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保持好奇 越变化越新鲜|凤凰网1/100计划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一大早,房间里便传来练歌声,一阵浑厚,一阵轻盈,一时婉转,一时急促。她径直站立着,身体跟随节奏摇摆,手指在空中挥动伸张,时而眯起双眼,时而循视远方。声音舒展萦绕,隔着一扇门,都能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自下而上,暗潮汹涌。

这是龚琳娜每天的清晨必修课。她穿着一席碧蓝色连衣裙,梳着干净利落的短麻花辫儿,眉目上扬,眼角含笑,自顾自沉浸其中。“在大女人和小女生之间,我更喜欢小女生。不管年龄如何,我们可以一直怀揣少女的情怀和童真。年轻貌美不在于容颜,更在于心态,让自己松弛下来,始终保持小姑娘般的状态,你就会放光。”《乘风》开播前,龚琳娜接受凤凰网1/100计划专访时表示。

几年前,她从北京搬到大理定居,在洱海畔练声、听小鸟鸣叫、和动物互动、教邻居唱歌,与大自然亲密贴合,龚琳娜将自己的人生纯度调至饱和,如同一株盛放的荷花玉兰,蓬勃悠然,自在独特。

龚琳娜参加《乘风2023》

龚琳娜参加《乘风2023》

“音乐是我的信仰”

在《乘风》初舞台上,她将大众印象里的通俗《爱如火》与大雅戏曲相结合,薄衣红衫,戏腔里夹杂着热浪唱跳,以拼贴玩乐的形式,极尽俏皮,无畏雅俗。在龚琳娜身上,柔婉婀娜与慷慨恣意交织地恰到好处,每一次演出都会呈现不一样的惊喜。

5岁与音乐结缘,少年时便出国演出,求学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入职中央民族乐团。追求音乐艺术的路上,龚琳娜也曾历经困惑迷茫,在看清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后,她毅然辞去旁人羡慕的“铁饭碗”,这一“叛逆”决定当时不为父母所理解,觉得多年辛苦付之东流。

妈妈为8岁的龚琳娜拉琴伴奏

妈妈为8岁的龚琳娜拉琴伴奏

“我愿意把自己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主要是想有自由创作的机会,也能够靠艺术作品在竞争压力下生存发展。竞争并不代表妥协,更重要的是创新引领。”离开乐团后,她将自己沉淀下来,远离城市、四处下乡采集民歌、不断精进音乐学习,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龚琳娜遇见了同样对中国音乐颇有兴趣的国外作曲家老锣。

“执意走自己的路”让龚琳娜和母亲之间有了隔阂,直到2004年与老锣结婚后,两人的关系才有所缓和。看到女儿的努力和成长,母亲越发理解她当初追逐音乐梦想的笃定信念,而伴随年龄和阅历增长,龚琳娜也逐渐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今年元宵节,母女俩终于结束了长达23年的“冷战”。

龚琳娜与妈妈合影

龚琳娜与妈妈合影

在龚琳娜看来,她从未后悔过最初的选择。这些年,她走过云贵、陕甘、闽南......扎根于广袤大地,倾听有趣故事,寻找和学习当地特色民歌,同时积极探索古诗词、戏曲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期间与老锣一起探讨创作,在不断采风中,她也触碰和感知到了民乐的强大生命力。

“音乐是我的信仰,它带给我的,绝不只是成为明星,更是真真切切的幸福感。我不会去利用音乐满足自己的欲望,我永远对它怀揣一种敬畏之心。”行至山川,才能听到更多的声音,龚琳娜一直主张艺术创新不能忘却文化根基,对她来说,采风所获得的远不只是创作灵感,更多的是民歌背后的故事与不断滋养着的文化。

寻找《小河淌水》的根

“太阳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

2019年,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作为终极补位歌手,龚琳娜凭借一曲《小河淌水》一举夺得单期第一。这首特色民歌经过丈夫老锣再度编曲,创造性地融入中国鼓和笙等元素,再由龚琳娜通过月光所启发出的独特唱法,从最初的轻声哼唱,到后来的情绪外溢,让人沉浸动容。

此前,龚琳娜自己也从来没尝试过如此高音和音色。“它让我的技巧进步,所以就算有争议也一定不要害怕,要往前走。”谈及演唱的初衷,她声称,“我们要在自己文化根基上创作新作品才会被尊重,而不是模仿流行的表皮。”

龚琳娜采风

龚琳娜采风

于是,在节目过后,龚琳娜奔赴云南,去探寻《小河淌水》的发源地,拜访了年过七旬的弥渡原生态民歌传承人李彩凤。“彝族人住得很高,盘山而走,沿路很陡,到达目的地后,映入眼帘就是一座干干净净的小院。”她回忆着,“我们围坐在火塘边,老人家唱起<放羊调>等多首名歌,双手在两侧舞动,一瞬间眼神清澈明亮,浑身都发着光。我就在想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怎么能活得和十六七岁的少女一样天真。”

李彩凤(左)在家中给龚琳娜唱歌

李彩凤(左)在家中给龚琳娜唱歌

唱歌之余,李彩凤也同龚琳娜分享起往事,山上的生活简单重复,年轻时乡亲们总会相约一起砍柴放牧,一连几天,全靠唱歌解闷逗趣,很多情愫也隐匿其中,随时间流动。

“在李彩凤老人的声音里,我听到了真实和纯粹,有当地人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大自然蓬勃生命力的敬献,所以才会唱出像<小河淌水>这么浪漫的歌。”在最短的时间内,音乐让龚琳娜和李彩凤之间产生了奇妙且持续的共情反应。“人的老去是在外表,但其灵魂和对生活的热爱可以永远年轻。”

