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在第24军配合下,对金城以南地区南韩军4个师防守的坚固阵地实施进攻作战,这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次战役,截至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此战中共毙、伤、俘敌7.8万余人,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迫使敌方签订停战协议。
李承晚破坏停战协定,志愿军组织反击战
1953年6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司令员军彭德怀由北京起程赴朝,准备参加停战签字。不料此时李承晚却跳了出来,对谈判设置种种障碍。20日,彭德怀赶到平壤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商谈。为了打掉李承晚“他和他的人民决不会接受停火协议”,并叫嚣“韩国军队将单独战斗直至最后胜利”的幻想,彭德怀主张再打一仗,以打击李承晚破坏停战谈判的行径。当晚22时,彭德怀给毛泽东去电建议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准备“再给李军以严重打击,再消灭李军15000人”。
毛泽东复电同意。
这样,志愿军就组织了金城反击战。
彭德怀与金日成在前线
有备而战,战无不胜!
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志愿军从6月下旬便开始精心部署。先是完成部队调动部署,加强火炮数量,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王平,遵照志愿军首长的指示,以第67、68、60、54军以及加强的第21军共五个军,再由第9兵团24军配合,共6个军对抗南韩军队8个团加1个营。外加火炮(1094门、坦克20辆)和弹药(炮弹70余万发、物资1.5万吨),形成了对敌3:1的兵力优势,1.7:1的火炮优势;接着抢修道路,配发过河器材,保证交通运输;然后抢运作战物资,保障物资供应;再而加强各种战术准备,战术演习,炮兵试射,通信保障;最后便是政治工作准备和战术筹划,6月30日和7月2日,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政治部和第20兵团政治部先后发出了保证金城战役胜利的政治工作指示,指示指出:李承晚集团破坏战俘问题的协议,强迫扣留战俘、阻挠停战实现的行为说明,“实现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还需要我们百倍提高警惕,坚持持久的斗争,也还需要我们加紧作战,继续给敌人以重大打击,只有打下了敌人的猖狂气焰,才有可能实现朝鲜停战”。
朝中联合指挥部的高级指挥员。左起:金雄、朴一禹、金日成、彭德怀、陈赓、甘泗淇。
作战方针是战役开始先小打,创造条件再大打,最终实现歼灭敌方。充分的作战准备令志愿军们万众一心,随时待战。
千炮齐发,惊天动地
一切准备就绪后,在1953年7月13日21时,势如雷霆摧枯拉朽的金城战役在惊天动地的炮声中正式打响,不到半个小时,志愿军1000余门火炮向南韩军队首都师,3师,6师,8师阵地上整整倾泻了1900吨炮弹,南韩军队阵地被炸的一片狼藉,死伤无数,美军都惊呼志愿军竟然有如此猛烈的炮火。志愿军各部队趁势全线发起进攻,激战不到一个小时就把南韩军队的防御阵地冲击的七零八落,中朝军队全部突破了敌前沿阵地。经过21小时的浴血奋战,至14日晚,金城以南的南韩伪军4个师全线崩溃,志愿军在现代化的防御体系阵地内向前推进了9.5公里。
从7月18日起,面对志愿军的胜利,联合国军出动了7个师,整整反扑了10天,仅仅取得了志愿军因背水难以坚守而主动放弃的白岩山地区,其他志愿军阵地固若金汤。
截至1953年7月27日,志愿军20兵团共歼敌52783人,其中俘敌2836人,击落敌机85架,缴获飞机一架,坦克34辆,汽车231台,各种火炮245门和大量弹药等战利品。
志愿军战士押送金城战役中俘虏的大批南韩军
此役历时15天,志愿军第20兵团迅速突破南韩军4个师防守的宽达25公里的坚固阵地,向南扩展阵地140多平方公里,将战线拉直。至此,志愿军已攻占金城川地区全部阵地,兵锋直指汉城,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协议的签订。
我军大捷,敌方被迫签字
这场战役在痛击李承晚集团的同时也向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展示了志愿军强大的战斗力,志愿军已经不再是刚入朝作战时的那只武器装备落后,后勤补给极度困难的部队了,南韩此时想要战胜志愿军无异于天方夜谭,只得乖乖地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结束了历时三年之久的朝鲜战争。
三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金城战役在抗美援朝战役中有着特别的地位,因为它不仅是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物资准备最充足的战役,正是由于前期的准备工作开展的很好,志愿军才能实现最终的胜利。但是只要有战争就会有牺牲,我方也遭受了惨痛的损失,死伤人数将近两万人。
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先辈用鲜血所铸造的,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的英魂永远昂扬不灭,唯有铭记,才能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