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回忆录|论“一带一路”建设的山东担当

“一带一路”以经济合作为主轴,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开放包容为理念,通过实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必将成为一条合作之路、共赢之路。

伟大的倡议需要扎实的担当。山东,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理位置优越、人民勤劳勇敢、地处“一带”与“一路”交汇点、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人口和经济大省,与国与民、与当前与长远,都应该用心研究,精心部署,积极作为,真抓实干,努力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山东人民历来勇于担当。“一带一路”建设赋予山东人民新的使命,山东人民应该担当、能够担当、也必须担当。

一、山东担当需要科学的规划引领

规划引领行动。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国务院授权制定并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山东应该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以此统一全省上下的思想和行动。

制定实施方案首先要吃透“三情”。一是吃透“上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央要求,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实现“四个全面”和山东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明确山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准确定位。二是吃透“省情”,全面审视山东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客观评价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差距,深刻分析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分析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分析发展的环境和趋势。三是吃透“外情”,客观真实地了解和掌握丝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水平、基础条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诸方面的情况,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内各省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部署和行动进程。吃透“三情”,用心研究,目的是心中有数,明确山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确定在哪些方面必须有所担当。

制定实施方案应该“坚持三个导向”。一是坚持“发展导向”。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坚持发展不动摇是硬道理。山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所有的目标、任务、措施,都是为了山东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山东继续“走在前面”。二是坚持“市场导向”。要准确把握丝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和国内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引导生产和经营,以市场需求引导合作和投资,以市场需求引导资源配置、倒逼各项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决不能单纯以发挥现有生产和技术优势、以转移现有富余产能、以满足自己的资源能源需求来制定“一厢情愿”的实施方案。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地分析山东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和“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个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互利共赢,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制定实施方案应该致力于再造山东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一是再造山东对外开放新动力。山东近30多年的发展靠的是对外开放,未来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的许多优势已经不再,更多的矛盾加速集聚,必须再造对外开放的新动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沿着“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是山东发展的重大机遇,是扩大开放的重大动力,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用心研究,真抓实干,通过更大规模地走出去、引进来,通过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交流合作,给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不竭动力。二是再造山东经济结构调整新动力。山东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偏重、偏低、偏旧”与市场竞争的矛盾日益加剧,使得山东发展效率和效益不够高、转方式调结构任重而道远。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山东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速解决长期存在的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环境压力过大问题、产能过剩问题以及劳动生产率低、综合效益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促进服务产业振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实现山东经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走在前面,是山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三是再造山东经济创新驱动新动力。山东经济“大而不强”,最根本原因是创新能力不强。山东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关键是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一带一路”建设给山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政府到企业都要精心策划、紧紧抓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集聚创新人才,发掘创新潜力,完善创新机制,增强创新动力,实现转型升级。政府要通过规划引导、工作推动、政策支持、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整合省内和国外创新资源,激发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创新驱动水平,为全省经济“走在前面”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

制定实施规划方案应该明晰山东在“一带一路”建设总体布局中的“三大定位”。山东地处“一带”和“一路”交汇地区,根据国家顶层设计对山东的安排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具体要求,充分考虑山东的优势和发展要求,反复比较其他省市区对自己定位的设计和部署。笔者认为,山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应该是先进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海洋经济合作和科技研发基地、陆海交通通道和商贸物流枢纽。要按照三大定位,确定山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确定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确定工作的主要着力点,确定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清单,确定主要的保障措施。

制定实施方案应该坚持全省“一盘棋”的原则和工作方法。省里的实施方案形成后,要广泛征求意见,力求科学完善。要充分发挥全省17个市、省直各个部门及智库、专家作用,深入调查研究,集中众家智慧,省里通盘考虑,汇总平衡,作出统筹安排、合理布局,避免与其他省更要避免省内各市之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要扬各市之长,聚山东合力,造齐鲁优势,全省团结一心,步调一致,闯市场,谋发展,避风险,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完成历史赋予的山东担当。

