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变形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003年6月,浙江省委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二十年来,“千万工程”犹如清风拂过山岗,深刻改变了北仑的乡村面貌,一幅幅和美共富的画卷在北仑大地上徐徐展开,造就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美丽乡村。

今天走进 周隘陈村

时代更迭、日新月异,而经流不息的岩河支流、岸边两棵挂满橘红果实的柿子树和横跨两岸的镇定桥,见证了周隘陈村经历的沧桑巨变。

近年来,随着“千万工程”的推进,这座体量庞大的城中村,变美了,村民的心,更暖了……

图片

周隘陈村地处大碶街道核心区域,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由于靠近地铁站,交通便利,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于此。最多的时候,这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了近万居民,环境问题和治理问题随之而来。

乱丢垃圾、占道经营、违章搭建……这些乱象让村民们一度失去了信心。“看着其他村子经过一番改造建设,变得干净整洁,我们是又羡慕又着急。”周隘陈村党总支书记陈原益说。

图片

从2013年开始,周隘陈村从小问题着手,以点带面,逐步改造村子的角角落落。“这一片原来野草丛生,堆放了很多杂物,是流浪猫狗的聚集地,现在改造成停车场,干净多了。”村民邬大哥介绍说,像这样的停车场,村里还有好几个。改造后,周隘陈村的停车位增加到了600多个,基本解决了村民停车难、乱停车的问题。

拆除违建、雨污管改造、路面平整、绿化改造……“每年完成2个提升改造项目,10年就是20个。”这些年来,周隘陈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美、变靓。

图片

村居前期改造的体量较大,如何让村民们参与进来,共同维护村子的美丽?2014年开始,陈原益个人出资购买扫帚,分发给村民。“半把扫屋内,半把扫屋外房前,我想让村民发挥主人翁的意识,一起参与进来,用每一个‘小家’带动我们的‘大家’更干净、更美丽。”

村民的参与让后续的治理工作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从“村民说事”到“网格说事”,周隘陈村探索建立了“1234网格说事”工作法(一键受理、双线流转、三级处置、四方评议),真正让村民治理模式更科学、更民主。

图片

线下,村里整合并扩充了原有的说事资源和阵地,陆续建立并完善了“书屋说事”“凉亭说事”“埠头说事”三个说事场所,并设立网格“听事员”,面向村民,尤其是老年群体,进一步提高“说事”“听事”的频率。

“我就在河埠头那边随口说了一句,没想到真的来修了。我一个80多岁的老头子,讲话还是有用的嘛!”村民俞老伯在“埠头说事”反映了家门口小路破损的问题,没多久,小路就修复平整,坑洼不平、雨天积水的问题得到解决,用俞老伯的话说是“现在闭着眼睛都能走”。

线上,村里开发的数字治理应用系统——“周隘陈·红邻帮”,增设了“网格说事”模块,平时无法参与线下“说事”的村民可在线反映问题,实现了“说事”“听事”的全覆盖。

图片

改善村容村貌只是第一步。近年来,周隘陈村投资75余万元搭建“智慧周隘陈”平台,整合智慧停车、出租房管理、防汛防台、智慧路灯等多个应用场景,推动扁平化、高效率、全时段运转的基层指挥体系,村社指挥关口前移,指令一键响应,进一步提升治理效率。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村子里还装上了一张“天网”——70多个监控让社区工作者通过大屏就能掌握村子各个角落的实时动态。

另外,周隘陈村还为独居老人、困境儿童家里免费安装“天翼看家”系统,连接“智慧周隘陈”系统,通过视频查看、双向语音对讲、移动侦测告警等功能,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全天候安全防护。

图片

村里的环境好了,回村居住的人也就多了。“小桥人家”“碶上人家”“漕底人家”等三个农村小区品牌,也正一步步提高村容品味,加速与周边城市环境的相互融合。

据了解,今年周隘陈村岩河支流两岸的点亮改造项目也将完成建设,村庄多了一道靓丽景观,村民也将多一处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图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