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正成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12月14日,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记者了解到,《报告》全面展示了2023年以来,成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进展成效,积极展示了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成都建设的优良实践,不断激发绿色低碳发展的澎湃动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再上新台阶。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位列多个榜单前列
新能源产业集聚度 保持西部第一
“自2017年成都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绿色低碳发展报告以来,今年已是第七年持续发布。”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报告》分为综合篇、重点领域篇、典型案例篇、附录四大部分,多层次、多维度展示了2023年以来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进展。第一部分综合篇,概述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决策、政策行动和愿景展望;第二部分重点领域篇,展示8个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特色亮点及愿景展望;第三部分典型案例篇,展示15个领域和单位在绿色低碳办赛、生态价值转化、环境健康、绿色金融等方面的经验做法;第四部分附录篇,梳理了全市绿色低碳领域重要政策文件,呈现绿色低碳发展大事记及所获荣誉称号。
《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统筹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成都还获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等级,入围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新增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联合国“创建韧性城市(MCR2030)”项目,综合能效水平位列全省第一,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保持西部第一;稳居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排行榜第四,连续15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靓丽名片更加响亮,绿色低碳加快成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6家
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达2600亿元
《报告》显示,在城市空间优化方面,成都规划生态空间占市域面积的1/3,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转型,TOD指数位列全国第五,完成环城生态区生态修复面积1.2万亩、长江干支流沿岸10公里范围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累计打造绿色施工工地293个,内涝防治标准达标面积比例达55%。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6家,通威集团成为全球光伏行业首家世界500强企业,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达2600亿元。
在绿色交通发展方面,成渝客专日均客流量18.2万人次,成都成为全国第4个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的城市,中欧班列(成渝)综合运行指标位居全国首位,成为首批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
▲国际铁路港
在能源低碳转型深化方面,西部首座虚拟电厂在高新西区上线运行,60.6万余户工商业用户进入电力交易市场,“十四五”前三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6%,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在生态系统碳汇巩固提升方面,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加速呈现,全年实施造林绿化6万亩、营造林12.2万亩。天府绿道突破7000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12.2平方米,实施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修复6.2万亩、人工修复2420余亩,西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上线运行。
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方面,淘汰国Ⅲ及以下老旧车辆8.5万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5天,遥望雪山66天。新改扩建排水管道446.8公里,新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20座,建成无废细胞示范点209个,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2%。
在生态文明共建深化拓展方面,发布首批19个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单位名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县15个,创建成功率居全省第一、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成都大运会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碳惠天府”平台用户数超过240万人,累计开发碳减排项目106个,46万余吨碳减排量实现价值转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持续举办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四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多个案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活动中获宣传推广。
▲成都东安湖
《报告》还从绿色低碳办赛、餐厨垃圾治理、生态价值转化、近零能耗建筑、美丽河湖、环境健康等方面展示了部分领域和单位的经验做法,梳理形成了15个绿色低碳发展典型案例。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图据受访单位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