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名邦:滇西名城大理古城

大理:位于云南西部,东邻洱海,西枕苍山,自古为沟通印度及东南亚诸国之交通要冲。早在西汉元封二年,中央政府就在此置叶榆县,故今日之大理仍有榆城、叶榆之称。此后的东汉、蜀汉、晋、南北朝时期,叶榆先后隶于益州、永昌、云南、河阳、西河等郡。

唐初,洱海周边形成六个强大的部落,称为六诏。高宗时,除蒙舍诏以外,其余五诏均被吐蕃征服。开元二十六年,蒙舍诏首领皮罗

阁灭其他五诏,在今天巍山地区建立南诏国,不久之后将都城迁至大理太和城,拉开了其后五百年间大理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的历史序幕。

天宝年间,南诏王阁罗风凭借易守难攻的地形,率部三次大败来犯唐军,在军事上取得优势后,南诏遣使请封,与唐修好,贞元十年,唐王差袁滋来滇,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自此南诏成为大唐藩属。

天复二年后,南诏权臣郑买嗣、杨干贞等乱政、夺权,先后建立“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等政权。后晋天福二年,通海路总管段思平与滇东三十七部会盟于石城,兵发大理,灭大义宁国,于南诏故都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统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的广大区域。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统治阶级重视对外贸易,积极学习外来文化,使大理地区文化、经济空前发展,成为了融合多种文化、思想的文化圣地,被誉为“文献名邦"。

公元一二五三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度金沙江,灭大理国,设大理路,隶云南行省。

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遣大军入滇,消灭元朝残部,改大理路为大理府,以太和县为府治。为了加强云南国防力量,大明王朝在云南推行卫所军屯制,设大理卫负责今天大理、洱源等处屯垦、防守事务。

清军入滇以后,沿明制,仍设大理府于太和县,又先后驻分巡迤西兵备兼管水利道、云南提督于大理。使大理成为滇西军事、政治中心。咸同滇乱间,杜文秀义军攻占大理并建立起义政权,坚持抗清十八年之久。

民国二年,裁大理府,改太和县为大理县,隶腾越道,先后驻第二师师长、滇西巡阅使等军政大员于此。民国十八年裁道尹,大理县改由云南省政府直十七、三十八年,先后隶云南第十一、第八行政区。


  • 云南解放后,大理专区成立,一九五六年改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沿用至今,现今大理市为自治州所辖县级市。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大理,古代先民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加上苍山、洱海等自然风光,今天的大理已是蜚声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胜地。


    原创声明:

    图文来自《懋勤轩三迤故纸掌故》 作者:杨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