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的《云之羽》大家都看了吧?
虞书欣接拍这部剧之前,郭敬明承诺会在她“20多岁最美的时候,留下最美的样子”👀
剧集播出前流出的路透图虽然不算多高清,但也能看出来虞书欣暴瘦,氛围感拉满。
不少人喊出:郭导审美yyds!恨不得参加他的减肥训练营。
但剧集播出后,反而暴露了虞书欣的颜值短板,再加上暴瘦后面部软组织变薄、反而显得轮廓不够流畅。
路人网友:虞书欣就长那样,怪郭敬明喽?…
甚至还有网友打趣,《云之羽》中虞书欣的某些镜头,就像是女扮男装的于正…
话说去年就有网友吐槽虞书欣撞脸于正了,当时于正还做出了回应…
所长摸着良心说,如果吹虞书欣是大美女(所长指的是林青霞、张柏芝、fbb、刘亦菲这种级别),那的确是尬吹。
不过她有自己的颜值优势,同时她的变美思路对普通人的借鉴意义比较高,路人盘ok。
今天所长就不细扒虞书欣的脸了。
因为最近《云之羽》的讨论度集中在:
《云之羽》是否是倭风?
老实说,这部剧的服装、发型、摆设乍一看都不倭风;
但奇怪就奇怪在,摆在一起就怎么看怎么不对劲,越看越倭风。
比如室外场景,有的一眼中式:
△《云之羽》剧照
有的就有些倭;
△《云之羽》剧照
即便是当时以宏大且唯美,而被观众反复提及的迎接备选新娘的场景中。
红色喜服、水中灯火、层层人群原本都没错,但越是仔细去看,越是觉得别扭。
△《云之羽》剧照
也是从这次的争论中能明显看出,日式审美虽然是源于中式审美,但而这一对比,哪个是日式、哪个是中式,一眼就能分辨。
意境的差异
其实,当我们对比《云之羽》中那些被诟病为倭风的场景后,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倭风与中式审美具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
那就是中式审美中,所体现出的意境更宽、更广,这也可以理解为,中式审美在画面中,视野往往更加开阔。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山水水气势恢宏,因此造就了我们从古到今,对宏大场景的喜爱。
在古诗中,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来通过视野表达人的胸怀。
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审美不仅仅代表着眼前所见到的事物,更在于借景抒情,来表达中华儿女的气魄与胸襟。
而日式审美,则往往看起来场景更小,是与中式的“大”截然相反,有些时候,甚至会让人觉得场景狭窄到憋屈。
△《云之羽》剧照
这样的审美,则是因为日本国土面积本就小,本身资源匮乏,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利用,所以才会更喜欢把小东西往细里扣。
比如日本的设计往往小而精致,最好还能拆装简单、不占地方。
△日本设计师作品蝴蝶椅
而中式审美的椅,则是更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体积感、重量感,给人更加厚重、可靠的感觉。
中式传统的椅,不需要担心占用的空间,更讲究的是舒展、庄重。
△中式椅
再比如日本寿司,本质就是被生鱼片、虾肉、鱼籽、有的甚至就是用鸡蛋装点米饭,就可以被奉为高端料理。
而在中国,那点蛋白质,都不够平常人家炒一个菜,更别说中国家庭餐桌上常见的简简单单几菜几汤。
这种从古到今,由物质丰富程度极度差异带来的本土审美,深远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因此,《云之羽》的倭风之说,就能找到缘由。
在剧中,我们能看到中式元素,比如有汉服、比如有高山流水、比如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但它的意境并不吻合中式审美。
△《云之羽》剧照
其实,低矮的建筑群、灯笼、高山庭院都并不会给人感觉“小”,但当这些元素堆叠在一起,充斥在同一画面中,就会给人一种不透气、憋闷的感觉。
而从视觉到心理,就会感觉这画面所带来的气场,真是小的不能再小了。
△《云之羽》剧照
当然,所长并不是说中式审美只有大、没有小。
