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推动功夫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本回西海茶事跨界艺术展,力邀全球华人功夫茶界的多位名师和传承人,荟聚西海,论道功夫,以功夫茶会大师专场的形式,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流派名家间的切磋交流,共同探讨功夫茶文化的传承之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功夫,精进持久。
师道功夫,
精神技艺传承之道。
十九世纪,清廷软弱,战乱频生,大批沿海省份的国人迁徒到东南亚、马来半岛。也正是这股下南洋的热潮,不仅把国内的饮食习惯带到了当地,也将以工夫茶为代表的东方茶事文化,传至南洋。工夫茶传至南洋后,有哪些坚守和创新?我们不妨跟随钻研茶艺三十余年、马来西亚粤籍华人、南洋印记茶文化协会主席赵美玲的讲述,一探究竟。
茶学导师:赵美玲,南洋印记茶文化协会主席,南洋茶事生活节策展人,《南洋工夫茶》杂志特刊顾问,监制出版南洋茶事文化专著《一段南洋工夫茶与在地茶文化的印记之旅》等。
1
南洋茶事
移居到南洋的华人,一般以闽潮粤藉人士居多,而中国人去到哪里,都会把自身的饮食习惯带到当地。尤其是靠近赤道区域,初到当地的华人水土不服,所以更需要饮用大量有抗氧化效用的茶叶,去克服该地气候水土。所以饮茶不仅仅只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温养驱暑的养生之举。 其中经营茶业有百年历史的安溪人,以他们敏锐的嗅觉,发现南洋是个庞大市场。就这样一来二去,他们又回到家乡,把与工夫茶法一脉相连的乌龙茶类,运到了星马各国去作销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融合,拫据以往潮州人沏茶的习惯,马来当地也形成了一套综合利用的南洋工夫茶体系。
进口到马来西亚的乌龙茶品一般焙火都较足,因为较远的运输距离及南洋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所以需要重焙火来防止变质。
就工夫茶所选用之茗品,不外乎是闽潮人爱喝的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或偶有武夷岩茶及潮州单枞等乌龙茶类,但都一律经本土茶庄重火烘焙后,再改为手工四方纸包装,确保有利长期陈藏才会送至客户手中。
这么做一来是要照顾到华工先民们因干体力活而逐渐浓厚的口味,二来也是因早期知识水平较高,多担任教师或其他文化职业的潮汕籍人士有所品饮需求。而笔者本人,就曾亲眼见识过老茶庄师傅的包茶功夫。他那好像信手拈来的四个动作——折、按、卷、粘,看似简单,可当众想要“照板煮碗”(广东地区口语,照样模仿之意)的时候,才发现若非日日重复的话,还真的是不好操持。所幸,如此珍贵的技艺,如今也后继有人——“南洋印记小师傅”李健豪传承了此门技艺。
“南洋印记小师傅” 李健豪
马来当地尚藏茶、养茶,茶品的转化虽可去除杂味,但是香韵也随之暗淡,因此在当地,也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去实践并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
2
南洋工夫的变与不变
言及工夫茶,则必会让人想起那以功夫巧劲泡出,浓度甚高,却难能可贵不苦不涩的乌龙茶汤。举个例子,它其实就类似南派武人因体质原因而崇尚近身搏击一样,求的就是要扬长避短,以期能在瞬间爆发出茶叶的最强力道,给品饮者一种刚中带柔,有若醍醐灌顶般的味觉神思体验。
所以,这也是为何工夫泡会那么注重章程手法,因为其一招一式其实皆在反映着人性上的自律,都有其科学上或文化上的讲究。而之所以得名工夫,则说明要行此茶道必先从茶的工艺层面上去理解着手,继而冲泡技巧,再者器皿水况,最后德行精进,方可如王阳明公“知行合一”,当中实无半分捷径可循。
虽说工夫茶是闽潮籍人士礼宾待客的极致之道,要习尚风雅,丝毫怠慢不得。但对于自19世纪鸦片战争伊始,便因天灾人祸而大量下南洋求存的祖辈们来说,根据不同地区的风土气候去调整泡茶流程,这也不啻是一种运用智慧去抵挡传统流失,有如敦煌藏经般的丰功伟绩。
从茶器上来说,南洋工夫茶通常会应用到藏乌龙茶用的罐子若干(马口铁质或锡质),风炉一(白泥、红泥,或今人喜用的酒精炉),煮水壶一(红泥侧把,或闽人常使的陶/金属制提梁),平底茶承或茶船一(瓷制或锡制),白瓷薄胎杯三(又称白玉盏),杯垫三(瓷或金属),水平壶/孟臣壶一(潮汕朱泥或宜兴紫砂),以上这些是最基本的泡工夫茶配备。
在马来西亚,茶器难称精绝,但使用紫砂壶泡茶的传统,从未改变。要把茶的香与韵泡得柔软且味聚,一定得用气孔通透的茶器。此外,很多早期大量进口却无法全数销售的茶品,放到今日已成为老茶。所以在工夫茶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醒茶”动作:替茶叶去酸,将香气唤醒,使茶汤泡活。
兼顾到沏茶外的细节,是南洋茶人的另一核心准则。通常若开封一箱乌龙茶,会先透气放置一段时间,然后再把它存放在一个像锡、铁或紫砂罐的大容器中。直到要品饮的时候,才会取出转放入一个较小的容器内。这样的处理,能使茶叶的香韵重新回聚。
从泡茶手法来讲,壶内烘干是先决条件,置茶进壶内,放置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一是陈茶浓泡法,先把茶叶捏碎,再随细末,中叶,壮叶有序置放;二是新茶泡法,通常不捏碎,只求条索完整,把一泡茶沏得茶汤松、透、活即可。 另外在放置新茶时,无需抖壶,让叶与叶之间尽量有空隙,以便冲泡时茶叶能更大限度地舒展。但是在遇见老茶的一刻,不妨抖它一抖,这样能够让更多的茶叶顺序入壶,也借着震动之力来散发微酸。
工夫茶是一门动作简约、巧劲细微的艺术,想真正掌握这门技艺,首先便要端正学茶的态度,其次需“在工夫里下功夫”。比如在淋壶的时候,水是不能进到壶内的,那会对茶汤产生影响,所以要用杯子盖住紫砂壶,用热气散发出它的杂味。
同闽潮当地一样,马来西亚泡茶以三杯为准。之间略有差异的是,南洋人巡城时习惯逆时针施行,用最小的动作避免干扰茶汤。
关公巡城
再者,南洋工夫茶的茶器中还有一件颇有趣的茶具,称之为“搁杯”:方便放置紫砂壶,可使残汤滴尽,使之不造成下一泡茶产生酸感。
倒放在“搁杯”上的紫砂壶,方便滴尽余汤
南洋工夫茶中的“搁杯”(红圈处)
就是要把一道茶的香与韵泡好,越是看起来简单的动作,我们越是得细致入微,心无杂念的去把它认真做好。
不该有的沏茶动作一个不多,该有的核心手法一个不少,这便是南洋工夫茶。
——赵美玲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南洋茶事》作者:姚斌奕
敬请关注
「功夫茶会」大师专场
王介宏 VS 赵美玲
金秋十月
论道功夫
相聚西海
茶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