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聚贤庄”一座历史的丰碑

卫辉“聚贤庄”一座历史的丰碑

--------君乡故地“神仙”多

卫辉的历史上溯到古代文明的华夏帝国时代绝不为过,他的文明无时无刻不在散发出无限的光辉从大禹治水到殷商文明,再到大周基业辉煌800年,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的历史人物不乏其人;大禹、姜太公、比干、鬼谷子、孙膑、庞涓等等等等,在这里,我们按下三公、三仁不说,单说从古到今聚集在这里的君子、贤人,他们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神。

在这里,我们最为尊重的至圣先师孔老先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里,在卫国待的间最长。卫国是君子之乡,贤人多,如史鱼伯玉、宁武子、公子荆等。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孔子眼中的公子荆。《论语-子路》记载,孔子谈到卫公子荆时说:“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日:荀完矣。“富有,日:苟美矣。”孔子说,卫国的公子荆善于管理家业。开始有些财产时,他说:“差不多合乎我的要求了。”财产稍有增加时,他说:“差不多完备了。“到财产富足时。他说:“差不多非常美好了。”

孔子夸公子荆“善居室”,不是指他善于积累财富——孔子对善于聚财的人,抱有深刻的戒备之心,连对子贡都如此。

孔子夸奖公子荆,是称赞他对待财富的心态。公子荆的财富状况,有三次变化:始有,少有,富有。但他的快乐是持续的,他在家庭财富积累的每一个阶段都很知足,不贪婪,不奢求,在有限的财富中感受到满足和幸福。下一阶段没来之时,不奢求;下一阶段既来之时,不拒绝。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富贵行乎富贵。 一句话,公子荆值得赞扬和学习的智慧在于知足常乐。

蘧瑗,字伯玉,哪里人,颇有争议,有长垣说;有濮阳说;有新乡说;还有卫辉说,等等。长期以来总说纷纭,说以说在权威人士没有拿出结论之前,一切都应该认定为不确定因素。君子只是一个代名词而已,孔老夫子的说“卫地多君子”,我们不能看成是简单的一句话,是感叹,也是他生命智慧的一种总结。这就明确的告诉人们,君子出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为君子的大小环境,我觉得云林先生说的很有道理,也符合客观现实。说蘧伯玉出生在原卫辉市蘧里村(现名曲里村,本世纪初划归牧野区)蘧姓家族,后迁居卫辉安都乡君子村定居,这虽然有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但是可靠性还是存在的。问题在于后面蘧伯玉死后的归宿问题成了焦点。濮阳,长垣、新乡、卫辉、获嘉等等均有蘧伯玉墓、庙宇、祠堂,然而笔者还是认为死后葬在君子芳村一说比较靠谱。

君子村是简化而来的,他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叫“君子芳村”,君子村在君子一“芳”,为卫辉古代八大美景的“芳”字饱含了人们对君子的敬与爱、喜与恭、崇与礼、法与拜,君子村因蘧伯玉居、葬于此而得名,君子村村民因与蘧伯玉为邻而荣,千百年来久盛不衰,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卫辉知府杨茂祖在蘧伯玉墓前凭吊勒石追记而得到印证,清顺治十六年、乾隆五十三年两编《卫辉府志﹒贤哲》和清乾隆乙亥年编《汲县志﹒人物志》记载而可凭,因孔子周游至卫辉有南关击磬处、比干庙剑刻碑、拜访蘧伯玉等留记《论语》而存史,因卫辉“太行叠翠,卫水拖蓝,黄岗牧唱,募化渔歌,忠臣古冢,君子芳村,秋涧书声,香泉水响”八大景而闻世。

古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仁者之乡出君子”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卫辉,原名汲县,元朝始称卫辉,商朝为牧野。众所周知,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而之前的夏朝,历史上多为传说,并无文字记载,它只是世袭王朝的开端,所谓“禹传启,家天下”。到了具有文明标志的甲骨文、鼎文等古文字的出现,商朝算是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文明鼎盛时期,如殷墟、三星堆等考古发现。到了商末纣王穷奢极欲暴政时期,在其都城朝歌及郊区牧野,出现了微子、箕子、比干三个杰出人物,《论语﹒微子》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卫国君乡有三仁、三公、三圣、三杰这是中原地区任何一座城市和其相提并论的。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孔子对人的最高的评价,他称比干三人为“仁”,可见“仁”在古牧野之地——卫辉具有何等重要的影响。周武王剪除的是殷商的暴政,对殷商的文化影响却全面继承下来,甚至还向箕子讨教“殷商洪范”,他还将非姬姓的卫辉市太公镇吕村的异姓姜(吕望)封到齐国做国君,而姜尚何许人也,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智圣、谋圣,是大周八百年基业的开国功臣。可见西周时期,在卫辉这地方,“殷”“三仁”和姜太公“智圣” 影响之根深蒂固。所以,卫辉不仅是领先中华民族历史的“仁者之乡”, 也是领先中华民族历史的“智慧之乡”“君子之乡”。

