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毕业季,青岛格外拼。
7月9日,青岛政务网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20条”),推出最高30万元购房补贴、500万元人才津贴等20条措施;再往前的6月25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2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青年人才聚青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28条”),其中涵盖免租金住宿保障政策等28条措施。
青岛接连出招的背后,一个必须要提及的背景是,今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比去年增加43万人,考虑到全国人口出生率降低,抓住应届毕业生这样的优质人才已成为各地共识。
于城市而言,这场“抢人大战”不仅关系当下竞争力,亦将决定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的青岛,究竟何时才能登顶“全省第一”。
"
1
青岛抢人,连放大招
青岛近期先后出台的这两大“抢人”政策,主要有四个特点。
其一,覆盖面更广。
青岛此前的人才政策,更多关注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而此番青岛相继出台的28条和20条,则将适用群体以及适用时间放宽至来青求职、在青就业创业的毕业3年内(含毕业学年)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含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技师班毕业生),并提供累计最长12个月免租金住宿保障。
这样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罕见。
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这反映出了青岛招才引智工作的务实性。要知道,在青岛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专业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
眼下,青岛本地大专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在积极匹配城市产业布局。以青岛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开设的45个专业精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智能家电等产业,实现专业设置与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高度匹配。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7个新专业已获批。
其二,强调城市与人才共同成长。
在最新出炉的“20条”中,青岛明确提出要坚持早期发现、跟踪培养,充分挖掘潜力人才,优化人才资助方式,推动形成覆盖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培养链条,构筑梯次化、接续式的人才成长生态,释放人才成长发展活力。
落实到具体行动,青岛强调要着眼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遴选一批拥有深厚技术背景、专注专精特新领域、掌握颠覆性前沿技术、有意愿在青创新创业的专才,纳入“未来之星”先锋人才。
同时,青岛还将人才培育与城市重点产业发展进行匹配,提出每年遴选不超过60名能够解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的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并将根据入选类别,在3年管理期内,对领军团队给予最高500万元人才津贴,对创业类、创新类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人才津贴。
青岛之所以如此强调与人才的共同成长,多少也是从今年走出“六小龙”的杭州身上,看到了人才对于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加持作用。
这一点,在7月9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官方解读“20条”时也有明确表态:“争取培育一批生于斯、长于斯,像杭州‘六小龙’一样的‘小龙’”。
其三,更加强化创新驱动。
以“20条”为例,特别强调了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比如,支持建设概念验证平台,提供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二次开发、工艺验证、中试熟化等服务,根据设备设施投资、资金到位、绩效评价等情况,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
再如,青岛提出要打造一批科技成果应用场景项目,根据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等绩效评价情况,给予每个项目最高200万元奖补。
只有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才能让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而当人才找到这样一个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也将与城市产生更深的情感联结。由此,不仅人才与城市的绑定会更加紧密,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将得以增强,这也会为后续招才引智带来助益。
其四,配套服务进一步细化。
“抢人”关键还是在于“人”。近年来各地数轮“抢人”的结果已经说明,大力“抢人”只是过程,最终的关键在于如何“留人”。这背后,则是一个关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环境优化、民生福祉提升的“大文章”。
之于人才,后两者的感知会更为明显。基于此,无论是6月底出台的“28条”,还是7月初发布的“20条”,均将配套服务列为一项重要任务。
安居是乐业的前提。在“20条”中,就提到了对在企业全职工作满3年并在青购买家庭唯一商品住房的,分别按照博士30万元、硕士20万元标准给予购房补贴。同时,青岛也明确提出要做好“关键小事”,包括拓展“人才码”使用场景,打通教育、医疗、出行、出入境等“绿色通道”,实现“一码通行、亮码通办”等内容。
2
青岛的紧迫感
政策密集加码,既是青岛在毕业季赢得人才“芳心”的顺势而为,亦折射出青岛在人口增长压力之下的紧迫感。
一方面,青岛在“十四五”规划中曾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到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1100万人的目标。
但根据此前发布的2024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青岛常住人口1044.25万人,比上年增长7.10万人。
面对差额,青岛需要拿出一些有实效的手段,主动掌握“抢人”主动权。
另一方面,作为山东经济发展“强龙头”,2024年青岛常住人口总量在全省位居第二,与第一的临沂(1084.84万人)尚有40万的差距。
不过,相较2023年两地间近60万人的差额,青岛已经在迅速拉近与临沂的距离。那么,青岛能否一鼓作气,拿下这个“全省第一”,或许也就取决于青岛抢人的力度与速度。
尤其是在老龄化加剧和出生率承压的双重压力下,也决定了青岛必然要拿出更大魄力吸引外来人口,尤其是年轻人。
这其中青岛的一个优势在于,背靠山东这样一个广阔的人口腹地。
公开报道显示,作为高校毕业生大省,山东2025届高校毕业生达89.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面对庞大的增量空间,该如何吸引他们选择青岛?
显然,“28条”和“20条”这样硬核的举措,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