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被警告:若对中国造集装箱船罚款,就停运美国大西洋航线

专注于跨大西洋航线的独立航运公司Atlantic Container Line(简称ACL)警告称,美国特朗普政府正考虑对中国建造的货船处以罚款,这将迫使其退出美国市场,并使全球供应链失衡。这将有可能推高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未曾见过的货运价格。

“这对美国的出口商和进口商的影响比任何人都大,”ACL首席执行官安德鲁·阿博特(Andrew Abbott)表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就没法经营了,只能关门大吉。”

3月26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就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拟议征收的罚款,举行了连续第二天的听证会。超过300个贸易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周三通过评论信件和证词警告特朗普政府,美国没有能力打一场将使用中国船只的海运公司置于困境的经济战。很快,中国建造的船只将占全球海洋贸易船只的98%。

据报道,这项拟议中的政策提议始于拜登政府时期,并在1月份的一份报告中达到高潮,该报告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造船业具有不公平的优势。

正在青岛港装货的一艘集装箱货船

拟议政策将允许美国政府对抵达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征收高额关税。对于中国拥有的运营商(如中远海运),每艘船可能被收取高达100万美元的服务费。对于拥有中国建造船只的非中国拥有的海运公司,每次停靠美国港口将被收取高达150万美元的服务费。

ACL在提交给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评论中,阿博特坦率地说明了其公司将面临的经济困难,称如果美国政府实施这些罚款,“将使我们相对于美国贸易中的其他运营商完全失去竞争力。”

ACL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续运营的集装箱航运公司,由意大利格里马尔迪集团所有,是北美与北欧之间唯一经营集装箱滚装船的公司。

如果ACL退出美国市场,美国国内制造商将失去他们唯一的美国本土北大西洋承运商,以及通往欧洲的主要北大西洋超大件和项目货物承运商。ACL负责运输汽车、建筑设备、飞机(包括空客机翼)以及项目货物,包括从纽约、巴尔的摩和诺福克港口运往欧洲的美国一半以上的建筑设备、农业设备和超大机械。

“所有空客机翼都是在美国制造的,我们将其运往英国,”阿博特告诉美国媒体。“如果我们消失了,你就得找另一艘散货船。”

阿博特明确表示,他的公司处境是独特的,最大的海运公司将能够更好地减轻潜在罚款的影响。“我最终将对客户收取2000至2500美元的费用,而大公司可能只需支付800美元,所以在当今世界,这是一笔巨大的费用,可能会让我们破产。因此,我们将被迫将所属船只撤出大西洋,撤出美国贸易,可能把它们留在亚洲,这就是我们会做的。”

新的这些限制政策提议的目标,是重振美国国内造船业。但许多评论人士认为,这些罚款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正确方式。阿博特表示,这就是他公开公司运营情况的原因。“他们试图针对的中国运营商,由于其运营船只的方式和停靠港口的数量,可能是受这种新安排影响最小的。所以你想打击的对象却毫发无损,而你本国的公司却受到重创。”

如果ACL关闭其美国办事处,将影响300名员工,以及支持他们的供应链管道,如卡车司机和仓库工人。

美国总统特朗普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最近向国会发表的演讲中表示,他的政府将设立一个专门负责造船事务的办公室,并为国内制造业提供税收优惠。

ACL首席执行官阿博特表示,美国造船业的现状是导致大西洋集装箱航运依赖中国的一个因素。“我之所以选择中国制造的货船,是因为当我们去找美国的船厂时,他们告诉我:他们七年之内都无法造一艘船。我们洽谈过的那些船厂都已被军方订单占满,根本没有空位来建造商船。如果你能拿到25亿美元建造一艘驱逐舰,那你干嘛要去折腾造价7500万至8000万美元的货船呢?这根本说不通。”

阿博特称,在因费用问题面临在美国关停航线的威胁之际,国际贸易路线却因贸易政策的调整而呈上升趋势。在经历了2024年——他称这是自1967年以来业务量最小的一年之后,自今年1月以来,ACL的美国出口量增长了50%。“这都是提前装运。都是因为担心无法拿到货物,并且担心会被加征报复性关税。”

阿博特认为,如果美国政府实施相关罚款措施,各大国际海运公司都在制定应对计划,这将对美国一些港口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最大的海运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MSC)首席执行官索伦·托夫特(Soren Toft)近日在加利福尼亚州长滩举行的TPM会议上接受采访时表示,至少有一个港口——美国奥克兰港可能会被取消业务,集装箱将被转运至洛杉矶和长滩等其他港口。

阿博特称,将ACL在美国进出口的货物转运到加拿大或墨西哥港口在经济上并不划算,因为“内陆运输成本过高”。

他还警告说,港口业务取消会导致货物转运港口出现拥堵,从而人为地造成集装箱供应紧张,进而推高运费。

“运费将会出现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期间那样的上涨,”阿博特警告称。“这只会让很多美国出口商破产。他们将无法与世界其他国家竞争。”

中国造船业务已经占比超过全球一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