二、山东担当需要以更大的决心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丝路沿线国家提供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山东制造”和“山东创造”

坚定不移地振兴山东加工制造业。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工业是立国之本,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加工制造业是山东经济最大的优势,是山东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重中之重。山东工业门类齐全,拥有一大批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近年来,通过积极推进钢铁、汽车、有色金属、装备制造、船舶信息、纺织造纸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着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信息等新兴产业,山东制造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对接高端产业能力明显增强,山东目前的一些富余产能并不是落后产业。但是,山东加工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大而不强,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山东的同志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山东制造是我们最实的家底,不管怎样转方式调结构,这看家的本领不能丢,而且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转型升级,由大变强。要认真研究学习德国工业4.0经验,德国制造代表高品质与卓越,德国企业成功的秘诀是高度重视研发,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山东制造业的短板是突破性创新不够。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德国经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国制造2025》十年行动纲领,认真研究“互联网+山东制造”规划,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下决心把山东制造业做强做专做精做大,实现向中高端迈进的新跨越。

下决心培育“山东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商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优秀品牌是国家的响亮名片和宝贵财富,优秀品牌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走好丝绸之路,关键是要有好产品可卖。山东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是做大做强山东品牌,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推进山东制造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掌握产业话语权,提升国际竞争力。郭树清省长最近在一份报告上批示:“我省纺织行业已经达到一流水平,能为全球最高端的服装品牌提供几乎所有种类的面料、辅料,但是服装产业还很不发达,产业链很短,增值额很小,要害不是制造技术,因为我们已为许多著名品牌代工,问题在于我们没有自己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营销能力、分析市场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研发和设计能力差距还非常大。”省长的批示一语中的,给我们以深刻启示。何止服装业?橡胶轮胎,我省产能占全国大半壁江山,加工能力也不差,许多企业产品贴的是外国著名牌子,利润的大头让人家拿走。我们的汽车、机械设备、能源化工等产业也都存在此类问题。必须下决心提高研发设计能力,提高材料和加工水平,加强产品的策划、包装、宣传、营销和市场开拓,以质量提升山东品牌,以创新点亮山东品牌,以开放铸造山东品牌,以文化涵养山东品牌,下决心培育一批类似我国的高铁、核电、航天那样的“响当当”的山东知名品牌,在食品、服装、载重汽车、石油和海工装备等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方面争取率先突破。

以“山东品牌”为龙头培育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创新驱动、人才为本,打破行政区划,实施规划引导,争取用十年时间,培育若干个“百亿级企业”,打造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幅度提升“山东制造”和“山东创造”的规模和水平。今年初,省政府印发了省科技厅《关于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提出到“十三五”末打造20个过千亿元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目标明确,布局合理,措施可行,各地应高度重视,结合“一带一路”抓好落实。

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助推山东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列出项目清单,列出路线图和时间表,确定责任人,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和科学技术合作,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造水平,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同时提升“集成化水平”。当务之急是借助中韩自贸协定签订的机遇,利用韩国在电子、服装、船舶、汽车、医药等方面的加工制造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我们这几个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把学习德国工业4.0经验与认真落实中国制造十年行动纲领紧密结合,扎实工作,促进山东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三、山东担当需要更多的山东企业“走出去”,在“带上”“路上”强筋壮骨谋发展

当务之急是统一思想坚定“走出去”信心。山东企业要不要走出去,回答是毋庸置疑的。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山东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企业发展一方面受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成本居高不下、产能富余市场饱和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方面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等矛盾,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越来越残酷,企业只有走出去,才能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山东企业能不能走出去?回答也是肯定的。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山东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除了产品、产业、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支撑以外,许多企业还具备了比较充分的探索和实践经验。近些年,山东已有4000多家企业陆续走出去,多数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山东对外投资已达320多亿美元,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既有农业企业,也有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而且普遍效益不错。实践证明,山东企业不仅应该走出去,而且完全有条件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宏观政策支持下,一定会越走越好。

