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串联西丽湖生态脉络的16.2公里环西丽湖绿道正式贯通。这条深圳首例“绿道+碧道”双轨廊道,以山水为轴、人文为脉,将城市肌理与自然秘境无缝缝合,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出百万方级的“会呼吸的森林居所”。
活动当天,西丽湖畔人潮涌动。深圳市及南山区政府相关部门、市人大代表、生态环保界代表、X9联盟代表、留仙洞片区高新技术企业代表、骑行爱好者代表、媒体代表等共同见证了环西丽湖绿道(碧道)的贯通。一位骑行者激动地说:“碧道环境非常优美,让人很舒心,特别放松,后续还会介绍更多骑行者过来碧道骑行!但是由于路况较为复杂,在此提醒大家在骑行时不要分神,注意安全。”此外,现场有滑板竞技、田间音乐会、生态文创市集等“可参与式”活动,让市民也成为绿道叙事的主角。
作为深圳首个绿道与碧道合一的生态廊道,环西丽湖绿道优先考虑生态保护,遵循“低干扰、轻介入”建设模式。绿道主线环绕西丽水库周边的城市、村落、山林、水系,形成“一环九景”的空间格局,同时融合循水、穿林、见湖、溯溪、问山五大主题段,打造超100万平方米人与自然共享的“森林居所”。其中包括问山叠水、书卷丽川、白芒拓印、写意三河、萤灯碧苑、稻香尺案、横塘垂砚、悦动大磡、水漾起笔等9个景观节点。全线设有问山叠水驿、白芒驿、草涧驿、横塘驿、微风驿等驿站。深圳市南山区建筑工务署市政工程部副部长李达伟提到:“环西丽湖碧道的建设亮点主要体现在建设品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维度。比如我们的示范段工程凭借高标准的生态设计理念和可持续建设模式,就荣获了多项国际大奖。”
在采访中,华润置地深圳大区城建事业部环西丽湖绿道项目负责人穆小茜为我们介绍了九个景点的设计理念,她表示:“我们在建设时充分征求周边村民意见,植入了一些功能,例如骑行驿站和滑板公园等,这也可以服务整个白芒村两万多的村民。”建设过程中,设计团队秉持“生态优先、科学营城”理念,力求对自然的干扰最小化。例如,沿线栈道根据地形巧妙布局,依地势蜿蜒避让大树;观景平台因势而建,最大限度融入周围山林;甚至连途经的公交站台都因地制宜缩短长度,以减少对林地的侵占。同时借水之利,延展生态,修复约5公里水系生境、改造约3万平方米林相、新增乡土类植物品种150多种,提升固碳能力约10% ,实现鸦鹃豆娘息地修复,打造了科教城的生态名片。
环西丽湖绿道总体呈环湖一周的闭合路线好似一个“爱心”将西丽湖圈在其中。路线南起大沙河长廊,沿西丽湖路向北经过西丽湖牌坊和沁园路栈道,连接大磡燕清溪碧道。环西丽湖绿道所处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聚集了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绿道的建成为科教城增添了一条共享的绿色纽带。
环西丽湖碧道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白鹭翩跹、碧波映林、萤灯星点,引得游人纷至沓来;正因如此,环西丽湖绿道(碧道)管理负责人王强特别呼吁:“大家都被碧道的自然生态之美吸引,周末节假日人流量会比较多,提倡大家尽量选择绿色出行。”
环西丽湖绿道的贯通,是深圳在生态与人文交织中写下的一首“城市散文诗”。它用16.2公里的蜿蜒曲线,串联起西丽湖的山水记忆、市井烟火与科创脉搏,让“推窗见绿、漫步即景”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日常。未来,随着四季轮转,环西丽湖碧道的故事将不断续写。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桥一驿,都将承载更多深圳人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为这座创新之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永恒的绿色基因。
文/凤凰网深圳 实习生 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