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体:2024武汉双年展开展在即 - 凤凰艺术

2024武汉双年展

2024武汉双年展将于2024年10月至2025年5月,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同时举办,主题之下分为个板块,它们分别是“文脉探源”“边界交汇”“微光探寻”“未来编码”“生灵之境”,分别邀请了孙振华、冀少峰、鲁虹,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意大利),孙冬冬、刘舒、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张尕、毕昕、曹佳,王乃一等国内外策展人进行展览策划。

2024武汉双年展的主题是:“城市流体”。流体是与固体相对应的一种物理形态,从社会学层面看,流体性通常用于描述社会结构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构成,通常被视为社会流体的聚焦之处,既有规律的线性流向,也有各种元素之间的动态交互。从城市文化的层面看,城市流体可以被视为不同文化在城市中的流动、融合、互动、演进;从生态学的层面看,流体亦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相关,与资源的流动、再生、循环和可持续性息息相关。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预热报道。

武汉双年展是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武汉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华中地区最大规模的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

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首届武汉双年展以“艺以通衢”为主题,同期在国内最大的清水混凝土单体建筑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合美术馆展出,共有285位中外艺术家及团队的446件(组)艺术作品参展,涵盖绘画、雕塑、影像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科技艺术以及艺术设计等多种形式。2022武汉双年展在展出期间,串联了多个艺术空间的平行展,开展了学术论坛、美育志愿者行动、艺术之旅等文化艺术活动,为公众带来多层次、多维度的艺术体验。

▲ 艺术家曾梵志作品正在布展。曾熙来 摄

2024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知名策展人张子康为总策展人团队,开启了第二届武汉双年展的策划工作。展览以“城市流体”为主题,一方面以“流动”“流变"意会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强调武汉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在文化、科技、环境、生态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动态性、多样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与文化的流动属性成为整个国际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媒介、材料的拓展,特别是从数字技术到智能科技的跃变,加速了艺术形态和语言的互渗与交融,也促成在地性与区域性、在地性与国际性之间相互交织的网状结构。在这种人、物、信息、时间、空间的流动中,城市超越了简单的聚集,演变成为复杂而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

▲ 总策展人范迪安 Fan Di'an,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策划大量艺术展览和大型活动,近年来担任(2021)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2021成都双年展、2022武汉双年展总策展人。

从国内角度讲,上海、成都、广东、济南等地的双年展,都在努力打造属于自己城市的文化主题、艺术主题。范迪安表示,策展团队有信心将武汉双年展的主题打造成武汉特有的、争取更是独有的一个主题。2024武汉双年展主题“城市流体”这个“流”字和2022武汉双年展的主题“艺以通衢”的“通”字,其中蕴含着一定的延续性和发展性。

“我们放眼世界选择邀请的艺术家和作品,都在努力探讨流体的活性和能量,由此来构成武汉双年展自己的学术特色。”范迪安说,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文脉,在新时代都在努力建构新的城市形态。武汉在城市建设方面朝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城市的面貌可以说焕然一新。基于原有的三镇布局,结合科技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的活跃生机。武汉的文化活动也非常丰富,既有近现代以来的历史文化街区建构,又有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新平台,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家园。

这届双年展的主题,旨在揭示和探讨城市转型变迁中“流”与“变”的动能意义。“实际上,‘流动’‘移动’的城市文化属性,是国际上许多大城市转型迭代的共同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以一个大都市为基点,从艺术的角度阐释文化的流动性和城市的流体性,武汉具备了鲜明的代表性。”范迪安说。

范迪安认为,每一个人从自己的日常生活角度,或者是对社会发展的体验观察,都会深刻感受到一个“流”字,这是今天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能量。正是通过交流、流变、流通,构成了当下一种动态的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是一个“流”字,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艺术欣赏之间,对今天的生活感知与对未来的艺术想象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通过与艺术的互动、通过对艺术作品沉浸式的体验,让人的身心能够向更宽阔的世界敞开,得到精神的游历。所以,2024武汉双年展要围绕着“流体”这样一个既是物质的,但更是文化精神的概念来进行艺术的展示。

▲ 联合总策展人张子康 Zhang Zikang,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主任、新绎美术馆馆长,策划众多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艺术展览,如“马克·夏加尔”中国首展、“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安尼施·卡普尔”、“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超越”西海美术馆开馆大展、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主题展、新疆第三届国际双年展等。

