修成正果”,接受约束,成为体制的一部分。

可以想象,如果用原著的精神来拍电影,大概是不可能取得这么高票房的。

《哪吒2》或《黑神话悟空》都对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经典符号进行了现代化重构,主创们旧瓶装新酒,为这些传统角色赋予了新的意义。哪吒从一个反抗封建父权的悲情英雄,变成了一个更具现代叛逆精神,但又对家庭无比依恋的形象;孙悟空则从一个皈依佛门的“斗战胜佛”,变成了一个更具复杂性和反抗精神的角色。这样的改编大受欢迎,反映了当代观众对个体自由、身份认同和反抗精神的共鸣。

《哪吒2》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直接击中了当代年轻人对命运掌控感的渴望;而《黑神话悟空》中孙悟空对天庭的反抗,则隐喻了普通人对权力结构的不满。这种心理共鸣是两部作品爆火的重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事,两部作品都在全球化背景下取得了成功。都说“中国故事难以国际化”,也许不是外国人不喜欢听中国故事,而是传统价值观没法在现代社会获得共鸣。《哪吒2》通过家庭情感和个体成长,将儒家的“孝”与现代的“自我实现”结合起来,西方观众也能感同身受;《黑神话悟空》则通过佛教的“空”与现代的“存在主义”进行对话,这回应了现代人的普遍关切。

《哪吒2》与《黑神话悟空》的成功表明,中国故事完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关键是如何在中国元素中注入现代精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