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得中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结尾

哪部电影的结局最打动你?

文|刘浩

无论是小说、电影还是电视剧,“结尾”都是备受关注的一大看点。

比如,“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反转式结尾的典型,在这类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命运经常陡然逆转,或者剧情突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人感到出乎意料,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

大团圆结尾、开放式结尾在影视作品中也很常见,比如在电影《盗梦空间》中,陀螺作为一个图腾,如果倒下就代表当下是现实,如果永远不倒则代表身处梦境,而在影片的结尾处,陀螺处在倒与不倒之间,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深刻的问号,这个就是开放式结尾的典型。

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电影,结尾都是最有诱惑力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处于人生的“中间”状态,既不能永远在开始的部分,更不可能知晓我们的死亡时间,“结局”在我们的心中总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许猜不中的结局才是最吸引人的,又或许大团圆的Good ending才是每个人的心头所爱,谁又说得准呢?

让我们一起盘点那些经典的结尾类型,看看哪一个最能戳中你的心。

No.1

和谐结尾

这种结尾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传统的。不过这种结局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喜闻乐见的大团圆,另一种是看了想给编剧寄刀片的灾难型bad ending。

大团圆的结尾往往皆大欢喜。比如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修成正果;《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终于结束长达40年的牢狱生活,重获自由。

大部分喜剧电影的结尾都是大团圆,适合阖家团圆时一起观看的贺岁档电影也是这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团圆结局都是再好不过的。

我们总是希望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希望经历重重磨难的侠客最终取得胜利。哪怕有些事情不现实,我们仍然希望至少在另一个世界里美好都可以永恒。

另一方面,余华的《活着》就是以灾难型结尾的代表。到结尾的时候,福贵身边的亲人先后死去。福贵用攒的钱买了一头老得没人要的牛,最后和牛相依为命。

读余华的作品,就好像在一步步走进冰窖,读到结尾,就像完全进入冰窖。但是,并不代表这类作品不经典、不具有艺术价值。许多故事的深刻意味正是在悲伤的结局中才得以最好地展现。

No.2

悖论式结尾

上面讲的和谐结尾方式,无论结尾是大团圆还是灾难,都有很明确的指向性,其前后逻辑是一致的。悖论式结尾则相反。悖论式结尾可能会正话反说,话语背后潜藏着更丰富的,甚至与其相反的内容。

《白夜行》的结尾是桐原亮司自杀,雪穗头也没回地离开。东野圭吾设置的这个结尾引起了很多讨论:按照常理,一个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人自杀了,雪穗就算对对方没有爱,也应该有同情心,或者心有愧疚,但东野圭吾只是简单地写道:“她一次也没回头。”

如此不按常理出牌,让我们对这个结尾产生了诸多猜测。对于最后的这一幕,甚至在《白夜行》的几个剧版、影版的诠释中也各不相同。女主角的台词很少,因此所表现出的神情就是故事结尾最重要的表达,她对他是否有爱呢?她最终会良心发现吗?这都是结尾甩给观众的问题,让人欲罢不能。

再举个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的经典作品《祝福》结尾如何。

按照常理,故事写到祥林嫂去世后,继续渲染一下悲伤的氛围,控诉一下黑暗的社会就可以了。但鲁迅不是这样写的,他在写到祥林嫂去世后笔锋一转,平静地讲述了整个鲁镇在一片祥和而安宁的气氛里迎接新年。

如此大的反差,反而让一切悲伤无处抒发,只剩冷冰冰的祝福,这如何不是一个对时代最大的反讽呢?看到这样的结尾,我们反倒更能理解祥林嫂的悲哀,理解那个时代的悲哀。

No.3

梦境结尾

就当是一场梦,醒来之后还是很感动?

有的电影看到最后,竟然发现一切都是主角的一场梦,这让我们哭笑不得。

梦境结尾的文学作品有很多,比如《挪威的森林》《呼兰河传》《城南旧事》,等等。读者在结尾处回头看去,往往会产生一种“梦里不知身是客”的错觉。

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也是用了这种手法,男主角在梦中经历了一场与现实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大梦一场,醒来才想清楚自己的生命中什么最珍贵。

在悬疑电影《穆赫兰道》中,三分之二的影片是在演绎梦境中的场景,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不管是剧情还是画面的基调,都给人深刻的印象。当梦境结束,梦与现实的反差则更是让人引发了无限的遐想。

