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体形最大的潜艇,日本海军“伊400”级航空潜舰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海域对抗美国的主要策略就是利用水面舰艇、各种潜艇以及航空兵“三位一体”的方式来削弱对方,美军舰队想要横跨太平洋来到日本本土附近就要承受路途中不停地损失,而等到他们终于突破艰难险阻来到目标海域之后,自身的实力已经被虚弱很多了,日本的主力舰队就可以在这个时候果断出手,给美军毁灭性打击。

为了配合海军部的这种战术,日本军方的武器研发部门开始加大了针对大型远洋潜艇的研发力度,不过海军对潜艇的要求过于严格(他们要求新型潜艇必须具备独立追踪并监视敌方舰艇的能力),设计人员提出的多项提案都没有被采纳。为了让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人员另辟蹊径,他们想到了为潜艇配备小型侦察机,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潜艇的监视范围、大幅度提高任务的完成率,还可以在战场局势需要时对敌方进行小范围轰炸任务。不过日本人的野心还远不止于此——在奇袭珍珠港成功之后,尝到了甜头的日本法西斯计划利用一种新型远洋潜艇去攻击被称为“世界桥梁”的巴拿马运河,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甚至希望这些潜艇可以悄悄接近美国本土把炸弹直接扔到华盛顿去。被称为“潜水航母”的伊400级潜艇就是在日军如此疯狂的计划下诞生的。

一、被寄予厚望的“潜水航母”

可以说,伊400型潜艇的研发是日本海军潜艇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在它之前的多种潜艇都是以侦察和监视为主的,而这种潜艇从最开始的设计阶段就是以执行轰炸任务为主要目的。其实在伊400出现之前,日本人曾经研发过多种有能力携带小型水上侦察机的潜艇,比如伊九型潜艇、伊十五型潜艇等,但是这些潜艇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内置机舱太小,只能容纳一架“零式”侦察机(和著名的“零式”同名,但并无直接联系),而且这种小型飞机的攻击能力十分薄弱,执行侦察任务时也比较容易损失。

为了能够达到海军的要求,设计人员在技术层面作出了很多尝试,这使得日军的经费快速“燃烧”;而且二战中后期的日军财政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设计人员只能选择在新型潜艇研发过程中进行一些取舍,甚至有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为了提高即战力日军甚至将一些其他种类的潜艇改装为缩小版的伊400,但是效果肯定比不上原版。1942年,经过多次改良的伊400研发项目终于得到了海军部的通过,并正式批准首批18艘潜艇的建造决策;如果这批伊400潜艇能够正常生产的话很可能会对盟军造成很大威胁,不过好在因为日军在太平洋地区节节败退导致的控制力下降,日本的资源补给链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军方只能将量产方案缩减至5艘。

然而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天,伊400级潜艇的建造计划还没有彻底完成,这种被寄予厚望的“潜水航母”没有对美军造成一丁点威胁,当时的美军甚至并不知道它的存在。战后美国向日本派遣的调查团发现这种潜艇后对它十分感兴趣,在进行了翔实的研究之后为了避免被苏联人得到,美军将仅有的三艘伊400潜艇全部击沉,这种本该大放异彩的潜艇就这样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曾经有美国军事专家表示,这种潜艇彻底打破了长久以来海军舰艇研发领域“潜艇只能针对水面战舰”的僵化设计思路,对二战之后的潜艇研发影响很大,美军在战后第一次使用潜艇发射导弹时所用的试验型潜艇就与伊400十分相似。

二、伊400级潜艇的基本设计构造

伊400级潜艇的船体十分特殊,设计人员采用了横向双筒的压力壳设计,在这样的布局下整个潜艇的横断面看起来像是一副眼镜。这种布局并不是第一次在日本海军的潜艇中出现,几年前的伊51级潜艇就曾采用过这种设计,其主要优点就是可以让潜艇的弹药库和油箱在遭到敌人打击时更加安全,同时也会强化整艘潜艇的稳定性,为搭载侦察机打下良好基础。而作为一种需要经常在太平洋区域游弋的潜艇,伊400的生活区在设计上十分人性化——为了保证在执行远距离任务时食物充足,这种潜艇的生活舱内大部分空间都被设计为食物储备区,甚至连走廊上都摆满了食品架。

