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卫建民:林毓生先生的书

专栏:居室求学(二)

看到林毓生先生逝世的消息,我习惯性地从书柜取出林先生的几本书在灯下翻阅;旧书新读,重温过去阅读过程中的思绪和记录。

一个思想者去世了,他的著述却还存活在人世间,成为立言不朽的明证。

我读的第一本林先生的书,是《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属于王元化主编的“学术集林丛书”之一种,1994年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这本师生之间的通信,是上世纪60年代初林毓生赴美留学时,与乃师殷海光切磋学问、讨论问题的学案。当年,殷海光因言获罪,台湾当局禁止他在大学讲课,他的住地受监视,门口常年停着一台军警吉普车。这个时期,殷海光既贫且病,精神还受打压,行动不自由,他的学生林毓生从美国给他寄信、买书、寄学术资料,用他的话说,等于给他开了一个“天窗”。林毓生在芝加哥大学师从哈耶克,他在信中告诉殷海光:“哈耶克先生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贵族式的学者,货色甚硬,脑筋非常有力,上tutorial(导师课)的时候,除了谈学问以外,一句闲话不讲,因此必须准备充分,否则几分钟就没有话可说了。”林毓生将哈耶克的学术思想介绍给殷海光,不断向殷海光报道国外学术前沿消息;师生鸿雁传书,教学相长,影响了殷海光后期思想的发展。

殷林书信录.jpg

林毓生在美国留学时是穷学生,要到餐馆洗盘子,给殷海光买书还要赶书店打折的季节;代殷海光买书的书款,还要请殷转交他家里。殷海光愿意多写信,却负担不起过多的邮资。就是在经济拮据、处境艰难的时代,师生之间还在兴致勃勃地讨论学术,追求真理,好学不倦。殷海光在国民党的威权时代,通过林毓生的美国来信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当哈耶克《自由的宪章》出版时,林毓生就兴奋地在信中告诉殷海光:《通向奴役之路》奠定了哈耶克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自由的宪章》一出,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想您一定非常喜欢读这本书,在首页并特地请哈氏签了字,做一个纪念。哈氏已六十有二,明年可能应德国某大学之聘去德讲学,因为芝大规定65岁必须退休,他不愿到那个时候走,这个滑稽的制度早使得老Knight先生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许多人越老越糊涂,但有些人到60几岁正是思想学业最成熟的阶段,怎么可一概而论呢?芝大几位大教授正设法使校方破例,留请哈氏继续执教,不知有没有希望。”哈耶克在芝加哥大学的动态,林毓生在信中告诉了殷海光,让软禁在台湾孤岛的老师了解美国大学的制度,间接了解他的学生师从哈耶克后的新情况,还给老师要了个签名本远寄到海岛。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是现代的《传习录》,也是一位历史学家、思想史研究者早期成长的记录。

我读的林毓生先生的第二本书,是贵州人民出版社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意识的危机》。这是林先生的代表作。

中国意识的危机.jpg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的反传统的批判,是新文化运动研究的一个大课题。我收集、阅读这方面的著作和资料,无非是要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要在读书思考中找到自己信服的答案。

林先生在谈到鲁迅时说:“鲁迅意识的特点呈现出一种深刻而未获解决的冲突:一方面既有全盘性的反传统思想,但另一方面却从知识和道德的立场献身于一些中国的传统价值。”鲁迅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性、复杂性,他对新文学的开山之功,他意图用文艺改造国民性的早期思想转变,林先生的著作从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反证”鲁迅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都能给人启发。我由此想到,鲁迅曾是教育部的官员,指导过社会文化的开展,袁世凯接见,他还郑重记在当天的日记;在职业上,他应该是认同那个社会制度并维护社会制度的。他在绍兴会馆抄古碑,收集汉画像砖,讲小说史,则是维护、继承和发扬旧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的。但在杂文和小说里,他又激烈地反传统,批判旧道德旧文化对人的精神迫害,甚至说把过去的历史翻到一页,看到的只是“吃人”。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是激烈的反传统运动中新旧思想交锋、碰撞的反映。

殷海光学记.jpg

林毓生是殷海光的学生,殷海光是金岳霖的学生。在学术传承上,看旧年人物,我们还能看到三代的谱系。在林毓生、殷海光、陈鼓应先生的多种著作里,特别是在《殷海光学记》《春蚕吐丝——殷海光最后的话语》里,我们都能读到林毓生透露出的他的学术路径。如今,李泽厚去世了,林毓生去世了,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几位老先生都在海外去世了。

居室求学.jpg

专栏名集字:马一浮书法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