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国,很多人都会想起当年那档火遍大江南北的《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
还原真实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语言诙谐,角度新奇,易中天以其独特的历史叙述,重现了那个风云激荡、群雄并起的时代,塑造了一代人关于三国的文化记忆。
而今,时隔十七年,昔年守着电视收看《百家讲坛》的岁月已经远去,历史的魅力却历久弥新。易中天也经过十数载的思考沉淀,在这个信息愈发膨胀、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为观众再讲了一次三国,带领大家重温历史记忆,对时下的生活作出新的反思。
再谈三国:三国为何如此有魅力?
古人云:「日新月异而岁不同,方可言学。」再谈三国,不变的是飞扬神采,讲到兴奋处仍要手舞足蹈、吟诗诵词,但与此同时,易中天也谈出了点「新东西」。
关于三国,历朝史书工笔、民间演义众说纷纭,许多谜团至今未解。谈及三国历史,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短短60年的三国时代为何如此有魅力?为什么三国宇宙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为之倾注心血,使得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观众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经久不衰的魅力,持续地启发后来者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易中天说,三国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时代。在三国的历史记述之中,「没有一个人是猥琐的」。
不止是写下「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的孙权,羽扇纶巾雄姿英发、「一点也不小气」的周瑜,「鹰派中的鹰派」鲁肃,被诸葛亮写信夸赞后「恨不得发朋友圈」的关羽,哪怕是大众心目中的反面角色,在历史上也自有其英雄气概与人格魅力。
世人皆以为汉献帝刘协窝囊,但据《后汉书》记载,某年关中大旱,朝政被董卓部将把持,汉献帝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灾民死亡人数仍然有增无减。时年仅14岁的汉献帝在朝堂之上亲自煮粥,让官员们看看一升米可以煮出多少粥来,追问粮食的下落,由此破获了一桩大的贪腐案。
再如曹操,袁绍起兵、董卓进京时,他的官职是典军校尉,未入将官之列,并不算高。他完全可以对乱局袖手旁观,如许汜一般买地置田,或是过点喝酒写诗的闲散日子,但他仍然挺身而出。曹操《蒿里行》一诗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正是由于百姓困苦,国家艰难,自己世受国恩,才不能视而不见。
易中天说,严格意义上,曹操管的是「闲事」。但这也正是三国人物的共同特征,易中天将其概括为六个字:「英雄气,家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