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推倒部门墙的华为三大流程“魔手”:IPD、LTC、ITR

所有企业都希望通过重新打通流程,甚至是进行流程化组织建设来推倒部门墙。大家的认识都很统一,但最终大部分企业都雷声大雨点小:一是难有组织保障,跨部门的流程建设需要强大的组织资源和执行力;二是思想不足思路不对,以为做个流程图就可以象自来水一样流淌了;三是因为利益问题可能受到一些部门的阻挠。

华为在流程建设方面,首先从方法论上确定了规则,即“流程的核心是要反映业务的本质,还原以后,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然后,针对三大业务流,建立对应的三个系统,即IPD(产品集成开发)、LTC(机会至收款)、ITR(售后),同时用流程IT的方式进行固化。这样就可以避免“前面一段说日语,中间说德语,后面说汉语”、“各段都是李云龙”的问题。大部分企业都可以参照梳理成这三大业务流。

最后,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组织配置,包括责任人、考核方式等。保证瞎子能共同拼出一头真正的大象。

部门墙就像一座大山,

横亘在大家的面前!

解决问题的方法

做事的方法是:先找到问题,然后找到根因,再找到解决措施,最后要关闭。核心就是一个:还原这个事情的本质,还原以后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循此道理:流程的核心是要反映业务的本质。

比如,没有IPD,A产品的东西(经验教训等)就不能制度化地传递给B产品,这就是管理的系统缺失,如果我们把管理的系统缺失补上了改进了,提升就很快了,就不会重复犯错,成本就降低了。

公司三大业务流

一个公司就三件大事:

1、第一件把产品开发出来,产品从有概念开始,到面市;

2、第二件是把产品变现,要有客户买,形成订单,发货、安装、验收、回款;

3、只有上帝做的东西才没问题,当时没问题,时间长了也有问题:客户有这样那样的需求,产品要不断地改进升级。因此,有了第三件事情,网上有问题,发生了,就要解决,然后关闭。某代表处的问题解决了叫“解决”,全球此类问题都根治了才叫“关闭”!

这三件事情对应三大业务流,这三大业务流有起始终止,对应三个系统(IPD/LTC/ITR),还要有相应的组织去适配(不仅是流程IT),也要和客户去匹配,很多订单要和客户去对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简单、海量、重复的工作怎么去做更好?就是先要把它流程化,模板化,固化下来,最后采用IT支撑。公司三大业务流,日复一日,一年运行下来,就形成了公司的业绩:财务三张表。

业务、业务流、流程、组织以及和客户之间的关系

业务就上面的三件大事,流程要匹配业务流,不长也不短,够用就行。其核心是:流程要反映业务的本质,尤其是完整系统地反映业务的本质。业务中的各关键要素及其管理不要在流程体系外循环。基于流程建设的管理体系(IPD/LTC/ITR),是一个运营系统,是一个业务操作系统(BusinessOperationSystem),其中最重要的是落实到组织中,就是流程化的组织建设和运作。构建公司的流程体系就是构建公司的运营系统,是要在流程中把质量、运营、内控、授权、财经的要素放到流程中去,一张皮运作。

业务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也是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为什么流程要改进,一上流程就要不断改进?为什么流程改进一小步,绩效能改进一大步?就像火车,我们平时感觉不到它对现代化的贡献,但是十年下来,有火车比没有火车的时候效率更快。

目前已大到一年有上千亿的人民币在LTC的大肚子里面滚,它日复一日地运转,流程每改进一小步,长时间跑下来,对绩效(财务三张表)的贡献是很大的。

在流程和流程化组织建设中,我们需要参考业界标杆来设计。E公司的卓越运营(ITO/DSO/质量/成本/效率)在业界最具竞争力,我们就要学他们的LTC运作。在组织建设中,围绕着流程的项目型组织建设是当前的一个重难点。

流程建设了之后,其实形成了一个系统。这样一个从客户中来,到客户中去,成就客户价值的业务流,通过系统高效低成本地承载了实现了,不就是“以生存为底线、以客户为中心”吗?我们的业务流都瞄准着给客户解决问题、实现客户价值,正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最好体现。基于此系统再不断去改进,也就实现了“深淘滩、低作堰”。