以“两个需求”为导向,积极稳妥地“走出去”。实践证明:坚持以丝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和山东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为导向,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是山东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最佳选择和最大机遇。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认真研究确定哪些产业和企业可以走出去、走到哪里去、什么时候走出去。要推动仍然具有竞争力的传统优势产业如食品、纺织、服装、钢铁、有色金属、橡胶轮胎、农用机械、建材等企业走出去,增强传统产业在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的竞争能力。积极拓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市场,加快推动石油和海工装备、新型汽车、新能源、新医药、海洋生物制品等具备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走向世界,实现山东制造走出去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要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成为引领走出去的“领头羊”。要认真总结走出去的经验教训,认真应对新情况,妥善解决新问题。要充分发挥已有的投资优势,巩固老基地,建设新园区,发展新产业,探索新业态和新的合作方式,推动山东产业和企业有序走出去和集聚化发展。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循序渐进地走出去,不能一拥而上、四面出击。要在国家“一带一路”宏观政策指导和省政府统一规划引领下,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地走出去,不能各自为政,不能盲目跟风。特别是国有企业,一定要认真研究、反复论证、按程序报批,不能盲目决策,不能因为不负责任或者人为的错误决策造成国有资产或国有资本的流失,确保每一个企业、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

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走出去。所有走出去的山东企业家,要强化“合作意识”,学会与央企合作走出去,与金融机构合作走出去,与丝路沿线国家本地企业合作发展,不要只考虑我会干什么、我要干什么;要强化“共赢意识”,有钱大家赚,有财大家发,不能只想自己发展;要强化“融入意识”,学会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特别是注重文化融入、人心相通;要强化“风险意识”,高度重视对走出去的风险评估,高度重视并妥善化解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文化风险、金融风险特别是汇率、利率、外汇管制、资金结算等风险;要强化“长期意识”,不能“短期行为”,“捞一把就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不能弄虚作假、坑蒙拐骗,“黄瓜打锣—一锤子买卖”;要强化“全局意识”,不只考虑本企业一己之利,要考虑山东企业的整体形象,考虑到“走在前面”这个全省的大局;要强化“创新意识”,注重研发,注重品牌,注重人才,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一起走出去。

各级政府要支持企业走出去。企业走出去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特别是跨国经营的人才、缺保障特别是法律保障,这些困难单靠企业和市场解决不了,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企业走出去,注重调查研究,了解企业需求,按照国际惯例,依法加大支持力度,加大保护力度,加大落实力度。要全面深化改革,包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的各方面改革、对外投资“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改革,等等,进一步优化体制环境,使企业能够“轻装”走出去、敢于走出去、乐于走出去。要完善服务体系,如健全法律、信息咨询、关税保护等服务,推动金融与贸易深度合作,加强投资、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改进境外投资评估与监管等,保障和规范企业走出去。总之,政府与企业同心合力,共同走好“一带一路”。

四、山东担当需要精心打造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平台

打造合作平台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未来几年,山东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丝路沿线国家的现实条件和需求,以加强“互通”为目标,重点打造国际经贸合作、产业投资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合作、交通物流合作、国际海洋合作等一系列合作平台。

加快推进山东自贸区建设。自贸区是现阶段一个国家实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最佳载体,特别是全球制造业中心和贸易大国,无不竞相推进自贸区建设。美国上世纪曾拥有200个左右的自由贸易区,因此中国也绝不会仅限于四省市自贸区建设,而是应该有更多的自贸区,以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以与我国作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的国际地位相匹配。与国内外其他区域及城市相比,机制体制问题是制约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掣肘。为此,山东应该审时度势,以自贸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机制体制平台的建设。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方案,继续做好工作,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加快推进青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同时加快自贸园区方案与规划的制定、完善与上报,争取“多点开花”,在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淄博、济南等市,建设一批各具特色自由贸易园区与产品交易发散中心。要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试验 区尽快落地,使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许多政策首先在山东得到落实。要组织优势力量筹备、攻关,争取建设青岛—济南沿胶济线布局的中德合作产业园区。要积极筹划建设烟台中韩合作产业园区,选择合适区域建设中澳合作产业园区。要认真研究加强与东盟诸国特别是与泰国的合作,适时建设合作产业园区。

