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神话终结?20架“死神”折戟背后的防空游击战

从近 20 架 MQ-9 “死神” 无人机的折戟,到防区外弹药的频繁使用,再到 B-2 隐身轰炸机的部署,种种迹象表明,也门胡塞武装的防空力量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威胁。尽管其防空体系的全貌仍笼罩在迷雾之中,但通过实战反馈与情报分析,我们得以拼凑出这幅复杂图景的关键拼图。

一、地对空导弹 arsenal:在实战中证明威胁的 “死神猎手”

自 2023 年 10 月以来,胡塞武装对美军 MQ-9 无人机的猎杀行动持续升级。美国国防部官员透露,仅 2025 年 3 月 15 日至 4 月,就有至少 7 架 “死神” 被击落,而胡塞方面则宣称同期摧毁 22 架,累计自 2023 年 10 月以来已达 26 架。这些数据虽存争议,但美军不得不承认,无人机在也门空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胡塞武装的导弹库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伊朗提供的Barq 系列导弹。2023 年 9 月公开亮相的 Barq-1 和 Barq-2,据信基于伊朗 Taer 导弹家族研发,后者深受苏联 SA-6 “Gainful” 和 SA-11 “Gadfly” 防空系统影响。胡塞声称 Barq-2 射程达 70 公里,射高 20 公里,足以威胁在中高空飞行的无人机。尽管这些参数尚未获得独立验证,但实战中 MQ-9 的损失表明,该导弹对无硬杀伤防御的无人机构成直接威胁。

另一款 “明星武器” 是358/Saqr 游荡式地对空导弹。这种以小型涡喷发动机为动力的导弹,采用独特的 “8 字巡逻” 模式,配备 12 单元红外传感器阵列,专为对抗无人机设计。2019 年美军在阿拉伯海截获的组件显示,其与伊朗自杀式无人机共享惯性导航系统等部件,成本低廉且易于大规模部署。2023 年推出的 Saqr-2 进一步优化设计,取消尾翼并缩短弹体,提升了机动性和发射灵活性。伊朗最新的 359 型导弹更是将射程拓展至 150 公里,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和降落伞回收功能,预示着胡塞未来可能获得更远程的防空能力。

二、改装与继承:非传统防空武器的创新应用

胡塞武装的防空体系并非完全依赖伊朗援助,其对苏联 / 俄罗斯旧款空空导弹的 “魔改” 堪称战术创新典范。从米格 - 29SMT 战斗机上拆卸的 R-73E、R-27T 和 R-77 导弹,被改装为地面发射的Thaqib 系列地对空导弹。其中,R-73E 的大离轴角导引头使其能在固定发射架上实现大角度目标截获,配合地面红外传感器,无需主动雷达即可对低空目标发动 “静默攻击”。沙特公布的图像显示,这些导弹被安装在卡车机动发射平台上,形成 “打了就跑” 的游击战术。

2014 年夺权后,胡塞武装还继承了也门政府军的苏联时代防空系统,包括固定阵地的 S-75 “SA-2” 和机动式 2K12 “SA-6”。尽管部分 SA-2 导弹被改装为对地攻击的 Qaher-2 弹道导弹,但 SA-6 的 3M9 导弹被仿制为 Fater-1,继续在中程防空领域发挥作用。2023 年阅兵式上亮相的 P-19 预警雷达与 PRV-13 测高雷达,显示其仍具备基础的空情监视能力。

三、战术与技术:被动探测体系的威胁升级

胡塞武装的防空战术核心在于 “被动化” 与 “机动化”。通过伊朗提供的 “虚拟雷达接收机”(VRR),他们可被动截获民航和军用飞机的通信信号,在 250 公里范围内获取目标坐标、高度和航向,实现 “雷达静默” 下的目标指示。这种技术与 358 导弹的红外制导相结合,形成 “发现即攻击” 的闭环,令依赖主动雷达预警的飞行器防不胜防。

美军在实战中已感受到这种威胁:2024 年 7 月 DIA 报告明确指出,胡塞使用 Saqr 导弹的被动红外导引头攻击无人机,而社交媒体上流传的红外视频显示,其对 F-15 战斗机的攻击已能做到近距离爆炸毁伤。更令人警惕的是,胡塞正尝试将弹道导弹改装为防空武器,如 Badr-1P 衍生的 Maraj/Miraj 导弹,尽管技术细节不明,但这种 “地对地导弹防空化” 的思路,展现了其在资源有限下的战术灵活性。

四、美军的应对:从无人机损失到战略调整

面对胡塞的防空威胁,美军不得不采取多重对策。首先是防区外打击:B-2 轰炸机的部署和 GBU-53 “风暴破坏者” 滑翔炸弹、AGM-84H “斯拉姆 - ER” 巡航导弹的使用,旨在让载机远离胡塞导弹射程。其次是电子战压制:EA-18G “咆哮者” 携带的 AGM-88E 反辐射导弹,持续猎杀胡塞雷达,但面对被动探测系统效果有限。

然而,MQ-9 的持续损失暴露出无人机在中等威胁环境中的脆弱性。尽管单架成本约 3000 万美元的损失对美军预算而言并非不可承受,但无人机作为 “持久监视” 核心平台的角色正受挑战。美国海军陆战队已开始为 MQ-9 加装电子战吊舱,而制造商通用原子则推出包含红外对抗和箔条干扰的自卫套件,试图提升其生存能力。

五、迷雾中的全貌:未知威胁与战略影响

胡塞武装的防空能力,本质上是伊朗 “代理人战争” 技术输出的缩影。从 Barq 导弹的仿苏设计到 358 导弹的创新游荡模式,体现了非国家行为体在不对称战争中的适应性。尽管其尚未对有人驾驶战机造成实质性损失,但其对无人机的高效猎杀,已迫使美军调整战术 —— 这或许正是胡塞的战略目标:通过提升对手的行动成本,迟滞空中打击节奏。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胡塞的案例为全球低技术武装提供了 “低成本防空” 的范本:利用现有导弹改装、依赖被动探测、强调机动游击。当 B-2 轰炸机的阴影笼罩也门上空时,地面上那些看似简陋的防空系统,正书写着现代战争中 “大卫与歌利亚” 的新章节。

结语:在模糊中寻找答案

也门空域的对抗远未结束,胡塞武装的防空能力仍有诸多未解之谜:Sayyad-2C 导弹是否已投入实战?359 型导弹何时到货?Maraj 导弹是否形成战斗力?这些问号背后,是一场持续的情报与技术博弈。但有一点已清晰显现:在无人机主宰战场的时代,即便是资源有限的武装团体,也能通过技术整合与战术创新,构建起令大国军队头疼的 “反介入” 屏障。未来的空中战争,或许需要重新定义 “安全空域” 的边界。

44.7节!冷战"钛金怪兽"至今未被破的水下速度之谜

红海惊雷:盘点胡塞武装的反舰导弹武器库与西方国家的应对之法

JASSM家族最强版本!AGM-158XR导弹细节解析:为何美军如此重视?

半路夭折的“德意志鹞式”:VAK191B垂直起降核弹攻击机

西班牙为何押注台风战机?从EF-18退役到FCAS困局,欧洲防务自主的“生死选择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