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的FN-D轻机枪:美军BAR步枪的比利时版,被认为是最好的BAR

之前咱们聊了聊美国那个很不伦不类的勃朗宁自动步枪BAR,这枪的问题在于,这货到底是轻机枪还是自动步枪,但是自始至终,这把枪都没能正确的定位自己的位置。导致自己既不是自动步枪、也不是轻机枪。

先说说这货的研发目的,研发这款枪的时候,是美国人觉得前线拉大栓太慢了,需要一个射速快,而且能够在行进中开火的武器,于是乎,勃朗宁1918型自动步枪就诞生了。但是这货来到战场后发现,这玩意儿非常重,而且全威力弹对全自动射击还非常不友好,很不好用,预期效果算是没达到。

而后来一战结束,美国人准备向欧洲进军武器出口业,于是乎比利时人拿到了这个BAR自动步枪,同样觉得这玩意儿当自动步枪不好用,下决心对这把枪进行改进。这会儿其实已经证明了,BAR当一个行进中使用的自动步枪是行不通的。但是这会儿有另一个概念已经成熟了,叫做轻机枪。(一战时期,轻机枪这个概念还是比较含混,但是一战结束后,轻机枪是一个井喷式的研发高潮)

比利时人走的路线就是将BAR轻机枪化,本来这玩意儿是个自动步枪,但是其自动原理已经是非常成熟可靠了,完全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改成一个轻机枪投入使用了。

聊BAR轻机枪化之前,先聊聊BAR在美国怎么玩的,以及这玩意儿问题都在哪。一战结束后,BAR的问题美国人也注意到了,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轻机枪的这个概念。于是乎,美国人给BAR弄了个两脚架,这会儿,这个BAR就介于轻机枪和自动步枪之间了。说这玩意儿是轻机枪也可以,但是这玩意儿根本达不到同期轻机枪的标准。

首先就是枪管,枪管太薄,hold不住轻机枪不间断的点射。另一面,这玩意儿弹匣换着不方便,那会儿轻机枪都是两个人操作,一个主射手一个副射手,副射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换弹匣。这枪换弹匣明显不方便,因为弹匣是下置的,同样是20发弹匣,上置弹匣的ZB26换弹匣就方便多了。而且,如果作为轻机枪使用,这玩意儿压根就不能换枪管,轻机枪那东西就是打着打着就要换枪管的,这玩意儿做不到,火力持续什么的就是个问题,再加上换弹匣不方便,火力持续性基本白扯。

就这些问题,导致BAR作为轻机枪使用,根本就是赶鸭子上架。那么,FN打算把BAR改成轻机枪,就要在这些问题上面入手,把这把枪不适合当做轻机枪的地方全都给换掉,换成适合轻机枪的结构。于是乎,针对性的改进开始了,最终诞生的成品,叫做FN-D。

FN-D最重要的一个改进就是枪管子,作为轻机枪,枪管一定要是重枪管,而且还要可快速拆卸。FN-D采用了一个和ZB26比较像的更换枪管方式,在枪管末端的枪管节套位置上,有一个垂直枪管的枪管释放卡笋,按动卡笋之后,就可以解锁枪管,然后转动提把,将枪管从枪管节套里抽出来。

而且提把也一样,类似于ZB26,不用换枪管的时候,提把可以用于提着机枪到处走,总比抱着来回走方便。在BAR1918A2的上面,也有一个提把,那个提把就是提着走用的。提把几乎是那个时候轻机枪的标配,提着走比抱着走方便,这是常识,而且,枪管打热了,提着走也要比抱着走安全。这点在后世的很多轻机枪上都有体现,甚至一些步枪都有,最典型的就是FN自己家的FAL了。

而另一项重要改动,就是BAR的握把,FN给加上了一个手枪握把。原先的BAR根本没有手枪握把,这就导致在卧姿射击的时候非常不舒服。加上支架的时候,如果没有手枪握把,手会抬得非常高,导致整个身体都变形了。

但是BAR在设计之初,就是一个自动步枪,要的就是行进中射击,所以压根就没考虑手枪握把的因素,因为有没有手枪握把,影响并不是很大。而美国人自己的BAR 1918A2,压根还是走自动步枪的路线,还是在幻想行进中射击,最后还是没有手枪握把。

在FN-D的导气管前端,有一个两脚架,可以左右旋转的两脚架。这个两脚架相比BAR1918A2的两脚架来说,要好用的多。BAR的两脚架就是套在枪管子上面,架起来不好用,收起来还碍事的那种,导致后来美军很多自动步枪手干脆把两脚架给拆了,二战里的BAR照片,美军大多数还是继续端着射击。

而另一个重大改进是拆卸,拆卸方便意味着排障、维保方便,BAR这点就是个问题,得先拆下扳机组,然后拆护木,然后才能把复进簧从后面抽出来,再拆销钉,才能把导气管、枪机、活塞杆这些东西弄出来,非常繁琐。而FN-D的改进就方便多了,主要部件拆卸总共三步,先把手枪握把连着扳机组一起拆下来,然后拆了机匣尾部的销钉就可以将枪托折叠了,折叠了枪托之后,直接将自动机从机匣里面抽出来,比BAR方便多了。

保险上面,FN-D的保险位于手枪握把上方,可以通过大拇指调节。射击的时候可以选择射速,一个档位是300发每分钟,另一个档位是600发每分钟,没有设置半自动射击模式,毕竟,射速慢的模式下,想单发点射还是挺容易的,端起来当个半自动步枪,还是可以实现的,就是有点重。

另外FN-D也是增设了防尘盖,这是一战时期得出的经验和教训,当初都是在战壕里趴着,导致枪很容易进入一些泥沙之类的东西,FN-D增加了一个杠杆式的防尘盖,通过拨动一个铁片,驱动抛壳口的盖子盖住抛壳口。并且,弹匣井的位置,同样也有一个防尘盖,不插弹匣的时候,一样可以盖起来。

这款枪有好几种不同的口径,一种是比利时自己的7.65*53mm毛瑟弹,一种是美国人的.30-06枪弹,还有7.92*57mm枪弹版本。毕竟这款枪当时就是柯尔特往欧洲打市场的一部分,自然是要往出卖的,而各个国家弹种都不同,所以这枪的弹种就不同了。我国在抗战那会儿也曾经用过这款枪,主要是FN 1930型,其实就是FN-D改了改。

看上去是八路军

后面有美国教官,看上去是远征军

同时期,波兰也曾经买过FN-D,并且获得了授权生产,波兰版叫做勃朗宁 1928型,这款枪我国也曾经引进过,抗战中也有过使用。

整体上,作为轻机枪使用,FN-D要远比BAR原版要优秀的多。FN-D和BAR 1918A2完全是走的两条路线,一个是走正儿八经的轻机枪路线,一个是继续走自动步枪的路线。事实证明,BAR原版,还是失败了。作为自动步枪,BAR1918A2还是以前的问题,行进中射击问题一堆,当轻机枪用,自身先天不足。而FN-D则改掉了其先天不足的问题,演化成了真正的轻机枪,没那么不伦不类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