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战风雨!海丰县全力筑牢台风“韦帕”防御屏障

当第6号台风“韦帕”裹挟着暴雨扑向粤东海岸,一面面浸透雨水的党旗,已在海丰大地的狂风中猎猎作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海丰县迅疾激活应急响应机制,全县力量闻“汛”而动,在风雨中筑起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

在海丰县各镇的街巷村落间,一场由4500余名党员干部引领、全民参与的防汛战役正在打响——全县228个应急避难场所灯火通明,超900名群众安全转移,58艘救援舟艇枕戈待旦。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社会协同”,抵御风雨的磅礴力量。

闻令而动, 织密红色防护网

“雨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台风登陆前夜,在海丰县应急指挥中心彻夜长明的灯光下,一条条指令如疾风般传向镇村。海丰县迅速激活“县-镇-村”三级应急指挥体系,层层压实责任链条。各级领导干部闻令而动,如定海神针般下沉一线,扎进风雨前沿。在物资保障方面,一场全县范围的调度正紧锣密鼓铺开:县应急管理局联合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提前储备了包括58艘冲锋舟、橡皮艇在内的救援船只,93台抽水泵严阵以待。15.5万个防汛袋(编织袋与沙袋)与7752平方米土工布膜,共同筑起防汛的坚实“基石”,2509件救生衣确保抢险人员安全。

各镇迅速响应,织密防护网络:在城东镇,带班巡查的领导干部声音穿透风雨:“水位离警戒线还有多少?各处隐患巡查是否到位?”应急探照灯的光柱刺破雨幕,映照着巡查人员奔忙的身影。当问及部署重点,他指向脚下土地,斩钉截铁:“我们的责任,就是把每个风险点都变成固若金汤的堡垒!”全镇39处应急避难场所物资齐备,1000件雨衣救生衣、80个应急探照灯、100个沙袋随时可用。

在公平镇西坑片区物资储备点,矿泉水、方便面等应急物资正被快速装车。“物资和力量必须提前顶上去!”嘶哑的指挥声中,一支由党员干部、民兵组成的抢险分队在夜色中集结,橘红色的救生衣汇成一股股暖流。 赤坑镇则依托成熟的“入户联心”机制,将责任网织得密不透风,确保预警信息穿透风雨阻隔,直抵112户重点家庭,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逆风而行,脚步丈量平安

风雨渐疾,行道树的枝叶在狂风中嘶鸣。在公平镇,险情就是冲锋号:新兴社区党员干部刚接到“北街广告牌松动”的呼叫,便已冲向现场。他们奋力稳住摇摇欲坠的支架,任凭雨水灌进衣领也浑然不觉。隐患刚排除,又见新兴北路树木倒塌阻塞交通——“道路就是生命线!”没有丝毫犹豫,他们在瓢泼大雨中火速竖起简易警示架,旋即转身,身影又没入下一片风雨。

生命转移刻不容缓。赤坑镇溪金村,党员干部趟着没过脚踝的积水,将第82名特殊群体老人稳稳扶上转运车的同时也不忘耐心安慰:“阿婆别怕,安置点备好热饭热菜了!你过去就安全了!”这高效运转的背后,是全县上下紧密联动的“入户联心”机制:城东镇39处应急避难场所全面启用,64名临灾人员、779名工地工人正有序转移;公平镇党员干部在连续疏通8处内涝点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新的抢险战斗;而在各个安置点,一抹抹“志愿红”格外醒目——团县委组织的120人服务专班已全面进驻,为转移群众的生命通道保驾护航。

众志成城,守护暖心港湾

风雨最急的时刻,一盏盏安置点的灯火,成了最温暖的港湾。在城东镇中心小学体育馆,灯火通明,暖意融融。镇干部和志愿者穿梭于安置群众之间,递上热水,披好毛毯。角落里,医生正轻声叮嘱高血压老人:“阿叔,放宽心,按时吃药就行。”热气腾腾的姜糖水翻滚着,食物的香气与轻声交谈交织,悄然驱散了屋外的寒意与人们心中的不安。

同样温暖的画面在赤坑镇安置点上演。村干部仔细将降压药递到老人手中,不忘叮嘱:“按纸上写的吃,别记错。”转身又去协调热水供应。安置点负责人指着储备充足的物资介绍:“食品、药品保障到位,儿童看护也有预案,我们目标就是让群众身安心更安。”一位带着孙子的阿婆搂紧孩子,虽然望着窗外肆虐的风雨,语气却异常笃定:“干部们管吃管喝,还陪着说话,心里头啊,就踏实了。”

风雨无情,安置有爱。这一盏盏长明的灯火,一句句暖心的叮咛,一次次细致地守护,在疾风骤雨中筑起了坚实的“安心巢”。它不仅遮风挡雨,更抚慰人心,让转移避险的群众真切感受到:危难时刻,党和政府的关怀始终在身边。这份在风雨中凝聚的温情与力量,正是抵御天灾最深厚的底气。

风雨淬炼,初心如磐护家园

风雨渐歇,满目狼藉中,海丰党员干部的脚步未停。

公平镇后山村,油锯轰鸣划破清晨。抢险队员正清理倒伏树干和缠绕的电线;城东镇的党员先锋队已深入村庄核查灾情,组织清淤排涝;赤坑镇溪金村,被安全转移的群众在驻村干部护送下有序返家。那位曾不愿离开的老人紧握干部的手,声音哽咽:“多亏了你们啊!”

风雨洗礼后的海丰大地,水痕犹在,秩序已复。228个应急避难场所储备的物资温暖了转移群众的身心,329支党员突击队的旗帜拂过被风雨洗礼的街巷。在这场与“韦帕”的较量中,“入户联心”机制让4500余名党员干部与群众心手相牵,那些被雨水冲刷得愈发鲜艳的党旗,最终化作一道无形的“红色堤坝”——它不在图纸上,却在阿婆伏着的背上、在老人紧握的手中、在每一个风雨归家人的目光里。当下一场风暴来临,这道由初心浇筑的长城,仍将巍然屹立。

通讯员:曾国明 吕嘉宇

编辑:魏嘉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