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不止一次提到美国是一个各方面经验都非常丰富的国家,它十分清楚如何在经济、军事、外交、技术等方面围堵对手并提升自身优势。但能够获得这一能力也绝非偶然,而是美国战略家们制定的国家战略所决定的。说来也很奇怪,美国在二战结束至今在多个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层面并未出现重大失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了世界的两极,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更是成为了全球的霸主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能够在此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主宰世界的重要力量,美国自然有其战略层面的优势。那么本文就从战略层面来讲述美国是如何应对潜在威胁的。
▲美国在制造核武器的同时十分注重经济发展。
1953年朝鲜战争的停战标志着美国杜鲁门总统提出的“遏制战略”宣告失败,继任者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10月30日提出了“新面貌”战略(即第一次抵消战略),这个战略虽然依然延续了阻止共产主义扩张的基本方向,但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两点重大改变:第一点是要结合经济情况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威慑力;第二点是美国不需要对其他地区做出安全承诺,而是帮助其他国家提高自身国防实力。在“新面貌”战略推动下,美国将军事发展重点放在了发展核武器和航空母舰上;经济方面则开始大力修建高速公路,从而大大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开始插手中东事务,控制全球主要航道,这些举措对之后的全球局势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中东能够有今天的局面,美国的干预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第一次“抵消战略”到1975年左右结束,这一阶段美国成功处理了“古巴导弹危机”,而且也成功实现了“载人登月”,但依然没能遏制全球共产主义的扩张,同时由于多次爆发美元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度(美元跟黄金挂钩)在1971年终结,美国所宣称的制度优势似乎所剩无几。但经过多年的经营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已经十分巨大,因此将石油锁定为新的目标,1973年美元与石油正式挂钩,开启了美国利用石油收割韭菜的历史。
▲美元与石油挂钩,为美国经济提供新鲜血液。
美元与石油的挂钩等于直接给美国提供了新鲜血液,直到今天美国依然能够通过石油贸易不断获利并成功转嫁国内矛盾。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发现爆发核大战的可能性十分低,科学家出身的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和副国务卿威廉·佩里提出了以先进电子和信息技术对抗常规数量优势的第二次“抵消战略”。“第二次抵消战略”自1977年开始,目的是通过发展高技术常规武器装备来打赢未来战争,这一战略到1980年代逐渐完善。隐身战机、GPS、巡航导弹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实现快速发展。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苏联经济恶化、体制僵硬、国内矛盾重重最终解体,美国则笑到最后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1991年的“海湾战争”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就是美国实施“第二次抵消战略”最直观的结果。
苏联解体后美国失去了对等的对手,因此持续多年没有制定新的“抵消战略”,但随着俄罗斯国力的逐渐恢复,世界局势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2014年8月5日,美国国防部常务副部长罗伯特·沃克首次公开提到了“第三次抵消战略”,这一次要通过发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3D打印、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帮助美军在区域拒止作战环境中赢得先机。同样在2014年提出的“分布式作战”概念也在美国多军种中快速推进,美国近些年研发的智能无人设备都是在此战略下进行的。为提高人工智能的可靠性美国还提出“算法战”概念,利用大数据完善人工智能对目标的识别能力。
▲海湾战争联军以微小的伤亡代价打垮伊拉克百万大军。
很多人说美国没有战略家,对此我是真的不能赞同。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抵消战略”的实施,美国不仅牢牢控制住了全球的经济命脉,为其经济的持续发展持续输血。同时也成功实现了军事方面的领先,成为了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前两次“抵消战略”可以说是大获全胜。而随着局势的变化,美国再次提出新的“抵消战略”提升综合竞争力。
任何一个战略都不能做到长治久安,通常来讲一个大的战略有效期维持在25年到30年,之后会由于内部矛盾累积、形势变化等逐渐失效。因此要想让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根据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并制定新的适合本国发展的战略。而对于美国最新的“第三次抵消战略”,我们也无需过早的对其进行否定,毕竟一切都需要时间的检验,我们只要按部就班保持发展的同时,做好迎接大变局的准备即可。
这里是通俗易懂的武器知识/战争历史科普小站,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武器小站(wuqixiaozhan),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