中式审美中也是可以表现小的,但中式审美与日式审美对“小”事物展现出的不同,在于中式审美就算要展示小,也会从不同角度、方式、手法来体现。
△《云之羽》剧照
可以用磅礴的大来反衬小,然后再在那一点小中,窥见繁密线索,《云之羽》中也有对这种手法的运用。
比如对上官浅手的一幕特写,就运用了层叠遮挡、虚实结合,不仅可以丰富画面效果,还能使人的目光聚焦在一处。
在此基础上,更能让人们认识到,此时的这双手,透露着丝丝玄妙。
△《云之羽》剧照
因此我们能够知道,中式审美并不是只能表现大,同时也能体现小,但在审美中对小的表现,不能只是单纯的看小,而是要从小中展现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
而这种对大与小的欣赏的不同,也就联系到了中式审美与日式审美包容性的差异。
包容性的不同
中国审美由于国土面积大、人种多样,因此审美也是极具包容性的。
东北的高山冰雪、新疆的广袤草原、江南的小桥流水,广西云南的崇山峻岭,都让人流连,而不同的水土,也养育出了不同的人种特色。
因此,我们既能欣赏迪丽热巴的浓颜,也能欣赏刘亦菲的淡颜;
既能欣赏杨玉环的丰腴,也能欣赏林黛玉的消瘦。
而上面所长提到过的,日本的审美由于资源有限,再加上多灾害影响,因此审美才会崇尚物哀、幽玄、侘寂。
比如樱花般转瞬即逝的美。
再比如日式审美中喜爱在庭院中、增加枯山水的设计,就是对自然界中水枯石干缺憾美的追求。
日式的庭院景观因资源不足,往往呈现更加扁平化的视觉效果,似乎是想着法子来利用精致、弥补本身资源不足的缺憾。
△日式庭院
而中式则更讲视觉的丰富性,在景观上通常需高低错落、山水树石皆备,要在小景中看到天地宏大、灵动之美。
△中式庭院
这种审美的方式,也同样体现在对人的审美。
虽然说现在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已经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小矮个,但日本对他们本国审美还是偏矮的,甚至曾经一度会歧视高个子女生。
这种对矮个子具有偏好的审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来源于他们本土资源匮乏。
这种因资源匮乏、以及日常行为对自身的改变,还体现为在日本女性中流行的O型腿。
传统的日系审美是传统低眉顺眼的大和抚子之美,而在传统的日本家庭中,就连现在也依旧保持以跪坐为主的日常姿势。
这种姿势在视觉上,会更加给人带来低眉顺眼的感觉,而另一方面,这样的姿势如果长期保持,就会造成腿部形态变化,甚至会变成O型腿。
换句话说,低眉顺眼的跪坐姿势会形成O型腿,而这种本应是畸形腿型,也是低眉顺眼姿态的展现。
因此,就算是现在,在日本街头,也常能看到可以凹成O型腿站立、行走的女性。
之前所长讲过,审美会随着时代、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因此随着日本经济的下滑,日本审美在原有大和抚子般温顺的基础上,更是向幼态发展。
再加上日本审美对瑕疵美感的推崇,就表现为对面部刻意的保留自身特色,比如虎牙、肉鼻头等面部小瑕疵,都会予以保留。
而这种对幼态的审美,也催生出很多日本特别受欢迎的医美项目,比如眼睑下至。
反观中式审美,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孕育出的审美本身就更具有包容性,而具有包容性的审美,对于美的外在体现,就是匀称、庄重。
越是具有匀称特点的脸,越是能够承载更多的审美元素,根据五官形态不同,可大气,也可精致。
中华有56个民族,陆地疆界全长约2.2万公里,因此我们的审美中,既能单薄凄美、也可雍容华贵。
但不管中华疆域内东南西北的审美如何不同,大气匀称的底色,是不变的。
老实说,中国人的审美就是更喜欢恢宏、大气,从不将视线困在“小”中。
日本虽然在历史上借鉴了我们的审美,但有一说一,他们由于自身国情与历史,根本不可能展现出精髓,反而将我们原本磅礴的审美气势变得小气而局促。
中式审美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中式审美从不将视线困在某一处、某一点,而是放眼整个大局,这就是中式审美和倭风最本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