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我为什么不能玩手机”,你应该怎么回答

null

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不玩手机,但在大环境下,当别的孩子都在玩手机时,我们的孩子要如何自处?

而在我们纵容孩子玩手机的同时,法国已出台了新的法案:中小学生在整个校园和教室都不得使用手机。

这一举措从2018年9月已开始全面实施。

有调查显示:

0-5岁儿童,智能手机使用率超过80%,3岁起就玩手机的孩子超过30%。

然而,“苹果手机之父”乔布斯,生前却不让自己的三个孩子玩iPad和手机。他说: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作为研发者,他深知智能产品对孩子的伤害。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试:他们让三组5岁的孩子在纸上画小人。

结果,每天几乎不看电视的孩子,画出的小人最完整、最漂亮。

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的孩子,画出的小人简单、呆板。

而看电视内容不被限制的孩子,画出的小人要么断手、断脚,要么身体不完整或只有局部。

显然是孩子被电视中的某些不好的内容影响到了。

null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让孩子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会大大损伤孩子大脑发育,影响认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且,这种伤害日后会很难弥补。

现在,很多孩子早早戴上了眼镜,多是因为过早接触电子屏幕造成的。

因为动画片或者儿童游戏大多色彩艳丽,画面转换过快,极易让孩子的视觉神经系统疲劳。

华盛顿大学有项实验证明:

孩子从10个月起,每增加1小时看电子屏幕的时间,7岁时出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风险就增加10%。

来自电子屏幕的光影刺激是强烈的,适应了快节奏的孩子,很难在相对平淡的、静态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凝聚注意力。

一位小学老师说,课堂上坐不住、爱走神儿、静不下心来看书的孩子,80%都有爱玩手机、看电视过多的习惯。

另外,玩手机还会增加孩子的肥胖率,削弱免疫力,影响身高增长和身体发育。

null

爱玩手机的孩子,正被手机一点点偷走健康和学习能力,早早就丧失了在同龄人里的竞争力。

手机就像精神鸦片,将一个孩子原本饱满、蓬勃的精神状态全部吸走了。

一个手机就能预测一个孩子未来是否有出息吗?

或许未必。

但是,孩子对待手机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会影响他对待人生和未来的态度的。

在这样一个智能化时代,一点不让孩子玩手机好像也很难做到。可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null

先培养阅读习惯,再接触电子产品

很多国家的儿童机构都建议:

2岁前最好不要接触电子产品。

3-6岁可以适当使用手机,一天不要超半个小时。

6-18岁每日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应限制在2小时内。

脑科学家洪兰建议:当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被培养好后,再接触动态的电子屏才好。

null

对玩电子产品的时间做出约定

很多时候,孩子玩手机都是临时起意且没有限制的,这就导致容易上瘾。

我们可以给孩子设定一个规则,比如放学后可以玩半个小时手机,周六日可以看一部电影,较小的孩子每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等 。

当习惯养成后,孩子和父母都会变成一种自觉,就不会因为玩的次数和时长发生“拉锯”“谈判”等问题。

null

父母以身作则很重要

朋友的一个孩子,曾对着玩手同的爸爸说过一句话:爸爸,你真丑!像一只大臭虾瘫在沙发上!

一语惊醒梦中人。

原来我们玩手机的样子在孩子眼里这么丑。

想让孩子少玩手机,讲一百遍道理,不如一个榜样的力量来得有用。

父母的陪伴让孩子见识更大的天地

龙应台说:“玩,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最优秀的父母,是最会带着孩子玩的父母。

带孩子散步、旅行、博览群书,孩子会在自然中观察虫居、鸟鸣、草露,感知山、海、云、雾之美,在书中拓展眼界和胸怀。

从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润,被书香熏染的孩子,兴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会沉溺于手机等电子产品中?

都说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和孩子的灵气,不如说拼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凝聚力。

null

好的父母用心关爱孩子、倾听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给孩子一部手机。

一部小手机,往往藏着做父母的哲学,也藏着孩子的未来。

愿父母们共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