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没有一个父母,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为U型锁青年。
但U型锁青年是如何炼成的?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
最近,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去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希望借此“铭记历史”、“培养爱国意识”。似乎这培养工作做得卓有成效,很多孩子在影院痛哭狂哭,回家仇恨心生起,随后剪掉了心爱的日漫卡片,还要喊一句:“都不要了,日本的!”“我们要报仇!”
说真的,作为一个遭遇人生意外、死里逃生,因此深入体验并学习过创伤心理学的人,这种场景真的让我心痛----太伤害孩子的情绪和世界观了,甚至可能破坏孩子的人格发育。
对于正在考虑带孩子去影院看这个电影的父母,我很想请他们深入思考几个问题:
对一个还不具备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孩子而言,被不了解心理学的父母带着去观看战争暴行和残酷的绝望屠杀,真的在“教育”,还是在种下潜伏的心理创伤?
你们是在培养“负责任的中国人”,还是“程序化的仇恨工具”?
关于战争的反思,我们真的需要尊重神经学和心理科学,不要急切到让孩子去承受他们的年龄无法承受的情绪,因为这可能会成为身体储存的长期记忆,影响未来的情绪能力和世界观,同时破坏思考能力。
如果不希望孩子在童年经受心理创伤,长大了抑郁,不要带孩子去看《南京照相馆》。( 如果能情绪化表达,我就想说:无知的父母,不要祸害孩子了!!)
在民族记忆与战争反思、创造和平这件事情上,我们更需要明白:
鸡娃不如鸡父母。
一、尊重科学:儿童心智未成熟,无法整合残酷信息与暴力画面
稍微对正统心理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尤其是和神经学紧密相关。儿童/青少年的大脑成长尚未完善,特别是负责逻辑推理、情绪调节与价值判断的前额叶皮层发育远未完成,他们对于暴力、死亡、性暴力等内容无法进行“象征性理解”,反而会将图像和情绪直接内化为真实体验。
在观影《南京照相馆》这类情感沉重的历史影片时,他们的感受是:极度震惊、恐惧、无助、愤怒,但他们的能力又无法理解、整合这些情绪。也就是,他们分不清历史和现实,在面对战争和残酷创伤场面时,容易把画面当成现实,理智直接被情绪淹没,把痛苦内化到潜意识长期相伴。
也就是,对于还不能从认知角度去理解极权主义、战争、屠杀和人性的弱点的未成年来说,直接给他们看暴力画面和情绪传递,他们不仅不能正确认知到战争与和平,还可能带来人格的异化和世界观的扭曲。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观点:情绪传递不应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清楚,孩子还只是孩子,发展未成熟,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认知发展过程,必须被小心保护。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的电影会有分级制度,以遵循自然规律,保护青少年的发育过程。(著名的二战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被评为R级,美国电影院一般不允许17岁以下青少年进入观看)。
可惜中国还没有这套规则,《南京照相馆》这电影如果在美国,极大概率也是不可能允许孩子观影的,因为,电影一系列的暴力画面,有可能带来多重反应,损伤孩子身心灵。
情绪失控(愤怒、惊恐、哭泣)---许多孩子已经展现了这一点,在电影院和家里哭得很伤心
睡眠障碍(噩梦、夜醒)
回避行为与攻击性(害怕外出、惧怕陌生人、报复意识)
一些孩子已经回家剪漫画卡了,长大了会变成U型锁青年吗?
这种状态被称为情绪淹没(emotional flooding):它会导致孩子陷入持续性的“应激状态”,表现为易怒、退缩、睡眠障碍,甚至无法言说的悲伤和罪责感,也就是发展为发展为次级创伤后应激障碍(Secondary PTSD)。
另外,还有几项关于儿童脑科学的研究结论非常值得父母重视: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研究指出,儿童时期过早暴露于极端暴力影像,会改变脑内应激回路的发育,增加未来出现焦虑障碍、恐惧障碍、攻击行为的概率。
Felitti的童年不良经历研究(ACE)表明,童年创伤体验(即便是“观影目睹”)与未来的抑郁、自杀、药物依赖、暴力行为高度正相关。
神经心理学家Bruce Perry强调:图像创伤尤其危险,因为图像不会被理性解释,而是以“情绪记忆”的方式定植在大脑中。
孩子年龄越小,风险越大,懂得童年心理创伤的人都知道,很多早年心理创伤都是:表面看不出来,潜伏期会很长。
二、换位思考:承接创伤,会让孩子在仇恨中建立自我身份
这是十分危险的心理路径。
很多网友可能会说,《南京照相馆》的本意并非只是情绪化的煽动民族仇恨,但是,从前文的心理学分析都能看出来,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想法视为孩子的想法,对孩子,大人必须要换位思考,去理解从身体到脑神经、到情绪管理,发育未完成的他们,如何去感知、如何在思考。
如果家长带孩子去看一部关于“民族受辱、暴力复仇”的电影时,如果没有在观影前进行深入的历史教育、系统思考,并做好“文明建设”“和平教育”的铺垫,容易让孩子构建起民族身份感=仇恨感的认知。
