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人多,事情多,要做到对员工的有效管理,推动员工对工作的有效执行,就必须要进行规范化。
简单看待规范化,就两句话:
1.每个岗位,具体要做哪些工作。
2.每件工作,具体应该怎么来执行。
都要建立明确的标准,完整的说明。不仅仅是某个管理者知道,或是某个员工知道,而是通过建立明确的说明文件,公布出来,让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以此为基准,对每个员工进行测评、辅导和考核。
一、缺乏规范化会导致的问题
1.分工不清晰,有些工作没有明确的归属,容易互相推诿。
2.领导在分配工作时,因为没有明确的工作范畴划分标准,员工会认为这是领导的个人意志在分配工作,其中或有不公。
3.有些工作的出现频率较低,员工在入职前期没有接触过,以为与自己无关,后期有指派到自己身上时,员工则会认为这又给自己增加了新的工作,待遇又没加,吃亏了。
4.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因为缺乏统一标准,员工只有各自发挥,执行水平高低不一。同样一件工作,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执行办法,必然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同时也让外部客户的感觉很不好。
5.公司里对各项工作没有建立统一的执行标准,也就难以评测与指责员工的工作能力有问题。
6.绝大多数公司没有系统化培训体系,新员工对职业技术的掌握,更多是来自老员工的传帮带。由于没有统一化的标准,只有靠老员工各自发挥,教出来的新员工也是各式各样,甚至是一代不如一代。
7.没有统一的工作执行办法,也就很难实施内部调动,或是轮岗。
8.员工的成长和经验方法积累,更多是通过工作中的失误,公司承担了损失,也就是付了学费,但员工会把积累下来的技术方法,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不会分享给其他员工,离职也就带走了。
二、解决方案
1.通过建立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范畴,以及对应的职业技术标准。
2.通过建立工作执行说明书,明确每件工作的具体执行方法。
3.每个岗位,包括若干项工作,也就是每个岗位说明书,包括若干本工作执行说明书。
4.建立基本岗位说明书,分配工作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避免出现推诿工作的情况。
5.每个工作具体的执行方法确定了,以此可作为对新员工的培训标尺,同时也是对员工工作能力的量化评测标尺。
6.员工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新方法,确认有效后,可填充到对应的工作执行说明书里,使得工作执行说明书内容越来越丰富,实用性越来越强。
7.基于岗位说明书和工作执行说明书,调动轮岗才能成为可能。
三、常规做法
由管理层来负责起草,或由外部专业机构来进行内容编撰,在定版之后,内部颁布,告知员工。貌似也就做完了,其实,这个工作只做了一半,只是建立了框架,没有持续内容填充机制,没有颁布更新,没有导入落地,没有定期评测。最终,只是落下一堆纸面上的文件而已,没有真正的用到工作中去。
五、建立过程
1.先做岗位说明书,再做工作执行说明书。
2.岗位说明书,可参考外部专业机构提供的基本框架,由公司管理层进行主要内容条目的起草。
3.把初步成型的岗位说明书框架,发给各岗位员工(所有员工都要参与),由本岗位的员工,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实际工作内容的填充。毕竟,每个岗位具体要做哪些事情,只有本岗位的员工最清楚,即便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也要算上,甚至是一些发生概率极少的工作,也得算上。
4.从员工手里收回填充好的岗位说明书,由公司管理层组织人事部及各部门主管,进行内容的整合、合并、修正、提炼等工作,形成最终版本。
5.做好岗位说明书之后,再来做工作执行说明书,基本流程与岗位说明书类似,也是公司管理层确定好各类工作的科目,列出基本操作流程,然后向员工征集具体的操作方法,回收后进行整合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