前不久,老人去世,龚琳娜委托朋友送去了花篮和礼金,她很庆幸,自己曾拜访过这位淳朴的民间艺术家,也留存下来一些关于声音的独特故事与记忆。同时,她也感到非常遗憾,伴随时光消逝,这批老人们也会相继离去,像《小河淌水》这样有韵味的民歌,恐怕也会鲜有人听到。

龚琳娜采风与村民们一起

龚琳娜采风与村民们一起

“很多传承人没想过教学生,因为他们不知道教学方法和技巧,我可以教他们,让他们成为老师,还能赚些收入,用唱歌来维系生活。”同时,龚琳娜还会将采风所学转授给学校里的音乐教师,让城市长大的学生也能感受到民间音乐的魅力。“如今人们站在了民乐最好的时代跟前,我希望民歌的生命力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她说。

珍惜每一次被“定义”

早在2008年,龚琳娜就发起了音乐教育公益项目——“声音行动”,初衷是“把中国的歌,走到哪儿,就唱到哪儿,就传到哪儿,就学到哪儿。”14年的时间里,她不断挖掘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资源,集纳、内化,再度创新演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唱腔和艺术风格。

逐光于乡野,纵情于自然。2017年,龚琳娜和老锣一家离开北京,定居云南大理。在那里,她捕捉四季变化里所有有趣的声音,并用练声的方式与之建立“对话”。“田园生活能让孩子们自由成长,也能让自己心态更趋于平和,更好地创作。”

龚琳娜与家人一起

龚琳娜与家人一起

不管到哪,她都会乐于教邻居唱歌,北京时如此,在大理亦是,几乎从未间断。甚至还以家庭为单位,专门组建了龚锣邻居合唱团,龚琳娜会带着他们一起演出,从音乐中找到幸福感和成就感。此外,她还利用周末时间到户外做志愿者,推广声乐课程,经常会爬到高山上,绕着盘山路,对着天地“呐喊”,感受风吹云动,流水花香。

龚琳娜与邻居们参加户外活动

龚琳娜与邻居们参加户外活动

对龚琳娜来说,生活诸多晴空,但风雨亦是另一种伴奏。“我也总是对着大风大雨唱歌,他们能让我置身于最真实、纯粹的环境,专注于和内心的自我对话,从而衍生出新的音乐启发。”

正是在大理恬静生活的熏陶下,她与老锣创作出了“二十四节气歌”,结合一年时光里对寒来暑往、自然交替的记录与感受,用不同气节诗词形式将生生不息传唱出来。近几年,每到一个城市,龚琳娜都会跟当地小朋友或童声合唱团合作办一场古诗词专场音乐会,她希望不仅能让观众借此品味四时之景,感悟时光流动,更能让孩子们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连接与传承。

龚琳娜与孩子们演唱会现场

龚琳娜与孩子们演唱会现场

从《忐忑》《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到后来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小河淌水》《凤皇》等,从“神曲教母”到“音乐行者”,再到“中国新艺术音乐创始人”,人们对龚琳娜的印象和评价不断更新,“为什么喜欢‘折腾’?怎么这么野?”也是身边亲朋好友经常会问她的问题。

“在我这儿没有所谓的‘破圈’,也不在乎标签,一开始大家叫我神曲女王,我觉得特好。对我而言,这只是那段时间观众给我的一个定义,但我就是我自己,我喜欢民歌、喜欢诗词、喜欢学习大量新的东西,我就喜欢变化,能输出源源不断的新鲜感。”龚琳娜说,“在不断变化中,大家又会不断给我新的定义,每一次我都非常珍惜,但我也不怕撕破这个定义和标签,越被定义,就越不设边界,因为我就是想学习,只要能不断进步,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如今,把事情叠着做已成为龚琳娜的一种习惯,她很庆幸生活和工作都能与音乐紧密相关。闲暇时不断体验新的尝试,刺绣、跳舞、运动,如同自己喜欢的荷花玉兰一样,尽情盛放,内心丰盈;繁忙时用热爱作武装,让自己松弛下来,孜孜不倦传播传统文化。“唱民歌、了解和传唱自己的文化,让我一直都能充满自信和动力。中国的文化太富有了,我想我一辈子都可以在中国文化的土地上耕耘。”

龚琳娜在大理的惬意生活

龚琳娜在大理的惬意生活

从母女的隔阂与和解,到采风行走与各类女性建立情感连接,再到自我内心的叩问与对话,龚琳娜所处的环境一直在变化,而她也做到了“越变化,越新鲜,越饱满。”正如她在微博中写道,“痛是一道光,乐也是一道光,不设定条条框框,顺着生命之流走,体验一道道光,不熟悉的都是挑战,好不好不是结局,有机会触碰到自己的灵魂,真诚坦然,心神宁静。”

阳光明媚时积蓄力量,阴冷暗黑时释放光芒,翻越时间山谷,龚琳娜正像一只自由歌唱的小鸟,走过混沌平芜,飞往她的山峦。

撰文/朱德瑛 编辑/佘韵卿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为了发现更多身边的“她力量”,展现多样女性之美,凤凰网推出“1/100计划”,面向全网征集女性人物故事,涵盖工商、财经、教育、军事、文化、公益、健康、时尚等众多领域。我们不仅眷注不妥协于世俗枷锁、积极探索未知领域、“乘风破浪”的巾帼女性风采,也关注被定义、被评判、被弱化、被放弃的女性现实困境。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查看专题凤凰网“1/100”计划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