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彭凯平:自信、自卑、自负的边界在哪里?

有时候整体环境恶劣,“黑天鹅”、“蝴蝶效应”频现,更需要学习一点积极心理学。

作者:彭凯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摘编自《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作为一个纯粹的心理现象,“自信”已被演绎成一种社会现象。假如人真的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的自尊和成就感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人的积极评价和认可。

马斯洛(Maslow)在《动机与人格》中写道:“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声、声望以及无根据的奉承之上。”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过多地追求“闻”而非“达”,甚至不惜用欺骗或统计上的技巧来矫饰或烘托出尊严的幻想,实际上,这都是不自信的表现。做一个自信的人,难乎哉?不难。

一个人自信是什么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自信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认知方面。判断、分析、认识事物时有一种比较强烈的积极、乐观甚至偏高的估计,对平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觉得可能,别人做有难度的事情觉得不难。这种夸大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我们把它叫做“玫瑰色幻觉”(rosy illusion)——看任何事物都带有一种玫瑰色彩,这是认知方面的自信。

第二,情感方面。自信的人永远有一种向上的、快乐的、积极的心态。

第三,行为方面。自信的人在行动上一般是愿意做事情、愿意跟人来往、比较外向、比较喜欢尝试、冒险的。

总之,自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行为概念。自信的关键在于度。

以前,我们总觉得自信是一个问题,是不准确,是认知偏差;现在,更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自信特别重要。

心理学家莎莉·泰勒(Shelly Taylor)在20世纪80年代做的一系列研究发现,自信的癌症病人要比那些不自信的癌症病人多活很长时间;自信的年轻人,20年之内赚的钱要比那些不自信的年轻人多一倍。所以,自信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当然,过度自信不行,这会让我们犯一些判断错误,让我们容易冒险,容易夸大自己的魅力,无法认识到社会的现实,不够踏实。所以,自信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无论身心健康还是经济回报都有意义,用得不好,也可能伤到我们。

领导对员工的优势感

哪些源于自信?哪些源于自负?

自信还是自负?要看对他人的态度。

自负的人,往往很难形成有效的社会关系,而自信的人是可以形成有效的关系的,因为他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事物及他人。在社群关系和组织中,进行一些简单的文明教育、礼貌教育,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都对控制自负倾向有好处。简言之,过分自负是对他人的不厚道。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人,是自信的人吗?

这是坚强,是淡定,跟自信没有关系。

当然,这种人给别人的印象是特别自信。但淡定在很多时候不完全是自信。有时候,在责任面前,我们也能面不改色心不跳。比如,妈妈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能够挺身而出,泰山压顶,也不变色,但她在生活当中很可能是一个非常不自信的人。在那种特殊的紧要关头,自己的责任感就体现出来。总之,冷静和自信是不同的。

自信有根柢吗?

自信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特质。自信的人是不太容易变化的。但是,现代心理学已经知道,所有的人类行为,都不完全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的,一个自信的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可能不自信。性格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也就是30%~50%的水平,也即大部分的人类行为,都是由内在特质和外在环境共同决定的。

决定自信的因素有三个。

第一,既往的成功经历。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很顺,做什么事情都能做成,有这种天赋或能力,那么自信就一定能够体现出来,所以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你走过的路积累出来的,而不是靠自己的胆识造就的,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特质。

第二,有一个比较宽容、支持、理解的环境。因为自信必须来自对人的肯定,如果在一个老打击你的环境里,自信是很难的。

第三,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畴之内。比如一个人生长在一个地震多发的地方,再自信,也不一定能存活下来。所以,人的自信是有领域特殊性(domain specific)的。

成功商业人士,为什么会顺从“心灵班”的洗脑?这是场景对人行为的影响,是精神控制、绑架和洗脑。

其实,人有的时候是很脆弱的。在特定的环境面前,在同伴面前,在一些情绪冲动面前,我们很容易被控制。所以,一定要警惕。现在社会上有太多功利主义的人,通过一些思想控制方法,做一些伤害人的事情。我的看法是,一定要培养科学精神。

咱们国人其实有点过分自信,老认为科学的东西太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理分科,导致很多科学家把话说不清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也做不了,只会讲专业术语;而普通老百姓,又对科学敬而远之。在我看来,一定要有科学精神、相信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任何事情如果不让你自己来做选择和判断,就要怀疑它。真正的科学都可以让你来做选择。比如,某种药吃不吃,我可以决定;手机用不用,用哪个品牌,都是可以选择的。所有不能选择的学术、观点、方法、理论都是一种思想的控制。因此,上“心灵班”没问题,但得有批评的机会,得有讨论的可能性,得有退出来的机制,否则就不要信。科学是有这种自信的,迷信就不喜欢人们的选择和批评。

过于自信的人“长什么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经常进行直觉式思考的人更自信

因为直觉绝对是跟理性、科学相违背的。

卡尼曼先生关注的是自信的认知方面,没有讨论自信的情感和行动。另外,他关注的是过分自信,而过分自信的人容易相信直觉而不相信科学。

证实性偏见在认知意义上讲,只是相信一些证明自己对的材料或证据。但是,自信的人有的时候也会有这种偏见,不自信的人也有这种偏见,只不过方向不一样而已。当然,因为人本身就有规避风险的天性,不自信的证实性偏见在程度上可能更强一些。