传说,距朝歌区区二十多公里的蘧伯玉故蘧里(后改为曲里)村,距比干墓(北魏孝文帝才建庙)、姜太公故里也只有十多公里,古代军校云梦山,而君子芳村则处于诸多历史事件的中心地带,著名的牧野大战”的大决战,就发生在这里。还有一种说法:苏门山到太公泉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区域为为殷商王朝对诸侯伯国的封地,牧野大战是举国震动的重大历史事件,他代表着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和一个新兴封建王朝的诞生。而在咫尺之遥的君子村这块风水宝地之上,对蘧伯玉后代的影响是巨大的。“仁者之乡”“智慧之乡”产生蘧伯玉这样的君子是上天的恩赐,千百年来影响了这里的一代又一代人。

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自望族的人常常以“郡望”炫耀于人。那么“蘧氏”的郡望在哪里呢?2003年出版的《春秋先贤蘧伯玉》考:《元和姓纂》、《中国古今地名辞典》、《姓氏辞典》等多种姓氏书籍,均将汲郡称为蘧姓郡望。《卫辉市地名志》载:曲里,据传春秋时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出生于此,称蘧伯玉故里,简称蘧里,蘧、曲谐音,后演化为“曲里”。那么,蘧伯玉居住在君子村也是有可能的,蘧伯玉家族世代为官,作为殷商王朝的宦官,他的家属居住的地方应该距朝歌城很近才符合情理,这种说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里毕竟是卫国的中心和敏感地带。

这里,我们可以再加一句,卫辉因有蘧伯玉这样的史上第一君子,理直气壮、当仁不让地被世人誉为“君子之乡”。

《论语﹒卫灵公篇》:“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蘧伯玉同是以正直著称,但他的性格与史鱼却不一样,他是“直己不直人”内直而外宽,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政治清明时就做官,政治黑暗时就辞官回家赋闲,能屈能伸,通权达变。《论语﹒宪问篇》:“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还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孔子称蘧伯玉为“夫子”,对使者还如此尊重和称赞,说明孔子对蘧伯玉这样的长者极为尊崇。《庄子》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说蘧伯玉活了六十岁,但六十年始终与日俱新。《吕氏春秋﹒召类篇》:“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覿焉,曰:‘蘧伯玉为相,史鰌佐焉,孔子为客,子贡使令于君前,甚听。’简子按兵而不动。”赵简子了解到这种情况随打消了袭卫的念头。

《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说蘧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就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之年”谦称五十岁。《淮南﹒主术训》亦云:“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汉朝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所载之蘧伯玉事: “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味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了凡四训》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说明蘧伯玉从年轻到老年时时在检讨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过错。……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古籍对于蘧伯玉记载实为丰富,足见蘧伯玉对后世影响之大。

《卫辉府志》《汲县县志》载君子

清顺治16年程启朱、苏文枢所著《卫辉府志》载:“蘧伯玉,名瑗,卫人,仕为大夫,为人恭俭笃礼,夜行过宫门必下,灵公尝与夫人夜坐,有车当阙无声,公谓夫人曰:‘知车谓谁?’夫人曰:‘必蘧伯玉也。’……”清乾隆53年毕沅、刘钟之、德昌所著《卫辉府志》也有同样记载。清乾隆乙亥年徐汝瓒撰修《汲县志》与《卫辉府志》记载相同。先人将其记入《卫辉府志》,众所周知,卫辉府管辖许多县,不能说明蘧伯玉就是卫辉人,而记入《汲县志》,则足以说明蘧伯玉就是卫辉人。加之蘧里(曲里)、蘧伯玉墓、君子村佐证。