合理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境外产业园区合作平台。建设境外产业园区有利于山东优势产业“走出去”,推动形成跨境产业链条,实现境内外产业良性互动;有利于开展跨国技术合作,有效抵御风险和减少贸易摩擦;有利于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高投资效益。因此,山东应将建设境外产业合作园区作为打造“一带一路”合作平台的重要内容,尤其要高度重视山东优势产业转移和境外重要资源基地建设,积极稳妥地布局和推进。基本思路是在国家统一布局引领下,准确把握山东与丝路沿线国家经济战略的对接性、产业合作的互补性、双方政府与企业的积极性,认真规划和布局,赋予园区建设的初始动力和成长内生活力,最终实现共建各方共建、共享、共赢、成功。要坚持正确的园区合作发展方向,努力做到统筹协调、合理规划,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集约化发展、可持续发展。要培育合作园区鲜明的产业特色、技术特色、品牌特色,摒弃“大而全”,突出“专而精”。要彰显合作园区的国别人文色彩,既要充分展现山东的齐鲁文化风采,又要凸显当地主流文化特色,提高合作园区的识别度和文化竞争力。要谋求合作园区的双向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有利的土地优惠政策、物流合作政策、金融支持政策、人员往来便利化政策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条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建设方式,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散建设、滚动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商业运作为基础,灵活采用工业土地使用权转让、标准厂房出租、有偿园区管理服务等经营形式。要打造园区综合环境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的园区基础环境、绿色文明的园区生态环境和与国际惯例深度接轨的制度环境。

高度重视海洋合作平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必将推动中国及全球海洋经济向高层次发展。山东是海洋大省、海洋经济大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海洋体制创新的国家级经济区,近几年山东在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现有基础上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海洋合作,有利于共同开发海洋资源,有利于提高海洋科技水平、推动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有利于深化东亚合作,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为此,山东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国际海洋合作平台的建设。首先是打造海洋技术合作平台。山东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前列,青岛市聚集了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海洋科技成果占全国的50%。要以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为依托,整合各种资源,推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科技共同研究中心,制定中长期国际海洋科技合作计划,建立区域内海洋科研机构制度化交流机制,加强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调查、海洋环境修复、新兴海洋产业开发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建设国际海洋技术交易市场,打造海洋技术交易信息网络平台,争取将青岛建设成为国际海洋技术交易中心,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海洋技术转移、技术合作提供服务。其次是打造海洋产业合作平台。山东海洋渔场资源不足,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渔业资源丰富,应该积极开展渔业领域深度合作,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相互投资;积极吸引丝路沿线国家企业来山东投资开发海水淡化、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科技教育、海洋环保、港口建设与管理等海洋新兴产业项目,鼓励山东海洋经济类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在境外建立原料基地、生产基地、营销中心,共同制定海洋新兴产业标准,共同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合作平台;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跨国企业、经济团体合作规划建设临海产业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建立海洋产业园,重点推进中国—印尼蓝色经济产业园建设。三是打造海洋国际会展平台。以办好“青岛国际海洋节”为重点,整合各类海洋展会资源,创办国际海洋合作峰会,举办各类海洋博览会,推动山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多层次、多领域海洋合作交流活动的重要举办地。加强滨海旅游合作开发,共同举办旅游论坛、旅游博览会及旅游促销活动,促进滨海旅游合作平台建设。

