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多家国际美妆企业发布财报,联合利华或再买一子。
作者 | 璞 玉
想了解全球化妆品行业发生了什么?全球资讯第345期带你速览本周(2025年2月10日—2月14日)精彩:
资生堂暴跌73%
科蒂亚太区下跌11%
Puig集团香水卖266亿!
快消巨头在华也下滑
20亿!联合利华又买一子?
日本护发第一集团年销21亿
丝芙兰面临被“抛弃”?
陶氏化学再度裁员!
欧莱雅首个合资品牌停止运营
近年来,国际美妆巨头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行为的转变,多家知名美妆企业的业绩出现了下滑。
从近期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资生堂、科蒂、Puig等企业依旧在中国市场增长乏力,这也反映出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和竞争激烈程度。
不过,国际美妆企业们也在进行自救,如联合利华就在调整战略,试图通过收购和产品升级来应对市场疲软。
那么,2025年国际美妆企业们能搞定中国市场吗?
资生堂暴跌73%
日前,资生堂集团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
据财报显示,资生堂集团2024年全年净销售额为9905.8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76.79亿元),同比增长1.8%;核心营业利润为同比下滑8.7%;营业利润则下滑73.1%。
从品牌端业绩表现来看,CPB、安热沙净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1%;NARS与上年持平,主品牌资生堂仍有3%的下滑,醉象大跌25%。
分市场来看,中国市场2024年净销售额共计2499.5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0.22亿元),同比微增0.8%,但排除汇率、业务转让和收购等因素,实际销售额下降4.6%。
资生堂集团在财报中表示,预计中国市场的严峻环境将持续,但其还透露,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从去年开始稳步恢复并扩大,从2019年的19.1%增至2024年的25.2%。
而从旅游零售情况来看,情况依然严峻,2024年仍呈双位数下滑。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来看,2024年资生堂旅游零售渠道销售额为107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1.84亿元),同比下滑18.6%。
对于上述业绩表现,资生堂集团在财报中指出:“由于以中国游客为中心的消费放缓,旅游零售业务的出货水平较低,同时受到经济环境恶化导致消费下降的影响,中国业务的销售额低于去年同期。”(阅读原文)
科蒂亚太区下跌11%
受中国市场影响的国际美妆企业不止资生堂集团,科蒂、Puig集团、联合利华等,纷纷折戟中国市场。
近日,科蒂集团发布了2025财年Q2(2024年10-12月)及2025财年上半年(2024年7-12月)业绩报告。
财报显示,科蒂集团2025财年Q2净收入为16.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2.03亿元),同比下滑3%;但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3%,为2.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58亿元);营业利润率为 16.1%,同比扩大 240 个基点。
而科蒂集团2025财年上半年净收入略跌1%至33.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4.15亿元);营业利润则同比上涨17%,为5.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98亿元)。
按部门来看,科蒂集团2025财年Q2高端及大众美妆部门净收入均下滑,但营业利润有显著提升。
其中,高端美妆部门在该季度净收入同比略降1%;而大众美妆部门Q2净收入同比下降8%至5.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48亿元)。
从地区来看,科蒂集团2025财年Q2仅有EMEA(注:欧洲、中东、非洲三地区的合称)市场净收入呈增长,亚太地区及美洲市场分别下滑11%、7%。
值得关注的是,亚太地区是下滑最严重的市场。其2025财年Q2净收入跌11%至1.9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03亿元);2025财年上半年净收入则下降8%至3.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92亿元)。
对此,科蒂集团首席执行官Sue Nabi表示,“从品类来看,在结构性消费者行为转变的支持下,香水的发展速度加快,而彩妆则受到不断变化的渠道偏好和新商业模式的挑战。在市场层面,中国不再是美妆行业短期增长的关键驱动力,而美国市场仍然非常活跃。”(阅读原文)
Puig集团香水卖266亿!