君子之乡多君子

深受比干、微子、箕子三仁、姜尚“智圣”、蘧伯玉君子和孔子万世师表的影响,君子故里——卫辉大地历代涌现出许多君子。

杜诗(?-38),字君公,河内汲县(今卫辉市)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土地,使郡内富庶起来,有“杜母”之称。南阳人称赞说:“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关播(719年-797年),字务元,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人,唐朝宰相,汉寿亭侯关羽之后 。

关播进士及第,历任淮南节度从事、卫佐评事、右补阙、河南府兵曹、淮南节度判官、滁州刺史、都-外郎、兵部员外郎、河中少尹、给事中、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刑部尚书。

建中三年(782年),关播被卢杞荐为宰相,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只是卢杞的控制的傀儡宰相,在位期间毫无作为。泾原兵变后,关播被罢为刑部尚书。后又任右仆射、兵部尚书,期间曾以御史大夫的身份持节护送咸安公主入回纥和亲。使命完成后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

贞元十三年(797年),关播病逝,时年79岁。追赠太子太保。德宗为其辍朝一日以示哀悼。

魏仁浦(911-969)字道济,卫州汲人。五代后周至北宋初年宰相。他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与人为善,左右逢源。“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以说是他心胸的体现。他博闻强记,殚精竭虑,为后周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昭允(?-1008),字仲孚,卫州(唐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人。宋初边城守将、右神武将军,后任试大理评事、右班殿直、迁通事舍人等。宋太宗端拱初(988年),辽军南下犯宋,朝廷任命张昭允为雄州监军,昭允与知州田仁朗选锐卒袭其帐,打败辽军。至道二年(996),朝廷以五路出师会讨李继迁(银州防御使李光俨子,叛宋,与宋战近20年),王超出兵夏州,因孤军深入,道阻粮绝,张昭允率部救援,并大败敌军。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年少读书,博学强记。贺铸诗、词、文皆善,但诗词高于文,而词又高于诗。其词刚柔兼济,风格多样,盛丽、妖冶、幽洁、悲壮,不拘一格。其中以深婉丽密之作为最多。他善于融化中晚唐诗句入词,融化前人诗句的技巧,堪与周邦彦比。

傅游艺,卫州汲人。载初初,由合宫主簿再迁左补阙。武后夺政,即-诡说符瑞,劝后当革姓以明受命。后悦,擢给事中。阅三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拜鸾台侍郎。后乃黜唐称周,废唐宗庙,自称皇帝,赐游艺姓武氏,以兄神童为冬官尚书。游艺尝梦登湛露殿,既寤,以语所亲。有告其谋反者,下狱 ,以五品礼葬之。美。他的许多描写恋情的词,写得婉转多姿,饶有情致。

张昭允(?-1008),字仲孚,卫州(唐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人。宋初边城守将、右神武将军。年轻时秉持父亲功勋,试大理评事。代国公潘美将女嫁他为妻,并上奏改任右班殿直。以居殿直多年,迁通事舍人。宋太宗端拱初(988年),辽军南下犯宋,朝廷任命张昭允为雄州监军。秋天,辽骑兵犯境掠夺财物,昭允与知州田仁朗选锐卒袭其帐,打败辽军。进西上阁门副使,提总左右藏金银钱帛。一度因管理不善,将士出怨言,而被免官。

关播(719年-797年),字务元,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人,唐朝宰相,汉寿亭侯关羽之后 。

关播进士及第,历任淮南节度从事、卫佐评事、右补阙、河南府兵曹、淮南节度判官、滁州刺史、都-外郎、兵部员外郎、河中少尹、给事中、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刑部尚书。

建中三年(782年),关播被卢杞荐为宰相,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只是卢杞的控制的傀儡宰相,在位期间毫无作为。泾原兵变后,关播被罢为刑部尚书。后又任右仆射、兵部尚书,期间曾以御史大夫的身份持节护送咸安公主入回纥和亲。使命完成后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

贞元十三年(797年),关播病逝,时年79岁。追赠太子太保。德宗为其辍朝一日以示哀悼。

戚祥,河南卫辉府人(今卫辉市) 古代有“戚出顿丘”一说,明朝明威将军,戚继光先祖。曾任朱元璋亲兵,跟随朱元璋多年。洪武十四年(1381),从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时阵亡。他的牺牲为自己的家族换来了世袭武职——明威将军,改变了自己家族的命运,从此他的子孙代代习武。直到后来,他的后代戚继光抗击倭寇,一举成名,并创立了自己的军队——“戚家军”。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祖籍卫州,客山东登州人,明嘉靖七年(1528年)出生。父景通,历官都指挥,曾署大宁都司。戚继光自幼学文习武,17岁时父亲去世,袭职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倭寇不断侵扰东南沿海地区,戚继光曾写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升署都指挥佥事,对所属3营25个卫所进行整顿,加强训练,巩固山东海防,使倭寇不敢轻易来犯。

