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组在厦门城墙遗址考察,后岩壁上为清光绪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所题“山环水活”四字。
台海网4月29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昌利君 文/图)在厦门老城区纵横交错的小巷深处,隐藏着明代城墙残垣、清代道台衙门、摩崖石刻群等珍贵历史遗迹。4月28日上午,导报记者跟随市政协重点提案调研组,实地走访中山公园至北门外街沿线文物点,探访遗址公园规划区域,挖掘其历史价值。这座串联起6处核心遗址的线性公园,或将重现“厦门城”历史脉络,为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新动能。
现状
古城遗迹如“散落珍珠”
由于历史变迁,厦门古城墙现仅存北面城墙一段,总长约130米,遗存6处摩崖石刻,2005年被列入第六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厦门古城墙周边还散落着丰富多元的历史空间与文化形态,如兴泉永道署旧址、中山公园、百家村、魁星山摩崖石刻、华新路华侨别墅群、先锋营、陈化成祠、玉屏书院、城隍庙、南寿宫等,是厦门最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旧城片区。
调研组首站抵达中山公园魁星山摩崖石刻群。这座仅30米高的小山,曾是清代兴泉永道署的后花园,现存10余处清末至民国的石刻题刻。其中,1871年潘骏章题写的英军强占道署记事石刻尤为珍贵。这是鸦片战争期间厦门沦为通商口岸的直接证据。
仅一墙之隔的厦门市少儿图书馆院内,一块高2.15米的《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石碑静静矗立。1864年,道尹曾宪德在此记述了道署被英军强占、拆毁又重建的屈辱历程。
沿公园南路向北,一段斑驳的城墙残垣映入眼帘。这是厦门岛内仅存的明代城墙遗存,1685年由福建水师提督施琅重修。城墙内侧岩壁上,“山环水活”四个大字为光绪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所题,暗喻厦门“山海城一体”的格局。
突破
“线性公园”缝合城市记忆
“这些遗迹如同散落的珍珠,需要一条‘线’将其串联。”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洪永福向导报记者展示了厦门城墙遗址公园规划图:公园将以现存城墙为中轴,打通魁星山至北门外街的步行廊道,串联道署碑刻、摩崖石刻、陈化成祠等6处核心节点,形成全长约1.5公里的“历史路径”。
讲好城墙历史故事,突出城墙遗址本体。据介绍,公园设计以保护城墙遗址为核心,通过营造沧桑、古朴的自然环境,展现古城墙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讲究人与历史、人与场景、人与空间的关系。在城墙本体区,以“老树明墙”“残垣漫步”等景观节点,保留原有条石路面与古榕树;在摩崖石刻区,增设解说系统与观景平台,让“山林逸趣”“碧峭”等题刻从密林中“浮出”;在道署遗址区,拟以AR技术复原衙门原貌,结合碑文讲述鸦片战争往事。“市民行走其中,能从明代抗倭、清代海防一直读到近现代开放史。”洪永福说。
据了解,该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空间整合。公园需穿越市公安局大院旁狭窄巷弄,并协调少儿图书馆、华侨托儿所、中山公园等多家单位。“我们采用‘一次立项、分期推进’策略,公园整体面积大约为9300多平方米,将围绕原城墙本体遗留的部分建成老市区公园,主要突出历史文脉和城市原点,让厦门作为一座城市有更丰富的历史溯源。”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陈阳都透露,目前项目正抓紧推动相关征拆工作,争取在今年底开工,2026年底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