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为何身处地狱?史上最大规模抢劫案的受害者

这世界上有很多烂透了的国家,海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特朗普说,“海地,那是个粪坑国家。”

粪坑国家,这个形容很贴切,但海地是如何成为今天这个模样?

海地(Haiti,意为“高山的国度”)其实有许多“第一”与“之最”:除了人尽皆知的“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1804年(嘉庆九年)独立的海地,是全世界第一个由黑人领导的共和国,第一个废除奴隶制度的国家,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建国的殖民地;第33位总统杜华利19岁接班,是全世界历来最年轻的总统。

“史上最大规模抢劫案”的受害者

1492年探险家哥伦布登陆斯帕纽拉岛,西班牙殖民统治随之而来,灭绝岛上原住民,代之以非洲黑奴;1697年西班牙将岛的西半部──亦即今日海地──割让给法国,不变的是遭到残酷剥削压榨的黑奴,继续在农场上为殖民者带来丰厚利益,但也不时爆发激烈反抗。

1804年1月1日,海地黑人经历长期奋斗,终于独立建国。但是前宗主国法国不甘心口中“肥肉”被夺走,软硬兼施,让这个新生的共和国饱受威胁。

1825年7月,法国的“炮艇外交”终于奏效,海地被迫同意“赔偿”1亿5000万法郎,换取法国承认其独立国家地位。

1亿5000万法郎,由奴隶“赔偿”奴隶主、殖民者,简直荒天下之大谬,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者道特(Marlene Daut)形容为“历史上最大规模抢劫案”、“这不是外交,这是勒索”。

中国在清朝末年遭帝国主义国家鱼肉的惨况,海地更早经历。

虽然赔偿金后来打了6折(9000万法郎),分5笔支付,但还是远远超出新生小国海地的能力范围,它被迫向法国银行借高利贷偿还。

这种“饮鸠止渴”的财政架构,注定海地无法有效推动基础建设、教育改革、医疗健保,从根本斲丧国家的发展潜力。

海地足足花了122年时间,直到1947年才还清这笔巨债。1947年二战已经结束,法国已跻身“先进民主国家”,但是压榨前殖民地依旧面不改色、毫不手软,将“为富不仁”提升到国家的层次。

天堂太远,美国太近

另一个与海地国运息息相关的强权,自然要数把拉丁美洲当后院的美国。海地独立之初(只比美国晚28年),美国对它颇怀戒心,深恐作为自家“财产”的黑奴会有样学样搞革命,毕竟华盛顿、杰斐逊等开国先贤都是大奴隶主。

美国直到1862年才承认海地独立。不过随着美国企业染指海地的天然资源与廉价劳力,对海地的介入也越来越积极。

1915年7月,时任海地总统萨姆的独裁作风引发动乱,他逃进法国大使馆,被暴民揪出来活活打死。

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下令美军陆战队登陆海地首都太子港。美军安营扎寨,一待就是19年,将海地降级为附庸国,宛如今日阿富汗的原型。

这段期间,美军努力维持海地政局稳定,维护美国企业利益,铁腕镇压反抗运动。撤军之后,美国仍是左右海地局势的关键力量,但是对推动海地民主进程、治理机制毫无兴趣。

1957年至1986年间杜瓦利埃父子遂行恐怖统治,残民以逞,但华府照样支持。海地与古巴之间的迎风海峡只有80公里宽,让这对父子档暴君成为华府眼中的“堡垒”。

问号之下的海地未来

“保持稳定”可说是华府海地政策的主旋律,小打小闹无足介意,事情闹大了再出手整治,像是1994年派兵护送被军事政变推翻的总统回国掌权,但那绝对是例外。

就在1994年,美国联邦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接受访问时说:“无论海地是默默沉入加勒比海,还是突然升高300英尺,都不会对我们的利益造成太大影响。”

26年之后,这位主席当选美国第46位总统,他就是拜登。今天,他会如何处理海地问题?

对于混乱,海地的民众应该是身经百战,但莫伊兹遇刺仍带来前所未见的挑战:今日的海地没有总统、没有副总统、没有正职总理、没有国会议长、没有首席大法官;今日海地最有组织、最强大的“机构”不是政党,不是军队,不是警察,而是黑帮。

权力真空引发权力斗争,代理总理与候任总理相持不下,前者呼吁拜登政府出兵相助。而美国民心厌战,拜登1月上任以来重要的军事决策不是动武,而是撤军,离开鏖战近20年的阿富汗。

莫伊兹生前深陷贪腐丑闻、任期争议,而且已经开始拆解海地原本就摇摇欲坠的政体,但仍然得到拜登政府的支持。摩依士计划在今年9月26日举行总统与国会大选,一并进行修宪公投,期望扫除连任障碍,大幅扩张总统权力,用心路人皆知。

现在呢?一切都成了问号。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