五、山东担当需要加强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山东创新能力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山东只有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丝绸之路也是科技交流之路,“一带一路”建设同样需要科技创新引领和驱动。山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必须把扩大、深化与丝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技术引进和输出,提升山东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推动企业“走出去”合作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实施创新驱动,关键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改革开放30多年,山东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积聚了一批著名企业家和创新人才,培养了一批诸如“海尔、浪潮、山东重工”这样的知名企业,初步建立起了政府引导和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机制,成就了山东经济今天的格局。但是从总体上看,山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与后工业化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还有许多潜力和潜能可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为山东企业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创新提供了机遇,也对企业必须尽快和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形成了倒逼机制。要紧紧抓住这种机遇,充分利用这种机制,引导企业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自觉寻求提升创新能力的方法和路径,并扎扎实实付诸行动;支持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认真实施品牌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机制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建立境外研发中心,整合境外技术和品牌,创新跨境合作新模式;要从政策法规、信息网络、经费投入、机制创新等方面优化支持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为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升创新能力提供支持和保障。

政府积极推动与丝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各级政府应积极作为,统筹协调,积极推进。根据山东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制定交流合作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既有政府引导、又发挥市场作用的科技合作机制,包括科技合作专项规划与项目管理机制、科技合作资源共享机制、科技合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制定政策增加科技合作投入,建立“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基金”,搭建学术和智库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山东+丝路沿线国家”发展论坛,邀请全球关注“一带一路”建设的专家学者包括政府官员,就山东与沿线各国科技合作及投资合作问题进行系统跟踪研究,推动形成山东与丝路沿线各国合作交流问题长期受人关注、相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丝绸之路”研究机构,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研究成果,当好高级参谋。

培育高素质的科技合作人才队伍。切实加强与丝路沿线各个国家的人才培养与交流,提前规划,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既懂科学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和国际惯例、了解世界市场动向、掌握专业知识和贸易规则,精通丝路沿线国家语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以满足山东与丝路沿线国家投资贸易和科技交流合作的需要;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注重引进国内外相关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改革科研人员管理和流动机制,创新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注重利用国际知名专业科技合作中介机构,适时建立自己的专业科技合作机构,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益。

六、山东担当需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合作根基

文化融合是最高层次的融合。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实现目标,也是推动经贸投资合作长久和成功的重要保障。山东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用心研究,精心运作,全力推动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人文交流,以此提升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合作向高层次发展。

把宣传山东优秀文化与学习丝路沿线国家优秀文化紧密结合。用文化交流促进人心相通,增加沿线各国人民对山东人的认同,用文化交流促进山东干部和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提高文化素养。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儒家思想蕴含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影响深远,越来越受各国重视。要深入挖掘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齐鲁传统文化精髓,从人类发展高度,以创新思维讲好“儒家思想”和“山东故事”。宣传山东文化要少一些政治色彩,少一些政府烙印,多一些民间交流,多一些民众认知。既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宣传山东人的现代精神风貌。既要宣传山东文化,又要认真学习丝路沿线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注重用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视角来宣传山东文化,让丝路沿线国家人民感知山东、了解山东、认识山东、熟悉山东,让他们真正觉得山东人可亲、可信、可交、可敬、可爱,让他们真正知道山东人不光老实、厚道、勤劳、勇敢,而且很开放、很开拓、很诚信、很好客、很敬业、很守法、很忠诚、很好交往、很好合作。人与人相交,难得真正理解、心灵相通,朋友多了路好走,人心通了好办事,深度的文化交流,定会促进山东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把文化交流与经贸活动紧密结合。以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合作,让山东优秀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不论政府还是企业,不论洽谈贸易还是协商投资,一切经贸活动中,都要秉持“产业致胜、文化致远”的发展理念,推行以人为本、诚信共赢的人文精神,展现齐鲁风采,发挥山东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将山东人的创业传统、诚信理念、以邻为伴、好客精神,以及孔孟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充分体现到信息交流、人际沟通、贸易往来、投资合作、园区建设、企业管理、纠纷处置、员工关怀等各项经贸活动之中。同时,要深入了解丝路沿线各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共通性,寻求文化交流的交汇点,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当地主流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园区文化和仿真环境,彰显山东人的聪明才智,促进经贸活动的合作共赢。

