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发作前,会有哪些预警症状?不少人可能会想到头痛眩晕、一侧肢体麻木、说话含糊不清等。事实上,你可能忽略了“耳鸣”这一不易察觉的信号。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有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这意味着耳朵上聚集着许多经脉和穴位,这些经脉和穴位非常敏感,不仅能“听”到外面的声响,也能“听”到身体内的变化。哪种耳鸣是脑血管病的前兆?
耳朵出现这3种症状
警惕脑血管疾病来袭
1.耳鸣
由脑血管问题引发的耳鸣有以下特点:
①表现多样,有嗡嗡声、蝉鸣声、火车经过的轰鸣声,或者多种声音混杂不清。
②声源不定,可分为单侧、双侧,有的来自耳后,有的来自头顶,还有的难以定位。
③时断时续或长期持续,会随心跳节奏出现搏动性鸣响。
④劳累或紧张时症状易加重,休息或放松后或能得到缓解。
⑤在喧嚣嘈杂的环境中声音不明显,夜深人静时声音会“吵”得人难以入睡。
若以上问题中存在3项或以上,不论多大年龄都要及时就诊,高度提示脑血管疾病。
2.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是耳朵健康的另一个重要警示信号。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逐渐退化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听力下降速度过快,或伴随其他症状如头晕、头痛眩晕等不适,可能是脑血管疾病的前兆。
当双侧耳朵会出现缓慢性的听力下降,首先是出现高音听力下降的情况,然后低音听力也会有所下降。患者首先会听不到与日常生活无关的声音。例如鸟鸣和一些虫子叫,这一些比较细小的声音会被患者所忽略。随后,患者会慢慢开始出现言语听觉不灵光的情况,在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甚至需要用手掌在耳朵后面聚集声音,才可以听得清楚。
轻度的听力下降可能表现为耳闷堵感,听声音像隔着东西一样。如果出现听力下降且伴有耳部闷胀等不适时,更应警惕脑梗的风险,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
3.突发性单侧耳聋
当患者出现脑血栓压迫耳神经,导致迷路动脉出现闭塞或停止供血,容易引起耳蜗缺血、坏死,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突然性的单侧耳聋。
脑梗死可能直接损伤位于脑干部位的听神经核或其传导通路,而这些部位对于声音信号的传递和处理至关重要。
当受到梗塞的影响时,声音信息无法正常传导,就可能导致听力突然下降甚至丧失。
有研究发现,那些经历过突发性耳聋的人,在未来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比常人高出1.6倍。
因此,一旦患者出现单侧耳聋,应立即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除了上述3种耳朵的症状,还有一种症状也不能忽视,那就是眩晕,突然感觉仿佛自己正置身于一个不停旋转的世界中,而这种感觉往往被误认为是普通的头晕。
然而,有研究表明,经常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其遭遇脑梗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
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如果频繁出现眩晕且持续时间较长,建议立即就医检查。
45岁后最好
每年查一次脑血管
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但80%的脑血管意外其实是可以预防的。然而,由于缺乏相关意识,很多人在体检时往往忽视了对脑血管的筛查,这无疑为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专家建议,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吸烟、酗酒、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的高危人群,应该每2-5年进行一次脑血管筛查。筛查的方法包括颈部血管彩超、头颅MRA、头颈CTA等,居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适量中等强度运动
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
首先,运动肯定是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国际上有非常多的研究都说明了这一点,预防心脑血管病最标准的运动,就是每周至少坚持3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就包括快速散步或者慢跑这样的有氧运动。
网上有很多人说不运动也能活得很长,但是对于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久坐不动肯定是个非常大的危险因素。如果长期不运动的话,一方面会造成血管内皮的一些障碍,也会使代谢减慢,对心脑血管病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所以这次专家建议,还是要求我们每周至少坚持30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