张子康介绍,此次展览对艺术家和作品的邀约,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在中国首次亮相。邀约而来的国际策展人在特色专业领域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此次展览涉及的主题也很多元,包括科技、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等话题,为本土文化提供了一个国际对话的平台。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在举办双年展,张子康认为,要避免形成雷同并凸显武汉特色。2024武汉双年展以长江文化、大河文化为展示重点,有意识地与地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同时,策展团队也须具备长远的战略性发展眼光,让每一届双年展形成延续性,这样,双年展与武汉这座城市发展的关联度就会越来越紧密。

艺术是包罗万象的,2024武汉双年展也将融入更多科技、智能元素。如何加强双年展跟观众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度?张子康认为,首先,要打破传统“看得懂”的误区,认识到观众的“懂”是多层次的,这也基于各自的知识结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因此,2024武汉双年展展览内容也设计得既有深度又具广度,涵盖多种艺术形式和跨学科思考,以激发观众的不同认知层面。其次,鼓励展览与观众的个人情感、生活经验和审美偏好建立联系,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不仅能够观看,还能亲身参与、感受和思考,从而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和记忆点。

▲ 展览总监陈勇劲 Chen Yongjin,现任武汉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馆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美术学院、湖北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湖北省美术院创作室主任,武汉画院院长。作品曾获全国美展创作奖“银奖”等多项国家级美术展览奖项,展出于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等。

本届双年展邀约了不同城市、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来体现多元的属性。“在邀约艺术家和参展作品时,对艺术品种没有限制,它是一个开放式的,就像我们的城市一样,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陈勇劲介绍,在艺术家的构成方面,本届双年展除了引进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之外,还强调在部分板块中,着重呈现武汉本土艺术家,形成有效对照。通过交流互鉴,让武汉和全球更多城市以双年展作为主线进行对话,将从艺术角度对城市发展起到一定触动作用。

“艺以通衢”2022年武汉双年展迎来80万观众享受艺术盛宴,成为“现象级”展览,“城市流体”2024武汉双年展将以更新的姿态来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与当前面貌。陈勇劲表示,通过双年展的形式集合来自国内外的艺术作品,呈现一场以城市为载体的艺术大展,其实是想通过艺术起到一种带动作用,给这个城市注入一种活力,这种活力就是创造。

“武汉的社会经济、科技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以创造为核心的,用艺术的形式去为这个城市注入一种创造性的力量,对美术事业的发展、丰富文化领域的活力等方面,都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陈勇劲说,“双年展在给观众带来丰富体验之余,最重要的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怎么样探寻到创造力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城市中青年人的影响。”

▲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的航拍 刘雍涛 摄

文脉探源

策展人:孙振华、冀少峰、鲁虹

“文脉探源”板块重点进行武汉以及长江流域城市的在地性表达,探索文化的地方性与当代性的关系,展现当代艺术的地方经验;同时探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强调传统的当代转化再生,并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分享艺术经验,互鉴文化交流。

孙振华 Sun Zhenhua

艺术家198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主编。专业领域:雕塑理论和历史研究,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当代艺术批评。主要著作《生命·神祇·时空——雕塑文化论》《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国当代雕塑史》《公共艺术时代》《公共艺术的观念与方法》等二十部。

冀少峰 Ji Shaofeng

批评家、策展人,现任第十三届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湖北美术馆馆长,第十四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当代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文科岗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专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冀少峰自选集》《品图:冀少峰艺术批评文集》等。策划“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获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唯一一项“组织策划特别贡献奖”和“最佳策划奖”;作为分策展人,策划“2024武汉双年展”“成都双年展”等。

鲁虹 Lu Hong

现任四川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湖北美术馆研究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边界交汇

策展人: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意大利)

联合策展:意大利卡斯塔利亚艺术研究协会(李宝泰 廖颖怡 张鹿鸣)

“边界交汇”板块旨在转录“边界的交汇”,既关注其存在又关注其超越,包括超越时间与历史的边界,地球内部的边界,艺术的边界,情绪感知的边界,视觉语法与具象文本的边界等,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艺术家“形象文本”知识,代表不同世代和独立的视觉文化。