近日,Puig集团发布2024财年全年及第四季度的销售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Puig集团净收入47.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62.02亿元),按报告增长11.3%。
财报显示,Puig集团下设香水与时尚、彩妆及皮肤护理三大板块。其中,香水矩阵由奢侈品香水+小众沙龙香构成,后者包含Byredo、阿蒂仙之香、潘海利根等。
分部门来看,2024财年,香水与时尚业务贡献了集团总营收的73%,按报告增长13.6%至35.3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66.33亿元)。
皮肤护理部门则成Puig集团2024年增速最快部门,按报告汇率增长19.8%至5.1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8.86亿元),占集团总营收比重的11%。
报告特别指出,得益于Uriage Age Absolu Serum的成功推出以及Xemose系列的加速增长,皮肤医学美容品牌Uriage依泉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相较于香水与时尚、皮肤护理部门实现的双位数增长,Puig集团彩妆部门成了拖后腿的存在,2024年净收入为7.6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7.44亿元),按报告和不变规模计算下滑1.3%。
按地域划分来看,2024年,Puig集团在EMEA地区、美洲市场、亚太地区的净收入都实现了增长。但Puig集团在财报中特别指出,亚太地区整体表现出色,尽管中国业务持续低迷,但受益于在韩国,日本和印度新成立的子公司,仍然保持个位数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目前公布的销售数据中未能获悉2024年净利润情况,但与净收入一样,从2020年开始,Puig集团净利润逐年增长,增长幅度同样呈放缓之势。
而业绩放缓背后,Puig集团面临的不只是经济下行的挑战,还有近年来嗅觉经济热度升温带来的同行竞争的挑战。(阅读原文)
快消巨头也在华下滑
近日,联合利华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
财报显示,2024年,联合利华基本销售(USG)增长4.2%,总营业额为60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618.79亿元),同比增长1.9%,为近5年最高;营业利润为9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14.09亿元),同比下滑3.7%,这也是联合利华营业利润四年来首次负增长。
按业务板块划分来看,美容与健康业务、家庭护理业务在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5.5%、1.4%;个人护理业务则较上年同期下滑1.5%,也是联合利华五大业务板块中,销售额同比唯一呈下滑的。
具体到品牌表现上,联合利华表示,护发品牌Sunsilk呈高个位数增长;TRE Semmé在Lamellar Shine系列推出后实现了中个位数的增长;Hourglass和Tatcha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而包括Paula's choice在内的其他品牌则实现了较低的增长。
此外,联合利华还在财报中透露,此前收购的高端生物科技护发品牌K18增长了两位数,并将从2025年2月起纳入基础销售增长。可见,联合利华聚焦讲的高端故事有了一些效果。
而按照地区划分来看,联合利华亚太及非洲地区2024年营收为26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975.14亿元),同比下滑0.9%,基本销售额增长3.1%,占总营收的43%。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所在的亚太/非洲地区营业额同比未能持续三季报中的增长趋势,Q4同比下滑2.1%,全年下跌0.9%。
此外,联合利华在财报中表示,中国地区营收呈个位数下跌,除食品类外,所有类别的市场都表现疲软。
在市场疲软的背景下,联合利华表示,其正在加快投资组合的精品化,并转变市场策略,以有效服务于快速增长的电子商务渠道和较低级别城市的小型店铺。(阅读原文)
20亿!联合利华又买一子?
正如上文提到,基于市场疲软,联合利华正在加快投资组合,其收购之路也仍在继续。
继1月末,联合利华宣布收购以活性成分为主导的高端美容品牌Minimalist后,日前,据Sky News报道,联合利华即将宣布对英国可持续个人护理品牌Wild的收购。
据消息人士透露,这一交易预计将在未来几周内正式对外公布,初步估计的交易价值为2.3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0.9亿元)。
报道还称,联合利华已从其创始人和早期投资者那里同意收购Wild的交易条款,但对于此传言,联合利华与Wild均拒绝回应。并表示,联合利华之所以被Wild吸引,是因为其优质的品牌定位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据36Kr报道,Wild由Freddy Ward、Charlie Bowes-Lyon于2019年8月成立,主打天然有效、性别中立香型的除臭剂。其采用DTC模式,用户可以用一次性或者订阅制的方式购买。
成立不久,其便获得了资本青睐,于2020年、2022年分别获得2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819万元)、5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547万元)的投资。
而如若后续传言得到证实,这将是联合利华多年来在个人护理领域最重要的收购之一,也将进一步加强联合利华在个人护理领域的产品组合。(阅读原文)
日本护发第一集团年销21亿
在国际美妆企业财报中,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近日,日本护发第一集团日本株式会社I-ne(以下简称:I-ne集团)发布了2024年全年和Q4业绩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I-ne集团发公告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据财报显示,I-ne集团2024年销售额为4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同比增长8.1%;营业利润为45.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8亿元),同比上涨4.7%。
其中,2024年Q4销售额为136.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同比增涨22.6%;营业利润为16.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711万元),同比增加22.3%。而销售额的增涨得益于BOTANIST和SALONIA的增长,以及第四季度收购的TUV公司销售额的贡献,推动了增涨。
从集团官网、相关上市公司财报发布的公开信息来看,I-ne集团成立于2007年,2020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MOTHERS市场(相当于日本的创业板)上市,2024月转向成长(Growth)市场,去年3月再次变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Prime市场上市。目前旗下品牌共计十余个,品类涉及皮肤护理、美容家电、头发护理三大类。
其中,2024年头发护理品类销售额同比增涨3.9%;美容家电则同比增长15.6%,连续3个季度实现增收。中价位的商品表现良好,加上新商品的扩充,对增收做出了贡献;皮肤护理上涨35.5%。
基于上述业绩表现,I-ne集团更新了2028年-2030年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亿元)的销售额战略目标,并将EBITDA利率提升为14%;营业利润率为11%。
同时,财报中还透露,I-ne集团在皮肤护理新类别中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将获得新优势和业务领域扩张,并且也将建立全球市场基础(东南亚、美国),从而进一步加速全球发展。
丝芙兰面临被“抛弃”?