在设计最初时每艘伊400潜艇可以搭载两架飞机(后来因为潜艇的生产数量减少,飞机的搭载量改为了每艘三架),设计人员也因此在设计这款潜艇时为它准备了一个十分宽敞的机库——长35米,直径4米的机库足以容纳3架小型攻击机,而且日军为伊400量身打造的“晴岚”水上攻击机还采用了可折叠主翼的设计,更加节省空间。在我看来其机库设计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各种为战机服务的保障系统:机库内设置有三具加油系统,可以利用潜艇运行产生的热量为燃料加热,这样就可以使战机获得加完油后立即起飞,而不像其他飞机一样要先对发动机进行预热;机库口安装的延伸滑索可以将准备好的战机迅速牵引至弹射器上准备随时起飞,而为了将执行完任务的战机迅速转移至机库内,设计人员在机库附近安装了起重机。

这种“潜水航母”的动力引擎是由4具“舰本式”22号柴油引擎和2具电动机组成的,整个系统可为潜艇提供超过10000马力的推力,使得这种潜艇在水面的最高时速为35km/h,水下潜行时也可以达到12km/h,伊400的续航能力也因此远超同时期日本海军中服役的其他种类潜艇。如同二战末期日军使用的其他种类引擎一样,“舰本式”发动机也是日本的科研人员在德国同种类引擎的基础上仿制而来的,这种柴油引擎虽然污染较大(不过那个时代也没有人会考虑环保问题),但是其中低转速即可提供高扭力的特性使得很多国家都对它青睐有加,柴油相比于汽油更加稳定、不易燃烧的优点也让这种引擎在二战时期被广泛用于各种潜艇的设计上。

三、完备武器库及原定作战计划

为了实现山本五十六奇袭巴拿马运河、将炸弹扔到华盛顿的疯狂计划,设计人员为这种潜艇准备了种类齐全且威力巨大的武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标志性的三架舰载攻击机——“晴岚”攻击机,虽然这种战机的武器配置与常规战机相比较为薄弱,但其1挺“九三式”机枪、800kg鱼雷或是航空炸弹的武器配置在数量达到一定基数的情况下足以对美军水面舰艇造成沉重打击,更何况这种战机的整个战斗准备阶段仅需花费几分钟时间,完全可以在锁定敌方目标位置后迅速出击,给予敌人迅猛一击后再迅速离开战场。

除了舰载机之外,伊400级潜艇本身也装备了一些武器,比如位于舰首的8管533mm鱼雷发射管,相比于水面舰艇的鱼雷管来说这种鱼雷管兼容性更强,除了装备鱼雷之外还可以布设水雷,随着科技的发展二战之后的潜艇鱼雷管甚至还获得了发射反舰导弹的能力,不过对于伊400潜艇来说主要是用来发射其配备的20枚鱼雷。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潜艇在被敌方水面舰艇发现时拥有足够的自卫能力,设计人员还为伊400安装了1门“十一年式”14cm舰炮以及多达10挺“九六式”25mm高射炮(其中三联装3挺,单装1挺),这两种武器都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中使用范围最广、性能最优秀的武器类型,有能力确保潜艇的安全。

实际上日军早在这种潜艇被研发出来之前就想好了几种针对美国的作战计划,仅针对美国本土的就有两种: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山本五十六提出的绕过德雷克海峡北上,直击美国要害的计划,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人提出过一种更加丧心病狂的方案——让潜艇的舰载机携带以鼠疫、炭疽为主的细菌弹对美国本土进行袭击,后来在陆军大将梅津美治郎的极力反对下才得以终止。伊400潜艇没能迎来属于自己的首战,当它第一次获得作战能力时日本就已经丧失了太平洋地区的控制权,奇袭巴拿马运河的计划也失去了意义,再加上军方的严格保密措施,这种潜艇“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并没有像其他新型武器一样在日本民间获得较高的人气。

客观来讲,虽然伊400级潜艇在二战中后期日本本土劳动力及资源都十分短缺的情况下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且没有任何实战效益,但仅从设计层面来讲这种潜艇的设计思路是超出那个时代的存在。而随着近几年无人机技术的快速进步,日本人当年的那种作战思路似乎又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无人机和潜艇的搭配使用或许能对未来世界各国的信息化海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或许在不远的未来,这种“潜水航母”就会卷土重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