王恽(1228-1304) ,元代文学家。字仲谋。卫州汲县人。初为卫州详议官,至元五年(1268)拜监察御史。历任河南、河北、山东、福建等地方官。后又召回京师,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他二十岁时曾访谒元好问,颇受称赞。

他的散文学韩愈,比较值得注意的如《烈妇胡氏传》,描写了一个柔弱妇女,为了救夫而抽刀杀虎的事迹。作者对她的壮烈举动大加赞扬,写她知有夫而不知有虎。王恽的不少诗流露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有些诗则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王恽的词,清丽雅正,平易通达,风格接近苏轼、辛弃疾。王恽六岁时金亡,四十多岁宋亡,时势动荡,前期在官场似田间秧马,用舍由人,并不得志。到后期,由于元朝统一南北,局势大定,人安米贱,所以他晚年作品表现为和平淡雅。著有《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一百卷。

李时灿(1866—1943),字敏修,号闇斋,汲县(今卫辉市)西街人。16岁考中秀才,20岁考取举人,清光绪年间26岁中进士。入仕后,曾任刑部部曹、曾任长垣蒲城书院、武陟致用精舍、禹县颖滨经舍山长。废科举后任河南学务公所仪长,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河南教育总会会长、学务公所议长、救灾总会会长等职。民国时期,出任河南教育司司长,与当时天津的严修、江南的张?并称“教育三杰”。李敏修在任河南学务公所议长和河南教育司长期间,主持制订河南教育大计,提倡普及教育、义务教育,提倡新学,要求教育合乎社会之需要,号召创办师范、法政、实业、工艺等各类专业学校等。在他创办的学校里,皆开设中、西课程。为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他还主编《河南教育》杂志,自任社长。

民国七年(1918年)当选为参议院议员。民国十一年(1922年)当选为众议院议员。敏修博览群书,会通新旧,读书办事知行并重。他提倡教育救国,在开封任职期间,经手创办了著名的开封中州公学、河南法政学堂、河南优级师范。这些学堂后来成为辛亥革命党人秘密活动的基地。著作甚丰,经他征集编篡的书籍共一百多卷,为研究中州文献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敏修居官廉洁,生活俭朴,持身谨严。政治上倾向革命,他多次营救革命志士。

徐世昌(1855年-1939年6月6日),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市曹营街寓所。徐世昌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互为同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徐世昌颇得袁世凯的器重,在袁世凯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

民国五年(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为国务卿。民国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他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安阳袁林的墓碑"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大字系徐世昌的手笔。工于山水松竹,如《石门山临图帖》等。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如《清儒学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他不卖国,不当汉奸,堪称君子。

王筱汀(1866年-1938年),名锡彤,河南卫辉人。1897年丁酉科拔贡。曾任河南禹州实业学堂主讲,河南高等学教堂教务长。禹州三峰煤矿公司、洛(阳)潼(关)铁路主办人之一。作为袁世凯兴办实业的重要助手,袁委其为开滦矿务局、启新洋灰公司副总办。1911年袁世凯再起,委其帮办军务,延为幕府。1916年袁世凯死后,以全部私产分配相托。

凡袁世凯经营的实业,如开滦矿务局、启新洋灰公司、耀华玻璃厂、北京自来水公司等,均以王筱汀分任董事及总办等职。他没有做过官,但可称为是一个优秀的实业家。王筱汀晚年是在天津法国租界克雷孟梭广场老宅度过的。作为实业家,他是北洋实业界重要人物。作为文人,晚年笔耕不辍,有多部著作传世。这些著作均是他告老引退之后撰写的。著作有:《仰斋诗文集》《大学演》《论语测》《清鉴前编》《清鉴正编》《续书正编》《汲县志商量语》等。多年来,王筱汀有一个写日记的习惯,从日记中可看出北洋实业的来龙去脉。他的日记,多册一卷并冠以书名,如《浮生梦影》《民国闲人》和《药饵余生》等。这些著作是他一生的真实记录,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十分难能可贵。

