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头条##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孩子的身高一直是家长最关心的话题,高个不仅能在青春期提高自信心,还能在职业选择等方面增添竞争优势。
但至今仍然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23窜一窜,25鼓一鼓”,认为父母高,孩子不会矮,到青春期时个子能“窜”上来。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儿保门诊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只是单纯误认为孩子矮是属于“晚长”,结果错过了孩子长个子的黄金期。
一说被“晚长误区”而耽误治疗的案例,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谭传梅总会想起一个叫彬彬的孩子,并发出阵阵惋惜:“要是早点来就好了,真的太可惜了!”
这件事家长不重视小心孩子越长越矮!
事情还得追溯到今年年初,谭传梅主任诊室来了一位15岁的男孩彬彬(化名),孩子爸爸告诉谭传梅主任,彬彬已经变声3年了,近几年从未带他做过任何体检,也完全不知道有骨龄检测这个事情。
全家人认为男孩子到17——18岁还能冲一冲,所以从来没有用心关注过孩子生长发育的情况,直到最近发现孩子身高一直原地踏步才想着带来看一下医生。
谭传梅主任通过问诊还了解到,彬彬的爸爸有168cm,妈妈有159cm,彬彬的遗传身高本可以达到170±5cm。
可通过检查遗憾发现,15岁彬彬的骨龄已经达到了18岁,提示骨骺闭合,再无长高的机会,由于家长对孩子身高监测意识的欠缺,导致彬彬的身高停在了158.7cm。这一结果让彬彬全家备受打击,孩子也因为自己无法补救的身高问题而越发的自卑、内向。
孩子的骨龄≠孩子的实际年龄
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诊治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区分三个「年龄」的概念:生活年龄、身高年龄和骨龄。
1、“生活年龄”,也叫日历年龄,是由出生年月日决定的。
2、“ 身高年龄”,是指一定身高的在正常人群平均身高对应的生活年龄。
3、骨龄,又称生物年龄,是表示人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程度的标志,它代表着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力。
骨龄是发育年龄,反映人体生物年龄,能比较正确评价人体成熟程度。骨龄越小,生长潜力越大;骨龄越大,生长潜力越小,但并不是说骨龄越小越好。一般而言,骨龄与实际年龄相符或略有差别,正常差别不应超过 1 岁,如果超过 2 岁要考虑病理性因素。
晚长的孩子骨龄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大多数仅延迟2~3年,且排除了影响身高的器质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生长激素缺乏症等。如果孩子身高偏矮,骨龄落后两年甚至更多,父母有晚长遗传史,孩子的性发育与同龄儿童相比有落后的迹象,那么这类孩子可以考虑晚长。
孩子是否属于“晚长”不能仅凭家长的猜测及有家族史而简单粗暴的判断,而是需要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相关检查来评估和分析。即便是已经诊断为“晚长”也需要定期复诊,根据孩子的生长情况及发育变化来调整治疗策略,以免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要想孩子发育好,骨龄监测不能少
骨龄以儿童骨骼的发育变化计量人体体格发育进程。骨龄是出生后绝大多数正常儿童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骨骼 X 线解剖变化标志,是人体生物学年龄的重要内容,是用骨骼评价生长发育速度的尺度和成熟衰老水平的标志。
骨龄的异常,常常是儿科某些内分泌疾病所表现的一个方面。许多疾病将影响骨骼发育,使其提前或落后。
骨龄一般通过拍摄左手X线片,是用来了解其腕骨、掌骨、指骨的发育程度,我们可以通过骨龄及早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潜力以及性成熟的趋势,同时也可以通过骨龄预测儿童的成年身高,其次骨龄的测定还对一些儿科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以下几种情况的孩子,骨龄监测是少不了的:
一、身高太矮
达到或接近矮小症标准,即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和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 2 个标准差者(-2 SD),或低于第 3 百分位数(-1.88 SD);
二、身高太高
比同龄人高,即大于同种族、同性别和同年龄的正常人群平均身高的 2 个标准差者(+2 SD);
三、身高正常,远远偏离父母给的遗传靶身高所在曲线
比如遗传靶身高在 +1SD,孩子在 -1SD,这种情况也需要检查骨龄,反之亦然。
四、身高正常,但年身高增长速度下降或过快
即 3 岁以前身高增长小于 7 cm/年,青春期身高增长小于 6 cm/年,3 岁到青春期身高增长小于 5 cm/年。
五、过早出现第二性征
即女孩在 7.5 岁前,男孩在 9 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女孩发育起点表现为乳房增大或胀痛;男孩比较隐匿,表现为睾丸体积增大)。
六、太晚出现第二性征
即女孩满 14 岁,男孩满 16 岁,仍没有任何发育征象,或发育进度很缓慢时;
七、疾病状态下,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性腺发育畸形等;
八、身材比例、特殊面容和骨骼畸形等其他医生认为必要的时候。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曹晗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