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意大利) Andrea Del Guercio

1954年出生于罗马,1978年毕业于佛罗伦萨大学的中世纪和现代艺术史。曾担任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史主席、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专员、博物馆艺术总监和现代与当代艺术国际展览界的重要角色,策划众多展览项目并出版多本学术著作,并在美国、德国、法国和瑞士的大学和博物馆讲学,指导Forte dei Marmi现代艺术画廊、卡拉拉国际雕塑研讨会。目前,作为艺术画廊、基金会和社团的艺术总监和顾问,专注于当代艺术收藏与展览,并积极参与慈善机构的相关艺术活动。

微光探寻

策展人:孙冬冬、刘舒畅

微光探寻”板块将“微光”的物质性、象征性与形象性,同“探寻”所提示的流动的生命个体、与生命的能动性相联系,既包含多元的生命形象,也有艺术家在不同区域的在地性叙事,以及在城市日常经验升华出的超越性体验。并且,本单元试图依据一天的光线变化,组织与构建展览的视觉体验。

孙冬冬 Sun Dongdong

1977年生于南京。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写作与展览策划,主要视野关注在“后奥运时代”中国当代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系统性构建。他曾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广东时代美术馆、成都A4美术馆、顺德和美术馆、“艺术长沙”等国内重要艺术机构策划展览,也是第五十九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助理策展人。

刘舒畅 Liu Shuchang

2016年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壁画与综合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学院的策展与收藏专业。2020年独立策划展览“言语之外——艺术与疗愈”入选“2020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2023年独立策划“墨丘利的尾巴”,参展作品涵盖摄影影像、装置、架上绘画、艺术书等多种表达媒介。

未来编码

策展团队: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张尕、毕昕、曹佳敏)

“未来编码:感知者的信号”板块将探索一种混合了生物湿件、矿物硬件、数码与环境能量的感知力。数字所固有的流变性与水体的流动性相呼应,昭示了数字和自然的内在关系。展览将探究编码及转码在激活不同实体的知觉、情动与能动力之可能性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关注弥漫在万物中的感知意识,以及人类与非人类实体之间如何构成一种生成流变的系统关系的同时,也尝试在这种技术转向的社会中,重思生命过程、人工与技术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种新的伦理—美学范式中展开一种缠绕共生的想象。

张尕 Zhang Ga

媒体艺术策展人。曾策划中国美术馆媒体艺术三年展系列(2008—2014)等。近期策展项目包括,两极椭圆:金允哲个展(798Cube,2024),混韵之宇:王郁洋个展(深圳美术馆,2024),动为行:中国媒体艺术 35年(天目里,2023),真实的拓扑(深圳两馆,2023),第6届广州三年展(联合策展,广东美术馆,2018),Datumsoria: 真实的复归(ZKM, 2017)等。其写作及所编书目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张尕目前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艺术指导。

毕昕 Bi Xin

策展人、写作者,现任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国际项目总监;工作并居住于曼彻斯特/上海。其策展实践聚焦于艺术、分布式技术与当代社会文化/亚文化的交汇点。近期研究重心在网络技术中的多重时间性与多变的物质性,及其所产生的文化与社会影响。毕昕是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的获奖者。

曹佳敏 Cao Jiamin

现任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执行总监。获伦敦大学传媒学院媒体与文化研究学士学位,中央圣马丁学院文化、批评与策展文学硕士学位;从事数字媒体技术以及当代社会文化论述相关的写作与策展工作,着重探索艺术性研究为导向的方法论在艺术与技术交叠领域内的可能性。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

生灵之境

策展人:王乃一

“生灵之境”板块从水系这一遍布全球的复杂生态系统出发,邀请享誉国际亦深耕在地的艺术家、科学家、生态学家与气候学家,通过追溯“水系”的流变与蔓延,希冀唤醒一种生态缠绕之间的多维感官体验。展览旨在为观众营造一个“沉潜时刻”,一个被水包裹的复杂世界,从水系万物看社会景观,递变流转之间探寻“共生本体”的意涵,进而形塑一种新的本体论层面的平等观。

王乃一 Wang Naiyi

策展人,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策展人、FAST艺术与科技博览会联合创始人。她是英国中英学术基金会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两届学术奖金的获得者。自2017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策展研究方向课程。近期策展实践专注于生态缠绕与气候危机等议题,先后策划了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广州设计三年展、伦敦设计双年展、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亚洲数字艺术展、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等。

(凤凰艺术 预热报道 编辑/郑凤姣 责编/dbk)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