嵇文甫(1895-1963.10),原名嵇明,汲县太公泉吕村人。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1915-1918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回到河南,在省立开封第一师范等校任教。他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科学与民主,反对旧传统,提倡新道德。他与冯友兰、韩席卿等创办《心声》杂志,注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和一些社会主义思潮,并时常发表抨击时弊的文章。

1919年“五四”运动中,嵇文甫站在爱国学生一边,鼓励和支持他们的爱国行动,并在斗争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的道路。1926年底,嵇文甫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往苏联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嵇文甫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河南省副省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河南大学及郑州大学校长等职。

刘知侠 (1917-1991),笔名知侠。河南汲县人。中共党员。1938年入陕北抗大学习,1939年冬随抗大一分校东迁沂蒙山区。历任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文学队长、党支部书记,山东省文协《山东文化》副主编、文化工作团团长及文协党总支书记,济南市文联主任,山东省文联编创部部长、秘书长,华东作协副秘书长,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作协主席,《山东文学》主编。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理事,山东省政协委员。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沂蒙飞虎》《淮海战役风云录》,短篇小说集《铺草集》《沂蒙山故事集》《一次战地采访》及《知侠中短篇小说集》等。

张圆(1926年12月22日-2000年8月10日),电影演员、导演,原名张祖泽,河南卫辉人,是新中国二十二大明星之一。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后任导演。在《祖国的花朵》《沙漠里的战斗》《地下尖兵》《水库上的歌声》《羌笛颂》《兵临城下》《景颇姑娘》等影片中有杰出表现。导演过《红牡丹》《十六号病房》《黄山来的姑娘》《中国的“小皇帝”》等影片。

杨贵(1928年—2018年),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罗圈人,出身贫苦。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曾任罗圈村党支部书记、汲县一区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汲淇县五区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区长等。解放战争时期,他不怕流血牺牲,出生入死,一直战斗在对敌斗争的最前线。

1949年后,先后任中共汤阴县委宣伟部部长、中共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兼林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在林县工作期间,大胆地作出了引漳河水入林县,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1969年以后,杨贵先后任洛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安阳地委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河南省常委、中共十届中央候补委员、公安部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副部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国务院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贫困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等。

吴金印,卫辉人,1942年9月生,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196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大队会计、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团委书记、狮豹头公社党委书记、李元屯镇党委书记、唐庄镇党委书记、卫辉市委副书记、新乡市委副书记、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是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改革开放四十年受表彰一百名改革先锋之一。卫辉后世君子以蘧伯玉为榜样,表现卓越,历代辈出,灿若星河,实是难以尽数。

皮定均(1914年8月30日 [38] —1976年7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安徽省金寨县代家岭人。在军旅生涯中,历任红军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副科长、步兵学校营长、教导师第2团团长、八路军第129师特务团团长、军分区司令员、支队司令员、纵队旅长、纵队副司令员、野战军副军长、野战军军长等职。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长征、中原突围、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24军军长、志愿军第9兵团军长、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6年7月7日在福建指挥军事演习时不幸遇难殉职,年仅62岁。

赵家骧(1910年-1958年8月23日),抗日名将赵家镶,字大伟,河南汲县(现河南省卫辉市)人。于是当吴佩孚在洛阳招收幼年兵时,他便未经家庭允许,报名应考。

赵的曾祖父曾辅佐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战死军中。父母亲都是河南望族,他的童年生活具备传统中国乡绅家庭的规范,当然也少不了基本的文化薰陶。就读河南汲县两等小学校、中华大学河南分校中学部、省立第二中学,与同龄的孩子一样,赵亦憧憬军旅生活。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直系战败,赵同幼年兵被俘入奉天,在朱继先主持的东北军官队继续受训,随后进入东北讲武堂辽宁本校第九期步兵科,在一千两百人中以第四名毕业。讲武堂教官金海峰首先推荐赵到北平的楚溪春军中,使他得以脱离东北军系统,自由发展,赵的夫人为楚溪春的长女。