最顶级的管理是建系统

发现问题根本不可怕,应该是一种喜悦,因为能循着这个问题,找到管理的核心要点。管理不是发文,也不是立项。管理的核心是建体系,建系统。

其实到目前为止,现在最大的问题还在LTC上面,它承载了海量巨大的业务量。但是它是在一个没有系统的背景下承载的。就比如研发五万人,但没有IPD(不可想象),这个就像300亿美元的业务没有SYSTEM支撑。大家只好发文、发文再发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像没搞铁路建设,今天这里用三轮车,明天那里搞皮卡。

什么叫用发文的方式解决业务问题——不行就成立一个项目,任命一个工作组,再不行就变成一个部门,然后部门越搞越多,再重新调整,循环往复……我认为发文是打小补丁,是优化。LTC没有建立前,那是原始的管理方法,最好还是回到LTC流程上去整体解决。

这又回到那个问题:流程承载业务,业务在流程上跑,对业务的管理是沿着流程进行的(包括内控),至此,这个问题还只是运营问题。好比高铁分为建设和运营,真正的难题是建系统,这是最大的管理,是顶级管理。为什么业务主管是流程的OWNER,所以要发挥OWNER的职责。

流程的责任人是谁?

LTC到底是个流程还是个业务?如果是流程,owner是谁?

我也来贡献一下自己的认识,我也是盲人,也是在摸象。假设我是广州办代表,那么我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从上任第一天起,我看到了什么,该怎么做?我管的这摊子的核心是订发收回,其实就是LTC,最后形成广州办业绩:财务三张表。我为了实现自己的业绩,一个做法是沿用以前的做法,就是各种自由式等方式,把它做下来;第二个做法就是在我的任期内,上到LTC崭新的流程上,这是鸟枪换炮嘛,谁也不想总是小米加步枪。

什么是广办最大的管理?除了客户关系、干部培养,和市场有关的高智商活动,我最重要的是,对应广办这100亿的业务,用崭新的LTC2.0来承载。但是问题来了,我能建立起这个系统吗?退一万步,假设我是诸葛亮,能搞定,我也难。因为我只是一个局部,其他代表每个人都建一个,这不可能吧。怎么办?因为我最迫切,我最懂一线业务实际,我最想要这个流程,我就和机关说,你们赶紧做好,我愿意做第一个深度合作的试点,公司LTC系统在广办建好用好的责任在我——为什么说我是OWENR,如果不是这样,我随便找个理由,就把这个流程PASS掉了。即便我被迫用这个流程,也会把这个流程带入歧途。

所以,在广办建LTC是我最大的管理责任。为什么是最大的?是因为其他事情都好办,变革是最有挑战的事情。IBM为什么要变革,变革了他才能重生,他才能跳舞啊。郭士纳做的事情就是变革。

我们现在也是这样,LTC不是和我无关,它是我广办最大的管理。我们要从过去生产队式的管理,进化到现代化的管理,就是要建好高铁系统,运营好高铁系统。LTC就是这个高铁系统。

所以,认识事情还是要还原到它的本质,再看怎么办。所以这个问题,要先回到为什么要建LTC流程,建流程就是建管理体系,流程是管理体系的核心。

我为什么理解这个命题呢?咱们公司多年来遗留问题,一件事情要么你管,要么我管,要么大家都管(其实是都管不好)。以前,流程有什么问题,就把流程与IT拉过来骂一顿。现在看来LTC这件事上,业务主管和流程IT是夫妻关系,而且,在生育LTC这个儿子的问题上,业务主管更重要些,要让业务主管(主动配合流程IT)担负起流程建设的职责。

什么是流程化组织建设?

LTC流程里大家谈得最多的是角色,我以为这里(LTC)核心是组织。大家如果只谈角色,就有点避重就轻了。组织不匹配流程,考核保持不变,那就像学校不变只要学生变,是搞不好的。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唯上的本质其实是领导比流程厉害。请示的是领导,不是流程这条线,我们还没有建成流程化组织。真正流程化组织是反官僚化的,是去部门墙的。

流程已经匹配了业务,但组织还是那个组织,组织没有匹配业务。这就会造成流程不匹配业务的表象,而且部门墙可能更严重。我们即使喊100年,也过渡不到共产主义。因此,我们要还原业务、组织、流程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就是流程反映了业务本质,组织没有去匹配。不要以为变革只是几个部门几个人干的事,变革是整个公司的脱胎换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