至于《盗梦空间》的结尾处是否是梦境呢?这就没有标准的答案了。

No.4

空白结尾

许多作品的结尾仿佛是“空白的”,它有很多可能性,甚至让人有一种“观众可以自己定义结尾”的错觉。

在小说以及影片《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对瑞特的爱,可是瑞特却已离开,这时候郝思嘉脑海里的念头是:我明天会想出办法来重新得到他的。不管怎么说,明天是新的一天。

在故事的最后,我们并没有等到瑞特最后回到了郝思嘉身边,看到两个人过着幸福的生活的结局;也并没有看到瑞特始终没有回去,留郝思嘉一个人苦苦等待。没有结局的结尾象征着一切皆有可能,而面对“一切皆有可能”的明天,始终不放弃希望,正是《乱世佳人》所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想法。

结果怎样,谁知道呢?反正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No.5

无限循环结尾

在故事的末尾,一切又回到了开始,终点更像是新的开始,将一切重新再发生一边,这就是无限循环。

张爱玲的《金锁记》的结尾处,剧情是这样的:七巧躺在烟铺上,一边将镯子一直推到腋下,一边回忆着自己十八九岁做姑娘时的经历,那是她的青春年华,后来嫁给了有痨病的二少爷,她被金钱锁住的一生就开始了。

最后,张爱玲徐徐写道: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她自己的问题的。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也许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结尾的月亮和开始的月亮相呼应,七巧的女儿似乎又会重蹈七巧的覆辙,这哪里是结局,分明是同样的命运的开始。

如果放在恐怖片中,无限循环无疑可以将恐怖效果放大到极致:《恐怖游轮》中女主角费劲千辛万苦从游轮中逃出,回到家里,一连串的事情却又将她引向了那片大海,那艘游轮——这个片子中女主角永远逃不出轮回之苦,无疑最令人细思恐极的事情了。

No.6

启示结尾

在《基督山伯爵》的结尾,唐戴斯复仇成功,他留下了一封信,信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这句话把原本简单的复仇故事升华到了“人类智慧”的高度,也让刚刚看完故事的我们感受到故事以外更高层面的力量。

启示结尾可能没有反转式结尾、大团圆结尾那样让我们大呼“过瘾”,也不像空白式结尾那样含蓄、引人深思,但是却更清晰直观地给出了它的核心观点,让我们产生更深刻的共鸣。

在《至暗时刻》的结尾处,丘吉尔的一段话出现在荧幕上: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最终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这段话让许多人终于在最后一刻泪目,那段刻在人类历史上的记忆,那些拯救过无数人的勇气和希望,带给我们感动。

这就是启示型结尾中的力量。

No.7

缺失结尾

现代主义艺术家经常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就是直接掐掉结尾,或者采用戏谑、抖机灵的方式结束。

在电影《毕业生》的最后一幕,女主角逃婚,和男主角一起坐上了一辆公交车,两个年轻人短暂的兴奋很快消散,在全车人的注视下,他们表情迷茫,仿佛不知道未来的人生将要去往何方。

在演员和观众都一头雾水的时候,电影戛然而止了,仿佛又无尽的空虚感和落空感蔓延在空中,却无法言说。

和空白的结尾很像,缺失的结尾让人感到有趣,也会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想。

以上七种比较常见的结尾,你更中意那种呢?

如果你是一个作家、编剧,你会为你的作品安排出怎样的结局呢?

创意写作老师王小麦正是基于这个角度,在她的新书《从零开始创意写作》中,总结出了以上的七种经典结尾类型。

有人说,作家的天赋是天生的,是教不来的。这句话只对了一半。有太多人的天赋在后天被磨灭;也有太多人经过了合适的训练,构建出了无数的“世界”,成为了著名的作家、编剧和导演。

创作是一个缓慢而优美的过程,除了设置精妙的故事结尾,那些优秀的小说是如何把人物展现得那么栩栩如生,如何把情节设计得如此天衣无缝?

这一切,都是“创意写作”这个学科的功劳。

创作有灵魂的作品,其实也是有章可循,那些让我们沉浸其中的伟大作品,背后都是“创意写作”这门学科的基本功在支撑。

严歌苓的创意写作老师曾对她说:“我不能给你天赋,但是如果你有天赋的话,我至少可以让你在使用天赋时方便得多,容易得多,使你的所有天赋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作为一本优秀的“创意写作入门级百科全书”,《从零开始创意写作》将会把你带到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离梦想更进一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