高为炳,(1925.12.15-1994.3.30),自动控制专家。河南卫辉人。1948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航空系。195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在非线性控制理论研究中,对鲁里叶系统绝对稳定性,用谐波平衡法研究含多个非线性元件的系统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变结构控制理论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趋近律、品质控制、切换模式分类等新概念,建立了一套消除抖振,保证控制品质,适用于多输入及非线性情况的一般设计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在非线性大系统稳定性及镇定问题研究中,首创了动态递阶控制方案在机器人控制领域,独创了多机器人协同工作的“主-助”控制策略,并形成了针对复杂环境、任务及对象的机器人班组智能控制在航天方面,解决了非线性大型空间柔性结构的状态观测问题,建立了新的控制方案。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春昱,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 1904年5月8日生于河南汲县。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年8月6日逝世。 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地质和地质构造研究。早年与谭锡畴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进行地质矿产调查,领导并参加四川地质工作,预测中梁山煤矿,后经证实。20世纪60年代参加组织领导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70年代倡导并参加中国大陆板块构造研究,1973年与他人一起首次在中国发现肯定了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的存在。提出并主持编制了1∶5000000《亚洲地质图》和1∶8000000《亚洲大地构造图》。领导亚洲大地构造研究,其成果博得国际上好评。代表作有《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四川石油地质概论》和《中国古生代造山运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千百年来卫辉无数个莘莘学子寒窗苦读,精英荟萃,时时勃发着青春的信息,君子储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限。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千百年来共同铸成了大卫辉历史文化的钢铁长城。

卫地多君子,君乡出贤人,卫辉作为君子之乡,人杰地灵,是历代君子的向往之地,也吸引了无数仁人志士来趁兴而来共谋发展。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圣人,他与卫辉的渊源极深,他周游列国14年,其中又将近十年的时间都是在卫国度过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但是他还有一个最特殊的关系。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所以来到卫辉既是客人,也是主人。

贫民神仙吕洞宾,吕喦(796年5月-?),或作吕嵓、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岩客子,自称回道人,以字行世,世称吕洞宾,唐代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人,道教丹鼎派祖师。吕洞宾师事锺离权,后曾传道予刘海蟾及王重阳,被道教全真道尊奉为“北五祖”之一、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白云阁就是他的脱凡圣地,传说他是在这里脱凡成仙走东海战龙王的。他的特殊身份是姜太公的后裔(姜太公55代孙)。

道教神仙孙登: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后用为游逸山林、长啸放情的典故。孙登精通音律,是“啸”的最高境界的人,今河南省辉县市百泉苏门山的啸台,因其隐居于此,并“长啸”山林而闻名,传说死后葬在了苏岭村。

从卫辉走出的抗战英雄皮定均:皮定均(1914年8月30日 [38] —1976年7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安徽省金寨县代家岭人。在军旅生涯中,历任红军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副科长、步兵学校营长、教导师第2团团长、八路军第129师特务团团长、军分区司令员、支队司令员、纵队旅长、纵队副司令员、野战军副军长、野战军军长等职。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长征、中原突围、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萧抱珍(?-1166年),宋金之际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少时自称得仙人所赐秘箓,擅长祈祷呵禁法术,在乡间郡里常以符箓、符水为百姓治病,用祈祷咒语驱除蝗灾,颇有灵验。天眷初年(1138年—1140年)以传授「太一三元法箓」为名,创立太一教。在河南汲县建立第一个庵堂──太一堂。认为「太一者,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也」。其教以符箓巫祝之术御世,以老氏之学修身,在北方一带,信奉者日众。得到皇室的赞许。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被诏至京,为皇室治病,赐改庵堂为「太一万寿观」,旋又改为「太一广福万寿宫」。太一教由此显赫。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诏准入粟购买度牒。因此,抱珍又创太清、迎祥两观,广度门徒。在朝廷支持下,太一教得到迅速发展。大定六年病逝,赐号「太一一悟传教真人」。简称「一悟真人」。事迹载于《元史.释老传》。

自从大周立国,武王平三监(周朝武王克殷后,并未消灭殷商势力,为了巩固政权,原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为豳,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掌管。同时将朝歌以东地区(今河南省濮阳、滑县、浚县一带)为卫,封给武王的弟弟管叔姬鲜掌管;朝歌以西地区(今河南省新乡一带)为鄘,封给武王的弟弟蔡叔姬度掌管;朝歌以北地区(今河南省汤阴县一带)为邶,封给武王弟霍叔姬处掌管,共同监视武庚,总称"三监"。

设三监监督商朝遗民顽军,实行军政殖民统治。)之后,康叔封卫(卫国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季札闻歌卫风,才有了孔子适卫故事,孔子周游列国14年,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待在卫国。前496年,已是高龄的孔子离开了自己的故乡鲁国,前往卫国,并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四年的对列国的周游,这个时期也是孔子思想发生巨变的关键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其实他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能在一国之君的赏识重用下,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让自己理想中的大同社会重新取代乱世。

