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IAS新闻
1937年的一天,美国摄影记者雷•斯科特(Rey Scott)在夏威夷约到了一场人物专访。夜幕降临之时,他的采访对象终于现身了。这个衣着奇特、风韵十足的华裔女性名叫李灵爱,她正在学开飞机,准备日后当志愿者为中国运送救济物资。
正当两人交谈之时,无线电广播里传来了上海遭到日军轰炸的消息:“上海变成了人间地狱,死伤人员遍布街头巷尾……”
李灵爱当即鼓动斯科特前往中国,“别在这儿浪费时间了,你应该去做真正的新闻!”斯科特并没有马上答应,但最终还是被李灵爱说服了。就这样,一个从来没有扛过摄像机的美国人踏上了前往战时中国的征途。
1937-1940年,斯科特先后四次来华,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用镜头记录了日本侵华罪行以及中国人民艰苦抵抗的真实情况。他和李灵爱把这些影像资料制作成了一部纪录片,取名为《苦干》,寓意中国人在面临艰难困苦时坚持不懈、奋斗不止的精神。
李灵爱和雷•斯科特
《苦干》被认为是“由西方人拍摄的最为完整系统揭露日军轰炸重庆的珍贵电影档案”。该片在美国上映后获得了很大关注,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纪录长片,直接促进了美国对中国抗战的了解和援助,据说罗斯福总统完整观看了全片,并亲笔题写卷轴赠予重庆。
然而二战后,该片却突然“销声匿迹”,几乎没有人知道李灵爱是谁,她在《苦干》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直到美籍华裔电影人罗宾龙(Robin Lung)历时近八年找回了《苦干》原片,李灵爱的故事才慢慢浮出水面。罗宾龙做了大量相关调查研究,并把这个过程拍成了纪录片《寻找苦干》。
2019年5月6日,罗宾龙出席了由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和美国驻沪总领馆新闻文化处合作举办的《寻找苦干》(FindingKUKAN)纪录片放映及座谈会,分享了许多幕后故事和拍摄此片的心路历程。来自上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代表围绕该片涉及的美国华裔史、中美在二战期间的合作、中美民间交往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罗宾龙(左二)在会上发言。
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传奇
罗宾龙长期关注女性和少数族裔故事。当她无意间发现《苦干》和李灵爱的存在后,就被深深吸引了。随着她抽丝剥茧,一步步揭开围绕着这个被遗忘的华裔女性前辈的谜团,她发现李灵爱之于《苦干》,远非影片最后的演职人员名单里显示的“技术顾问”(Technical Advisor)这么简单。
事实上,李灵爱不仅创意策划了整个拍摄方案,还提供了项目资金,钦定了拍摄导演,甚至主导了后期宣传推广,可以说,她承担了传统意义上“制片人”的所有工作。那为什么李灵爱的名字几乎被抹去了呢?
原来,《苦干》拍摄和上映的时候,美国的《排华法案》尚未废除,对华裔的歧视可以说是“受法律保护”的。影史专家表示,如果《苦干》的主创变成了一个华人,那么其受认可度、影响力都将大打折扣。为了让美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改变对中国的态度,李灵爱妥协了,她选择站到了幕后。
即使是在《排华法案》废除几十年后的当今社会,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认可度仍然可谓参差不齐。罗宾龙透露,她在筹集《寻找苦干》经费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影片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李灵爱这样一个华裔女人身上,而应放在失而复得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上,或者应该放在斯科特身上。
罗宾龙是出生在夏威夷的第四代美籍华裔,她坦言原先并不重视传承中国文化,对中美关系历史也知之甚少,但拍摄《寻找苦干》的过程改变了她。寻找李灵爱故事线索的过程,也成了她探寻身份认同、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对我来说,这是一段对我个人影响非常大的经历,”罗宾龙说:“我对李灵爱的经历非常感同身受。她给了我很多力量,让我坚持下去。她没有孩子,我感觉我就像她的孩子一样。”
除了她的华裔身份外,李灵爱的“沉寂”或许和她特立独行的个性也不无关系。她是那个年代名副其实的“名媛”,她的朋友们认为她是个喜欢小题大做的人(drama queen),她行事高调,举止乖张,绯闻不断,好多亲友甚至和她切断了来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成功地在中美之间搭建起了友谊之桥,她甚至受邀到白宫与罗斯福总统夫妇见面,这对美国政府改变对华态度、增强对华援助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亨利教授(中)在会上发言。
“李灵爱的身上兼具多重文化的多元特点,”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大卫•亨利(David Henry)这样分析道。在他看来,华裔传统上都比较低调,但是李灵爱能够超越世俗压力,意志坚定地挑战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固有偏见;与此同时,她又非常珍视自己身上的中国文化传统,她总是穿着中国传统服饰,展现华裔女性风采,“这证明了,拥抱多重文化、具备多元文化涵养,对跨文化沟通交流是多么重要”。
艺术家菲利普•贾瑞尔在会上发言。
艺术家菲利普•贾瑞尔(Phillip Jarrell)在观看《寻找苦干》后,表示李灵爱的故事让他非常感动。“她能够做到忠于真我,勇敢探索,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完全不是为了钱或任何经济回报,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
讲好“中国故事”,民间力量不可小觑
《苦干》的核心团队只有两个人,李灵爱和斯科特并没有获得政府资助,也从来没有获得大笔赞助资金,但是他们的影片在美国引起了轰动,让美国百姓了解了受战争蹂躏的中国人民在奋起抗争的真相。片中反映的日军对重庆无差别轰炸、疲劳轰炸的画面,更是为日本侵华罪行提供了铁的证据。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王成至博士充分肯定了这批档案的史料价值,对李灵爱的事迹和罗宾龙的努力也表达了一个历史学者的真诚敬意。据他介绍,中美两国在抗战时期在人道主义救援等领域其实有着许多合作,这样的历史不应被遗忘,这样的案例不仅具有巨大的研究意义,还需要学界进一步深入挖掘。
王成至博士在会上发言
王成至说:“曾经有很多美国记者、传教士和各类人士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但是李灵爱的贡献是非常独特的。”在他看来,李灵爱几乎凭着一己之力,重塑了美国公众的对华认知,助推了美国对中国战事的干预,这正是民间力量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鲜活例证。
八十多年前,李灵爱毅然决然地要让美国民众看到真实的中国;如今,罗宾龙似乎从她手中接过了接力棒,在还原尘封已久的历史的同时,再次激发了人们对许多历史、社会问题的思考。两代华裔女性,通过电影的媒介,发出了她们心中的良好呼声。
当被问及从历史中汲取的最大教训时,罗宾龙说:“在拍摄《寻找苦干》的过程中,我曾经和一些当年经历过重庆轰炸的幸存者进行过交谈,我问他们最希望子孙后代记住的是什么,他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珍惜和平。”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首注明:本文首发于上海美国研究(ID:SIAS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