把文化“走出去”与文化“引进来”紧密结合,办好务实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近年来,山东文化“走出去”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引进来”也亮点颇出,但文化交流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文化产品创新不足,高端品牌缺乏,交流深度仍然有限,“文化交流逆差”成为山东对外文化交流的瓶颈,教育的国际交流仍存在短板。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把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同样重视、同样设计、同样用力,把文化“走出去”与文化“引进来”同时研究、同时安排、同时落实,政府、企业、民间、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多形式、多层次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更多的高端文化交流平台,打造更多的知名文化品牌,打造更多的一流文化服务,推进齐鲁文化国际化,推动山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见实效。

七、山东担当需要统筹协调狠抓落实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倡议提出已经3年,“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正式发布也已经半年多。时不我待,必须在各级政府统筹协调下,上下齐心,步调一致,狠抓落实,早见成效。

先干起来。省里的实施方案正在完善,重点工程和项目尚未发布,从省直到各地,从机关到企业,不能等,不要靠,先干起来。干什么?怎么干?按照国务院近期部署,瞄准重点方向,聚焦重点国家,加强重点领域,抓好重点项目。已经落地的项目,抓紧干;正在洽谈的项目,抓紧谈;已经批准的项目,抓紧设计,争取早日开工;已经签约的项目,抓紧审查上报,争取早日审批;正在调研的项目,加大工作力度,抓紧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总之一句话,抓紧时间干起来。当然,抓紧干不是蛮干,我们不能再搞前些年搞的那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献礼工程”,那样只能自毁前程。拿不准的、看不透的、未经批准的、不具备条件的项目,坚决不能干,一切要按规矩来。

深入研究。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共同参与,发挥专门机构和智库的作用,深入研究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深入研究丝路沿线国家的具体情况,深入研究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点措施,深入研究实施战略倡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研究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济转型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的路径和工作,等等。总之,宁可把困难想的更多一点,把矛盾想的更复杂一点,把实施方案搞的更完善一点,把问题研究的更深一点,把准备工作做的更充分周全一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培训干部。省市两级都要利用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培训机构,有计划地对党政机关干部及企业负责人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专题培训。首要任务是统一思想认识,使大家进一步深刻认识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重大和深远意义,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系统学习国家的顶层设计方案和省里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工作任务,研究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培训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后还要多次培训、深入培训,有的要进行专项培训。培训要与考察学习、经验交流结合起来,真见成效,真解决问题,真提高干部素质,真提升各级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领导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

政策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部分文化、教育、科研、智库等部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走出去”、“引进来”,需要政策支持。制定好政策,搞好系列化服务,政府责无旁贷。国家出台的政策,各级政府要全面掌握、广为宣传,帮助企事业单位用足用好。与此同时,省市政府都要搞好调查研究,了解企业需求,参照国际惯例,学习外省市经验,根据自身条件,研究出台系统的、可执行的政策,并认真抓好落实。尤其是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要作为重中之重,认真研究。有些政策的出台牵扯到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要按照中央规定,经过规定的程序,按照要走的流程,积极稳妥地实施,不能先斩后奏,更不能越俎代庖。

法律保障。企事业单位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法律问题。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这都需依法给予支持和保护。企事业单位作为市场主体,应该认真研究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觉遵纪守法,依法生产、依法经营,同时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特别是各级司法部门,要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为己任,认真研究丝路沿线各国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涉及经济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帮助企业培训相关人员,督促企业负责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必要时帮助企业打好跨国官司,处理好法律纠纷,保证人身安全,减少经济损失。

督查落实。把山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定期督查落实。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教育,搞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鼓励和督促各级干部勇于担当、干事创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

2000多年前,勤劳智慧的山东人民在“丝绸之路”的开拓上曾经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建设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又摆到了山东人民的面前。9800万开放开拓的山东人民,定会一如既往,不负众望,团结一心,勇于担当,再鼓劲、再拼搏、再奋斗,为完成“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