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牺牲后,小脚的母亲夜行五十里只为寻儿遗骨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出国作战。

李征明烈士

一位裹着小脚的母亲深明大义,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把儿子李征明送到了部队服役。1952年李征明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踏着抗美援朝先头部队的足迹奔赴朝鲜战场。

母亲满头黑发变得如白雪一般

1954年1月23日,李征明的家人接到了一封战友的来信,告知李征明同志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消息。由于悲伤过度,几天时间里,李征明母亲满头黑发变得如同白雪一般,看上去十分憔悴。老父亲为此更是夜不能寐、常常独自一人以泪洗面,他写下《夜梦征明归来》表达自己的哀思:

魂飞万里返家乡,梦境相逄岂渺茫。

敬谨言词承色笑,安详举止履中行。

亲昵犹似生前日,欢聚怎疑逝友帮。

回忆幻情成永诀,不由老泪湿襟裳。

李征明烈士生前,在战斗中表现得英勇顽强,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战友。战友在信里描述,连队接到反击敌人的任务时,征明同志高兴的说:“同志们!好机会到了,我们来个杀敌比赛,看谁打的猛,杀的鬼子多,争取在这次战斗中立功当英雄!”

李征明(二排中)和战友合影

他的话鼓舞了同志们的士气,人人意气奋发、斗志昂扬,坚定了必胜的信念。上级看他决心大,斗志强,就交给他抢救的任务......我们向光荣牺牲的征明同志宣誓:“坚决为他报仇!将侵略者消灭干净!”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为了寻找李征明的尸骨所在,裹着小脚的母亲夜行五十多里路,为的是能赶上开往南京的班车。她找到省有关部门申请前去朝鲜探寻儿子遗骨,却因多方原因最终未能如愿。直到二十年前,家人在凤凰岭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发现了李征明的名字,从此以后,这块烈士纪念碑就成了家人每年祭拜的地方。

烈士的精神一定会感动更多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百余万官兵保家卫国、直面生死,最大的温馨就是能接到家人的书信,家书的重量何止万金,它是连接官兵与家乡和亲人的纽带,给予他们无穷的精神力量。家人又何尝不是望眼欲穿,盼着孩子早日凯旋的消息。

李征明写给父母的信

李征明生前写给父母和兄弟姊妹的6封家书有幸保存至今,字里行间体现了他对新中国的热爱,对家人的眷念,家国情怀扑面而来。在写给父母的信中,他希望姐姐和弟弟们追求进步,追上时代,早日加入党团组织:“青年人要找到光明前途,惟一参加革命工作和各种建设上去,和参加组织更是重要的政治生命。”

李征明是一个心细的人,他在给妹妹的信中,则告诫她们努力学习知识,并用自己的津贴结余为妹妹购买学习用品。考虑到妹妹年幼识字不多,他的家书中不仅有文字,还配有许多图画,显示出他的才华和意趣。

李征明写给李晖的信

1953年3月25日,他写给小妹李晖:“你要与姐姐团结好,不要闹意见,还要帮助其他同志学习并要帮助妈妈做活,不要磨人,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我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坚决杀美国鬼子,争取戴上大红花,使得全家光荣。”

李征明写给李晏、李蔓的信

1953年4月3日,他写给二妹李晏:“上次来信听说你也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了,今天已是一个光荣的青年团员了,更应当发挥青年的先进性与积极性来响应党的号召,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学习团的文件,并要把党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头,而且时刻要与不良倾向作斗争。”

翻开李征明生前的家书,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对亲人的牵挂。抗美援朝70周年之际,李征明的家人把这些满怀烈士忠诚的家书捐献给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在这里,烈士的精神一定会感动更多人。

撰文:王向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