进行直觉式思考是非常普遍的,最典型的就是阴谋论。商业界很多事件出来之后,一些人总会毫不犹豫地认定背后有许多玄机,尽管一点证据也没有。这种心态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这种心态的根源,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的根源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担忧,有爱国的情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其中;负面的东西,就是对对方不了解,对未来不清晰,不够自信,所以总觉得别人一出手就会害我们。我经常讲,假如你认为人家可以害你、欺负你,你也可以反制、反欺负,难道不是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反制他人?老怕人家腐蚀我们、毒害我们,为什么我们不能腐蚀他、毒害他呢?两相比较,还是负面的作用多一些。

尽管我们所知道的所有事情都是不客观的,都有主观判断的成分在其中。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善。

1、要订一个相对约定俗成的客观指标,通过这个客观指标,使证据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2、用逻辑、科学来反思那个思路对不对。

3、要明确大家在讨论的是相同的概念和实质。

很多辩论最后变成人身攻击,但其实多是自说自话。我们现在的社会心理不是特别宽容,不太愿意承认少数意见、不同意见,通常把那些批评当做人身攻击,甚至上纲上线到政治层面上。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很宽容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反而被我们当代中国人忽视甚至抛弃了。

“五四运动”的两大诉求——德先生和赛先生在当代中国都做得不够,100年了,我们没有取得和时间相匹配的进步。本来,我们在赛先生上是有进步的,因为我们搞唯物主义,应该提倡科学精神,但是后来,我们却不太关注唯物主义和马列主义,所以赛先生这个理想现在下降了。而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教育,只教技巧、方法和知识内容,从来不教知识后面的科学思想、逻辑和原理,尽管赛先生的内容有,但精神没有。所以,还要在“赛先生”落地方面一起努力。

如何提高人们的科学精神

首先,在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体系里,要多介绍一些科学精神,而不只是介绍一些科学的知识。其实,科学精神就是证明精神,一定要有求证的欲望;同时,批评思维,也就是如何证明一种看法、观点对不对,很多老师甚至都不许孩子们去怀疑他说的内容;还有,数据精神,目前,更多的是不讲数据,不讲证据,只讲故事,只讲看法,甚至有的时候就喊很多口号的。口号只是一个语义,而语义可以随意解释。比如自由,有人可以说它是自由意志,我也可以认为它是放纵。因此,口号没有科学的意义。科学的“三证”精神——证明、证据、证伪,这些我们都有不足,需要强化。

其次,要强化逻辑训练,逻辑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更是生活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都是不讲逻辑的。我建议大家可以多学习一些心理学,因为心理学讲统计,讲大数据原则,所以有很多理性。而且,人民的需求也达到这个层次了。比如,为什么“逻辑思维”那么受欢迎?因为我们缺少它;为什么心理学现在热起来了?因为也缺少它。但我们的教育部门和老师的反应有些滞后,所以给了很多江湖人士或市场人士机会。商人还是很精明的,知道市场需求是什么。

再次,科学家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不足,科学家在重大的社会问题上不发言、不出声,其实就是自私自利,只在象牙塔里发文章、拿经费,一点社会责任心都没有。在很多国家,科学家才是社会公共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是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社会问题。在中国,所谓的“大V”很多都不是科学家,这个不太正常。本来,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正面的词汇,是有知识的科学家积极地以科学的态度参与社会事务的行为。但在有些网络媒体上,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就是敢说的人,一个普通人骂骂政府也就成了大V?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现象,是社会的非理性,而不是某个人的非理性。谁都可以说话,表达意见,但不是谁都可以成为真正的意见领袖。

自信的人,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快乐、积极,因此在道德上更宽容,而不太拿道德大棒去批判他人,不自信的人却往往更为严苛。

道德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道德,也就是人类的本能,例如不杀人,不伤害别人;另一种是社会道德,也就是社会公德,那些不自信的人更喜欢用社会道德来维持自己脆弱的自尊心。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被丈夫抛弃的女人更厌恶、辱骂第三者,为什么那些没有女朋友的愤青更偏好骂贪官占二奶之类的行为。所以,也就有人说,道德是弱者的避难所。当然,以德为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要警惕以道德的名义去伤害别人的倾向

如何改变弱者心态

首先,破除习得性无助,比如,尽量尝试做一些有效果的事情,做一些小但马上能见到结果的事情,不断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和能力,不断地修炼、积累成功的经验。

其次,选择宽松、理解、同情的环境,这个地方不容我、不支持我、不欣赏我,那就换个地方,“树挪死,人挪活”,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自由的社会是比较宽容和有道德的社会。混不下去了,换个地方,最终一定能找到真心支持自己的环境。

再次,换一个工作,换一个领域,换一个方向,可能时间很长,平常可以有很多小的技巧,喝点酒、听点音乐、锻炼身体,等等,身体健康了,心态也会积极些,人也会更自信。

但是,有时候整体环境恶劣,“黑天鹅”、“蝴蝶效应”频现,更需要学习一点积极心理学。知识真的可以让我们产生力量。而且,心理学的知识和其他知识不一样,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马上就可以用。用多了以后,自己还可以琢磨出许多技巧。多学点心理学,多找一些朋友,多有一些别人不可替代的技能,等等,都是有效的做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