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孔子在一开始时候是鲁国不能容他,他没有办法才会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正好在宣传自己的思想,为了平息各个地方的战争,希望能够使得各个地区和平发展,让人们懂的教化,孔子后来的思想被推从为儒家思想,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思想理念。

蘧伯玉,追溯到华夏之前到大禹率治水大军驻扎卫辉,疏浚黄河,使大河从此安澜,毛泽东称“汲县是大禹的子孙”;比干忠谏而死,选择在卫辉安葬,其子林坚在卫辉出生,“忠孝有声天地老,世代无数子孙贤”,从此比干庙和林坚出生地不仅成为天下林氏子孙朝拜的圣地,还是历代品质忠良之臣参谒的圣地(比干庙);周武王灭商,选在卫辉(牧野)与商纣王决战,其《牧誓》讨商檄文慷慨淋漓,吹响改朝换代的号角,数十万商军阵前倒戈,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春秋魏国都城远在开封,却在卫辉修建离宫(现香泉寺),并在卫辉选择国君墓地(汲冢书出土地),呈北斗七星之状分布,就连其国的贵族也把墓地选在卫辉(唐庄镇山彪战国墓葬“水陆攻战铜鉴”出土地);

鬼谷子军事家在卫辉云蒙山建立我国历史第一所军校,孙膑、庞涓等军事家在这里诞生;卫辉作为智圣姜尚的出生地(太公镇吕村存姜尚墓),姜、吕等姜尚子孙到此拜谒历代不绝;蘧伯玉之后,建于隋朝的香泉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佛教文化胜地之一,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在此摩崖刻画麻姑神像,慈善端庄,形象生动,堪称绝品;唐代吕洞宾,仙风道骨,豪放不羁,在卫辉传道升仙,留下白云阁,传说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卫辉又托梦显灵,福佑众生;北宋时期,北印度高僧那连提黎耶舍曾在香泉寺讲经传播佛教文化,历史上素有佛教“小西天”之称,他还结合布教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麻疯病院,收容众多无家可归的麻疯病人,唐代《续高僧传》称:“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依泉傍谷,制极山美,收养疠疾,男女别坊”。

卫辉揽山河之胜,集物华之美,居要冲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元朝在卫辉设路,明清在卫辉设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乡医学院,前身是英属加拿大人开办的基督教博济医院,后改为惠民医院,一百多年来,海内外医学杰出人才汇聚于此,仁心仁术,医痛惠民,声名远播整个豫北地区;汲县师范学校,建校已达一百多年,原为经正书舍、河南省立第五师范等,秉承“求学至精,明德至善”校训,鸿儒巨范在此传道,青年才俊于此精进,如范文澜、侯德昌、卢光照、秦岭云等,还培育了众多政治、外交、教育等著名人士,在中国教育史上更是威名远扬;

华新纱厂,1921年由周学熙、王锡彤创建,纱厂得彰德、卫辉府产棉之盛,取京广铁路、卫河运输之便,盛极一时,吸引了国内外纺织专家和专业技术精英人士,为国家培育出代代纺织和实业人才;1925年1月,中共党员罗思危受中共北京区委派遣来到汲县,同时中共党员王环心、淦克群随国民二军来到汲县,共同开展党的工作,到该年3月,华新纱厂工人宋光明、吴庆生、苏际云、石中金、王殿臣、刘海珠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汲县第一个党小组,7月改为党支部,卫辉成为河南最早成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秋天,皮定钧率领七名地下工作人员,从山西到卫辉西北的太行山区,领导汲、林、淇、辉的抗日斗争,在青龙山南侧的柳树岭成立了太行分区司令部,利用青龙山的地理优势,与敌寇展开山地游击战,肃匪反霸,打击日寇,开荒自救,敌后武装斗争如火如荼,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杀敌的壮烈战歌;改革开放以来,北新建材、百威啤酒、宝钢制罐、春江水泥、天瑞集团、豫北化工等国内外著名企业选择卫辉投资建厂,为古城卫辉带来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资源,增添了卫辉改革开放新的动能和活力。

“聚贤庄”里君子多,在漫若天际的历史长河里,使卫辉文明更加绚丽多彩,使卫辉文化更加丰富厚重。卫辉,无愧为千古闻名的君子之乡的美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