他们暂时没有能力去思考日本当年的军国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极权、贪婪的权力所有者的欲望,如何转化为侵略战和集体暴力;战后重建麦克阿瑟如何从体制上改造日本的军国主义从而走向文明,这些需要很多信息和思维能力的内容孩子一时无法建立,只能被动感受“我们被欺负、我们必须复仇”的愤怒与复仇之心。
从心理学来说,这种超越年龄的情绪过载,很容易导致孩子将暴力与民族身份绑定,发展出身份建构中的“创伤性同一性”(traumatic identity),即孩子开始通过“我也仇恨敌人”来确立自我,这在青少年人格形成阶段尤其危险。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神经发育和认知能力都尚未成熟的孩子,在一张张血腥的画面和悲愤的音乐面前,他们很大程度上会被激发出强烈的复仇之心。他们容易将暴力+国仇,混淆为:正义+自我认同。而对于《南京照相馆》这类充满暴力与屠杀的内容,以他们的年龄和心智、道德认知,孩子很容易把复仇等行为内化为“必须的正义”。这就是:用电影激活了孩子的暴力基因。
其后果可能包括:
对特定族群的刻板印象和排斥,将“恨敌人”作为认同自己的一部分
在道德判断上走向“非黑即白”,情绪表达走向极端化、暴力化
缺乏和平主义思维,难以建立共情能力,甚至在冲突中倾向使用“惩罚手段”解决问题
这不是成熟的爱国教育,而是危险的情绪内化。这些思维模式,都是“U型锁青年”的良好培养皿。
我相信,没有一个父母,想要自己的孩子发展成为U型锁青年。
更麻烦的是,这种思维的演化,即便没有发展出暴力倾向,也会让孩子在与人相处中,防备心和排他性更强,很难与人建立长期、深厚的协助关系,影响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大人们天天在说,认知决定选择。那么,当孩子的身份认同与祖先仇恨关联时,这些孩子,在未来的冲突处理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三、代际创伤:创伤记忆的情绪传递,是潜藏的代际传承
前面已经分析过,无论是认知还是情绪处理能力,青少年都没能发展出成熟的面对战争创伤的体系,而强行观看战争苦难的创伤后果,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既使得他们接下了沉重的情绪能量,又形成了错误的自我定位,构成了对立的思维模型,缺乏体系性思考的能力,更可怕的是——代际创伤的传递。
创伤心理学有个核心观点就是:大的创伤若未合理治疗,本身就会带来人的基因、思维和行为的变化,而抗日战争,从祖辈到父母,本身就对民族创伤具有深切共鸣,如果把这种情绪未经过滤地传递给孩子,容易让孩子无意识地“继承”痛苦。
这个也就是:代际创伤(intergenerational trauma)。
孩子会不知为何地感到焦虑、愤怒、被威胁,同时又觉得“必须背负些什么”。但这不是爱国,而是从父母那里承接而来的人格负重。
长期如此,可能导致:
对个人幸福产生道德负担(如“我不能快乐,因为祖辈太痛苦了)
吃不完的苦,仇不完的恨,哭恨不绝,代代相传。那快乐何在?
失控式共情:孩子可能将施害者“具体化”成当代个人
如果没有明确的边界教育和历史时空讲解,孩子可能会把“日本兵”这个集体施害者形象,具体投射到当代的日本人身上。甚至可能进一步衍射,对外国人,甚至是外国文化,可能发展成投射式排斥与敌意。
这会导致:
·校园里对日本同学的排斥与欺凌(想想去年刺杀日本小孩、刺杀苏州胡女士的仇日男)
·对外部世界的敌意、偏执,甚至发展为社交退缩与偏执人格倾向
·缺乏“以和平思维处理冲突”的能力
那这就不是对历史的铭记,而是在当代复制仇恨、传承创伤的心理模式。 父传子,子传孙,痛苦与仇恨,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四、总结上文:带孩子创伤性观看的具体后果
你必须知道:
1.情绪淹没:
情绪一旦过度激发而得不到处理,孩子会出现持久性焦虑与无力感;
2.道德混乱:
将“杀敌”“复仇”误认为是正义,进而影响人格;
3.继承型羞耻与创伤代际传承:
无法解释的自责与负担,认为“我不够好”“我不够强”“我不配快乐”;
4.对现实的扭曲投射:
把“日本兵”的形象转移到当下日本人或其他国家人民身上,产生种族化、敌意化人格;
5.自我牺牲型认同:
长期活在“我要为苦难代价而奋斗”的负面认同中。
这些不是一部电影就能消解的,而可能成为人格发展中的隐性障碍。
你想要孩子承接我们未曾消化的苦难与创伤吗?
五、真正的历史教育,是启发性思考,不是激化仇恨情绪
战争的可怕,并不仅仅在于杀戮,而在于它如何让人性脱轨,文明崩解,理性失声。
让孩子“记住历史”,也不是让他们“记住敌人”,而是让他们学会发问与思考:·
为什么人类会爆发战争?
为什么人类在战争中容易变得野蛮?·
历史上有过哪些野蛮战争,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当年的极权制度与军国主义让日本人走向野蛮?
如何用制度与文明,避免历史重演?·
我们作为和平的一代,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这才是一个孩子应当学习的“历史课”。
仇恨不是遗产,痛苦不必传承,启发孩子用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强大的风险分析能力和行动力,去创造和平才是使命。
孩子不是父母为完成的民族情绪的容器,也不是复仇的工具。
在他们理解战争之前,请不要让他们“观看战争”。
在他们理解文明的价值之前,请不要让他们在情绪中建立民族认同。
让孩子带着尊严、同理心、思考力和勇气成长,而不是扛着仇恨与伤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