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晚清北京城长这样?和电视剧演的完全不一样

来北京旅游的人想去的景点大多都是故宫、长城,颐和园等,毕竟还保存着一些原来的北京城风貌,除了之外北京的现代化大楼大家也在自己的城市都看错,其实都差不多了。

但你知道100年前,没有高楼大厦的北京到底是长啥样么?那个时候的人们生活是啥样的呢?

最近火爆的1920年“京城Vlog ”算是解决了我这个疑问。一位叫大谷Spitzer的微博网友,便利用AI技术,将人民日报4年前发布的1920年北京黑白影像资料,做了修复工作:完成了上色、修复帧率、扩大分辨率等步骤。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装束的确是马褂、长辫。入城出城的“客流”还算较多,有骑马的、有坐轿子的、有坐人力车的,当然多数人还是步行。

集市也很热闹。当然,在那个年代,人们应该是对录影设备感到非常新奇了,图中的小哥驻足了良久,痴痴的看着镜头。就是屏幕右下角那个。

还有高桌子、长板凳的室外饭馆,生意感觉也是不错的。

寺庙里烧香拜佛的人们络绎不绝,看来寺庙一直都是个比较热门的地方啊、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就是这段打招呼的方式。其实这两位的屈膝礼叫做“打千”,是满人专属:

这个“万福”是古代女子的标配礼仪:

原来他们打招呼并不全是咱们电视剧看到的抱拳拱手礼。而且男女打招呼的方式还是有些区别的。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是汉人间(或汉人与满人)的作揖,为中国传统礼仪:

看完这个视频之后的感受就是沧桑百年,历史巨变。

10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10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00年,张学良原来还听过周杰伦的歌。

其实这段视频原本的样子是黑白的,没有音效,并且清晰度很差。通过AI插帧之后,效果完全就不一样了

这个技术说直白点就是,「插值」与「插帧」。比如大家在抖音经常看到的超高清电影片段,被大家惊呼比电影院都要高清的,就是利用了插帧技术。

其实视频插帧技术并不是新鲜事物,在电视上比较常见。不同电视厂商对视频插帧技术有不同的叫法,这些技术基本原理都跟MEMC技术非常接近。

MEMC全称为“Motion Estimate and Motion Compensation”,也就是运动预估运动补偿,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视频插帧技术。

24帧视频画面效果图

60帧视频画面效果图

因为目前主流电影帧率仅为24帧,大部分视频内容都远低于60帧。匹配不上主流60Hz刷新率电视屏幕,在一些高速移动场景会出现不连贯、模糊等现象,影响观看体验,通过MEMC技术能改善这种情况。比如通过该技术,可以把原来24帧的视频内容提升到60帧。

换句话说,就是用软件来代替我们的大脑,可以去脑补一些画面,然后插到视频中,让视频看起来更加流畅。

至于上色问题,则是利用AI的深度学习,不停地训练它分析图片色彩所的取得的成果。

17年的《大话西游》重映,利用的也是修复技术,只不过是人工。

背后团队历时105天对素材的15万帧画面进行了逐帧修复,将画面质量提高到4K高清。

这才让我们看到了如此高清的,紫霞眨眼。

同样的还有去年献礼祖国的《决胜时刻》与《开国大典》。

人工修复精细,但是工程太大,所以我们需要发展AI修复,让它尽可能代替人工。

这就是科技的魅力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