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风物二十四节气|小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宗和
今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已至,冬意渐浓,与之最相宜的还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古代书画中,元明清三代的书家特别爱写《雪赋》,计有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文彭父子,祝允明、董其昌,清代的永瑆等人。在传统绘画中,描绘小雪后,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日景象亦不在少数。
小雪时节,在北方有“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的民俗。在南方,小雪前后,正是江南人民腌菜的时节。
小雪燃香:看敦煌历代壁画里的香炉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敦煌莫高窟,有飘雪,有火炉,有醇酒,揉起来便是朴素的古人在取暖的同时对生活意趣的一点用心。雅致一些的,冬日屋里得有一盏香炉,香料在炉内徐徐燃烧,丝丝清香,温暖的同时整个人被香气沐浴,变得舒展。而作为器物,香炉造型优美,可谓是讲究人儿的冬日必备了。
敦煌的香炉,更多是作为香器出现在佛事场合,佛经香赞中每每提到:“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可知晓香炉在佛教中扮演重要角色。
敦煌壁画中,手持柄香炉的画面并不少见。多出现在剃度、礼忏、奉请等佛事场合。带有长护柄的“柄香炉”,炉头、护柄各有形状,有龙首炉头、鱼身护柄,有莲花炉头、如意护柄……手炉一端炉头插香,另一端可手执。
有宝珠形镇的柄手炉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敦煌藏经洞出土 绢画千手千眼观音图之供养人
五代手持柄香炉的,一般不是佛菩萨便是供养人。而柄香炉的出现,为正在进行中的佛事活动平添仪式感,持炉者无不显露出平和、喜悦、虔诚的神色,整个画面都变得祥和、宁静。
敦煌藏经洞出土 绢画引路菩萨图
唐敦煌壁画中早期的香炉无盖,简单朴素。随着不断发展变化,柄香炉的形制、样式、装饰等等都越来越丰富多样。不同材质、盖形、宝珠、纹饰,都让一只原本平淡无奇的器具变成了一件用心雕琢的艺术品。
敦煌藏经洞出土绢画 弥勒净土图(局部) 五代
敦煌藏经洞出土绢画 水月观音菩萨像(局部) 北宋
云样透花图案的香炉 莫高窟第98窟北壁
莫高窟第445窟北壁所绘的曲腿香炉尤为特殊——唐代出土的香炉多见三足或五足,这只绘于盛唐的香炉则有六足,在壁画和出土文物中极为少见。
曲腿香炉 莫高窟第445窟北壁 盛唐
莫高窟冬日雪景冬日里的香炉,有温柔的暖意,也有净化的力量,是难得的风雅,将室内与寒风萧瑟的户外隔离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小雪读帖:元明清三代书家笔下的《雪赋》
雪自从进入文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出含蕴不尽的美妙比喻和深宏高远的象征意义。
元明清三代的书家特别爱写《雪赋》,计有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徵明、文彭父子,祝允明、董其昌、王宠,清代的永瑆等人。
明 文徵明 小楷《雪赋》
明 文彭行草书《雪赋》册页
明 祝允明《雪赋》
明 王宠《雪赋》(局部)
清 成亲王 永瑆《雪赋》 钱泳摹勒 《冶晋斋法书》第四集
董其昌尤其偏爱,反复书写,小楷、行楷和行草皆有,每一遍都见新意。
明 董其昌节录《雪赋》行草手卷(局部)
明 董其昌《雪赋》行楷册页
明 董其昌 小楷《雪赋》册页
《雪赋》作者是南朝宋的谢惠连,谢安家族后人,深得谢灵运的赏识,“张华重生,不能易也”。谢惠连《雪赋》写的最为深情:“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未至,居客之右。俄而未霰零,密雪下”,“未若兹雪,因时兴灭。玄阴凝不昧其洁,太阳耀不固其节。节岂我名,节岂我贞。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小雪观画:从“平远寒林”到“山水寒林”
小雪时节,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在中国美术史上,十至十一世纪,北方画家间有一类以“平远寒林”或“山水寒林”为主题的山水画,有学者认为这类画题一方面延续唐代水墨“山水树石”、“松石山水”传统,另一方面与华北特有的地方景观有关,成为华北山水画的主题之一。平远寒林的代表画家首推五代时期的李成,宋人形容他的画风“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宋以降,历代名家亦不乏有“寒林”图传世,如元人《寒林图》轴,明姚绶的《寒林读书图》轴,清王翬的《画寒林小景》轴等。
(传)宋 李成 寒林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919—967)字咸熙,唐皇室的后裔,系出长安,五代徙居山东营丘,因此又称为李营丘。性情豪迈,放荡不羁,喜好饮酒,博涉经史。据《图画见闻志》的记载,李成“善画山水寒林,化精灵,绝人远甚。”“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最擅长以寒林来表现严冬萧飒荒寒景况。
本幅以近景为主,画幅中央矗立着三株巨树,一湾溪水三叠流出,激流漱石,幅内烟岚飘忽游于林中,虚实相映。勾画树干、皴树皮、点叶皆用细笔,虽劲拔挺捷,然仍具一股娟秀气息,树干上勾圈出很多木瘿,枝桠若龙蛇四面分张,苍劲遒逸,涧流两侧土坡淡墨卧笔层叠皴染,笔法细腻又具变化。水纹及腾溅水花之取笔粗细并用,且劲挺有力,似闻激溅之声。
寒林为北方平远的产物,主旨在表现“荒寒萧瑟,烟芜凄恻之情。”但李成的寒林图,松石幽深,鸣泉流溅,主要表现的是树石茂密之美,与宋人“松泉磐石”相似,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而非木叶尽脱、寒林萧瑟之意。幅中画树枝柯分披,是李郭遗法,画石用斧劈皴,则似出自李唐风格,以画风而言,并非出于十世纪李成所作,较可能为十二世纪北方金人学李郭传统之作品。
清 王翬 画寒林小景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翬行书自题:朝卧白云东,暮卧白云西。白云长共我,此地结幽栖。石谷子王翬。庚午(公元1690年)十月八日。篝灯戏笔。又题:唐以前未有寒林,自李营丘范华原始画其法,虽虬枝鹿角,楂枿纷拏,而挈裘振领,条理具在。耕烟散人又识。
(本文据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澎湃新闻此前刊发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