近年来,收购、出售成为国际美妆企业战略调整的手段之一,与前文个人护理品牌Wild即将被收购相反,全球美妆零售商丝芙兰似乎面临着被“抛弃”的可能。
近日,据WWD报道,汇丰银行在最新发布的LVMH集团分析报告中指出,尽管旗下丝芙兰在美妆零售领域占据“品类杀手”地位,并保持增长,但其零售业务属性导致利润率增长空间受限。其认为丝芙兰“可能并不适合”LVMH集团,未来可能会面临被分拆。
值得一提的是,九年前,汇丰银行(HSBC)全球奢侈品团队发布报告,以美妆零售连锁丝芙兰Sephora的成功为例,就曾指出LVMH集团"或考虑"扩大护肤品或美妆业务。
分析师认为,虽然LVMH集团短期内不会进行资产剥离,但未来可能通过业务分拆来优化集团架构,且此举将有利于提升LVMH的股票价值。
基于此,汇丰银行对LVMH集团股票给予了“买入”评级,预计其未来表现将超越市场平均水平。
近年来,丝芙兰在全球多个重要市场遭遇重挫。由于经营亏损和市场适应性问题,其先后在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等市场陷入发展困境。在中国市场,丝芙兰同样举步维艰。
据悉,2023年1月,因跨境渠道战略调整,丝芙兰关闭了运营三年的天猫海外旗舰店;同年5月,其又终止了中国台湾地区官网及APP的运营。
尽管LVMH集团在发布的2024年度财报中特别强调了丝芙兰的突出表现,指出该零售品牌在2024年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双位数增长,其中英美市场表现尤为亮眼。但对中国市场的业绩表现保持沉默。
而针对上述这一市场猜测,LVMH集团首席执行官伯纳德·阿尔诺在最近的业绩发布会,拒绝置评。(阅读原文)
陶氏化学再度裁员!
近日,陶氏化学正式公布了“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84亿元)年度成本节省计划”,以应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并保持长期竞争力。
公告显示,此次降本行动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降低资本支出和降低劳动力成本。
其一,陶氏化学计划通过削减服务费用和减少第三方合同工的支出,来实现每年5亿至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39亿元-50.94亿元)的成本缩减。
其二,陶氏化学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减1500个岗位,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4.17%。
对此,陶氏化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im Fitterling表示:“尽管这些决定非常艰难,但我们必须果断采取降本措施,以应对宏观经济复苏乏力的挑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陶氏化学首次通过裁员来缩减开支。
早在2023年1月,该公司就宣布了一项全球范围内的成本削减计划,包括裁员约2000人(占员工总数的5%)以及关闭部分生产设施,同时对其在欧洲等地的资产配置进行全面评估。
陶氏化学彼时表示,这一系列举措旨在2023财年内实现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84亿元)的成本缩减目标,以应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市场需求疲软带来的挑战。(阅读原文)
欧莱雅首个合资品牌停止运营
日前,SHIHYO官网宣布停止运营,并销毁所有会员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SHIHYO就在天猫平台的海外旗舰店发布公告称,将于2025年1月10日闭店。并且SHIHYO在抖音和小红书平台的官方海外旗舰店也已下架所有商品。
据欧莱雅集团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2022年6月,欧莱雅集团携手韩国三星集团旗下旅游零售商及五星级连锁酒店新罗酒店,以及专注于北亚太平洋地区投资机会的私募股权公司Anchor Equity Partners,签署了一项共同投资协议,通过第三方合资企业Loshian推出一个全新的奢侈美妆品牌SHIHYO。
据COSMETICS BUSINESS报道,这是欧莱雅集团首次以合资企业的形式推出美妆品牌。
彼时,欧莱雅集团表示这种新颖的三方合作,将融合欧莱雅的美妆专业知识、新罗酒店的奢侈零售渠道,以及Anchor Equity Partners强大的财务和商业模式。据悉,欧莱雅集团、新罗酒店和Anchor Equity Partners在此次投资中所占股份近乎相等。
而现如今,SHIHYO小红书官方账号粉丝定格在1473人,天猫闭店前粉丝不足5000人,最终,在中国黯然收场。(阅读原文)
视觉设计:乐乐
微信排版:高高
责任编辑:Lu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