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机关纪委监委郑路
“春节”假期带着五岁的女儿去70多岁的叔叔家拜年,他家住在一个老式小区的6楼,上到4楼女儿就苦着脸说:“妈妈我好累,老姥爷家为什么没有电梯?”爬楼梯对于年轻人来说算是“锻炼”,但对老人和尚幼的孩子来说是“苦行”。望着伸向高处的层层阶梯,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因上下楼而烦恼。
随着人口老龄化,居住在老旧无电梯小区的老年人的回家路,成为一个难题。2018年6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公安厅等单位,根据我省实际出台了《关于开展既有住宅楼加装电梯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有条件的城市可根据居民意愿,结合小区实际,进行既有建筑加装电梯改造”。这无疑是一个优化居家养老环境、完善社区老年服务基础设施的具体措施和有效途径。但这样的好事,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种种难点。根据我在一些小区中的走访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装电梯对于公共环境的影响。因加装外挂电梯,占用旧楼外部空间,一部分居民担心这对楼体承重、消防安全、公共道路通畅等造成不利影响。也有居民提出,外挂电梯对于部分居民家的采光、通风造成影响,还可能会产生一些噪音污染。
二是加装电梯对于房价的影响。低楼层的居民感觉,加装电梯对于自家有害无利。他们认为装电梯方便的是高楼层居民,同时也使高楼层房价得到提升。而对于本就不存在出行困难的低层住户来说,加装电梯不但影响了采光、增加了噪音,更使原先楼层优势成为劣势,使自家的房价“贬值”了,对加装电梯态度较为消极。
三是对加装电梯费用的顾虑。居住在三层左右的居民认为加装电梯是“鸡肋”,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出行的便捷程度,但是动辄上万的费用实在是拉低了“性价比”。而由于每个楼层对于电梯使用需求的不同,如何合理分摊费用是居民们集中关心的问题。
四是对于加装电梯后维修保养等问题的顾虑。一部分居民虽然十分赞成加装电梯,但出于对相关政策的陌生和对小区物业的不信任,使他们担忧加装电梯后的运营管理会带来新的烦恼。
发现问题、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开创工作新局面,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对于民生问题的切念于心,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据了解,全国很多省市都对外挂电梯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主要是出台政策完善相关措施,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明确了具体的补贴办法和补贴额度;南京市提倡业主可根据所在楼层、面积等因素分摊资金,分摊比例由出资的全体业主协商确定,对相邻业主通风、采光、日照、通行等造成不利影响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养老、敬老、爱老本身,不仅关乎民生社情,不单讲益弊利害,更是关乎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对于“孝老爱亲”融于血脉的情感和价值认同,是关乎过去和未来的文化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基于社情,我们提倡以家庭和社区相结合养老,使大多数老年人能在自己的家庭里安度晚年,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完善以家庭为核心的敬老养老体系。因此,应在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积极探索加装外挂电梯的方式,解决老年人上楼下楼的出行难题。在这其中,社区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做好沟通、协调、组织工作,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尽量克服外挂电梯的弊端。在政府不断完善配套措施、提倡个性化管理的同时,加大思想宣传教育的力度。使多数居民能够正确认识看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外挂电梯的问题,从细微处体现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爱,让老年人晚年出行的路更加顺畅轻松。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外挂电梯的审核审批工作,协调物业公司、电梯公司、安装企业共同做好电梯运行的管理和服务,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