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2月10日讯 2月8日,“牛年”春节临近,平度“80后”泥塑达人许思俊的工作室里一篇红腾腾的“牛气”:他历经一年半创作完成了60余头泥塑“火牛”,摆出“火牛阵”,“火牛”奋蹄迎新春。
工作室长桌上,一头头大小不一的“火牛”错次摆阵,有的俯首蹬地力向前,有的昂首挺胸眺远方,还有的牛尾高扬冲劲足,造型各异,极具动感。与传统的泥塑牛形象不同,许思俊的“火牛”脖颈尾巴缭绕熊熊火焰,显得格外牛气十足。
“我做的火牛是以家乡平度著名的‘田单火牛阵’历史典故为创作原型,展现了我们平度人进取拼搏的精神。通过我的作品,想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平度。”谈及创作初衷,许思俊说。平度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田单火牛阵”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范例,它就发生在平度境内的即墨古城。
平度泥塑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特选当地黄土为原料,经揉泥、造型、精雕、阴干、入炉等程序烧制而成,造型以人物、动物、古典、现代的艺术形象为主。该技艺于2015年被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平度泥塑也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创作品。
近年来,平度市加大资金、政策等方面扶持力度,推动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立了“泥塑传习课堂”,泥塑传承人常年带着这项传统技艺走进校园、社区、乡村、企业开展传习活动100多次,参与人数达上万人。目前,平度泥塑从业者也从原来的两三人发展到十余人,而许思俊就是其中的最年轻的一位。
“泥塑看似简单,但从揉泥开始,一直到最后成品,真要细抠起来,有无数要点。比如,创作过程中,为防止火牛整体软塌,展露出挺拔遒劲之姿,捏制之前要在牛肚里塞入纸张,进行硬挺。至于最终整体艺术效果的呈现,更要经过粗捏、精雕、整体调整等多道工序。此外,仅仅烧制温度,就有1000摄氏度、1200摄氏度等多个层次。”许思俊介绍说,1000度烧制出的泥塑火牛,外表呈淡红色,外观细腻;1200度烧制出的,因为高温氧化的更为充分,外表会变成红褐色,拿在手里,质感十足。在他看来,一只只栩栩如生的火牛,不仅仅是手工艺产品,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五年来,为了让手下的“火牛”泥塑达到最佳艺术效果,许思俊不仅深入研究了“火牛阵”历史,更回到村庄,前往养牛户家中,用手机录制了牛的各种形态,回来细心揣摩揣摩,然后再自己创作绘制图纸。“从2016年开始创作泥塑‘火牛’,到现在作品成型,这期间足足进行了六、七稿,绘制图纸有五十多张,而自己初始创作、感觉不满意的‘废品’,就有二十多个。比如仅仅火牛身上的火焰,我就琢磨了很久。一开始我将火焰放在牛头上,后来又放在牛蹄上,最后我选择放在了牛背与牛尾上。放在牛背上,使得整头火牛更有气势,艺术效果最佳,此外放在牛尾上,一来是忠于历史事实,二来也能够与牛背上的火焰,形成一个呼应。”许思俊手托着泥塑“火牛”介绍说。
据了解,许思俊自幼就喜欢泥塑,读大学主攻雕塑专业,可谓科班出身。2016年,学有所成的许思俊发现家乡的泥塑行业发展业态好,政府鼓励支持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加上平度市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对自己创作有启发,他选择回乡创业,考入平度一所小学,担任美术老师,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我型我塑”泥塑社团,吸引了20余名学生加入,学生作品多次获奖。除了正常泥塑社团课外,许思俊特意挤出休息时间,指导学生开展泥塑创作,培养他们兴趣,提高他们技艺,将泥塑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