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公厕建而不用,让民生工程真正得民心丨九派时评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秦川

一边是崭新的公厕“铁将军把门”,一边是村民无奈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建好的公厕为何长期大门紧闭?

据总台《财经调查》报道,在山西省稷山县一些农村,出现了高标准公厕“建而不用”的怪事。本应常年开放、随时能用的公厕,却被长期锁着门、闲置着,当地村民们只能看,不能用。

641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多年前,中央就明确提出,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采取措施,农村改厕取得了一定进展,缺少卫生厕所状况有所缓解,相关疾病发生、流行得到一定控制,农民群众文明卫生素质有所提升。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建了公厕,就要使用,否则,不仅劳民伤财,还会引发民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中就明确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加快建设乡村景区旅游厕所,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强化日常卫生保洁”。

可见,兴建公厕和管护公厕是一体的,是环环相扣的。而在一些农村,却出现没法用或用不上的难题。原因何在?

从调查可知,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有个细节,当记者提出如厕,当地村委会人员居然称,“如果记者需要使用厕所,后面的清理打扫工作得由记者自己负责。”另一个是,启用公厕会产生不少费用,说白了日常维护是需要人员和经费的。

应该说,这两个理由都经不起推敲。不能因为怕麻烦、怕花钱而关闭公厕,否则建之何用?据报道,“稷山县2023年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项目(新建公厕)合同公告”显示,采购人为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合同金额230.28万元,计划新建23座公厕,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

一座公厕需要10万元吗?这10万元是否包括维护费?监管部门应该查一查。

更令人愕然的是,谈及公厕为何建而不用,某村村干部还归咎为村民“比较素质不好,太低了”。村民素质高不高姑且不论,但说出此话的村干部,素质一定不高,岂止不高,简直太低了。

退一万步,即便有个别村民素质不高,就该封闭公厕?把封闭公厕归咎为村民素质低,纯属找借口,只会暴露出该村干部缺乏应有的正确认知。

还有一个细节,村里公厕日常并不会开放,只有当村子里有活动的时候才会开门给村民使用。如果只是有活动才用,抑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那么就把民生工程当成了形象工程,背离了建设公厕的初衷。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农村“厕所革命”关系到亿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中央指出,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要落实相关部门提出的“用得上、常受益”等要求,要真正“确保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

由农村如厕难题想到了一件“往事”。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记述道:“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

什么东西都往河里倒,不能简单归为民众自私,缺少厕所应是一个原因。今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公厕革命都取得了实效。如今,在很多农村,基本上家家有抽水马桶,村村有公厕,这是好事。但是,公厕建而不用,实在令人愤怒。

最新报道显示,山西稷山发布通报称,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如此纠错,实有必要。但愿其他地方也行动起来,进行全面排查,防止公厕建而不用,让民生工程真正得民心,让农民如厕难真正解决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