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本报讯(记者 赵婷婷)今年是人民大会堂建成60周年,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的特别活动,“新中国大工匠智慧——人民大会堂”特展于昨日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开幕。展览以设计者的视角回溯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建设中的经典瞬间,还原了这一伟大建筑缔造者们的传奇故事。
轴线安排、柱廊搬家、水天一色、十月奋战、迎宾序列、史诗东方红……北京建院将人民大会堂复杂建设过程中最精华的智慧萃取出来,用新颖、鲜活、“小分子结构”方式展示给了观众。当年,在讨论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布局时,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之间的对位关系是建筑师们思考的焦点。如果大会堂和博物馆的大门正对纪念碑,彼此望去,通畅的视野会被正中间的纪念碑割裂,因此建筑师们让拟建的人民大会堂南侧盲墙、革命历史博物馆南侧石阙与已建成的纪念碑形成次轴线,使广场、东西两边的围合面向北延展,空间变得更加深远。这种布局也契合了中国传统造屋选址的理念,让人民殿堂、文化宫阙与英烈纪念碑各得其所,和谐共处于天安门广场。
许多人不知道,大会堂的柱廊建好不久就进行了一次“搬家”。当大会堂主入口的廊柱浇筑完毕后,有人指出其中部三开间柱距均为9米,其余柱距均为7米,这一做法不符合传统建筑明间、次间和梢间逐级变窄的规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时任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张镈仔细考量了柱间尺寸,把中间两根柱子的外皮偏心外移稍许。这样,就形成了中间柱距较宽、两侧柱距较小的格局,通过这样巧妙的“搬家”,避免了大动干戈的结构返工。这段故事也一直被建设者们传为佳话。
专家介绍,大会堂的设计建设过程里多处包含着周总理的奇思妙想:万人礼堂净高33米的超大室内空间,让步入其中的人会感到渺小,从而产生强烈的距离感。为了展现人民殿堂的亲和力,周总理以“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意象,提出墙面与顶棚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的方案。这样的设计会冲淡一般长、宽、高清晰同在而产生的生硬、庞大的印象;大会堂的北门中轴是展示国家迎宾礼仪的隆重场所。周总理从宾客的行为和心理感受出发,亲自试跑楼梯做试验,既强调隆重、热烈,又不失亲切、体贴,用不同实例做参照,极其细腻地反复推敲、启发和引领建筑设计不断向好。
为了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展览现场还设有感知细节、沸腾工地、灯火辉煌、纹样之美、梦回大会堂、智慧双手六大动感视频,通过天安门广场格局、轴线空间乐章、柱廊刻度、建设大军当量、五千人宴会当量、万人大礼堂当量六大装置,以及人民大会堂建设时间轴、12组大工匠展示台等史实再现模块,为观众详解了人民大会堂的诞生过程,展示了传奇人物的硬核智慧,再现了新中国大工匠们的激情岁月。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责任编辑:杨雅琳(EN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