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所述,虽然纳粹德国的Ju-283轰炸机以失败告终,但是拥有雄厚基础基础的德国航空界,在战后对于前掠翼飞机也进行了尝试,不过其最初设计目的倒不是为了军用。
Learjet 23开启了现代喷气式公务机先河
上世纪60年代,李尔喷气式公务机Learjet 23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该机的设计师来自瑞士、德国和英国工程师之手,因此对于西德航空界来说不啻为巨大刺激。为了证明西德本土航空工业能力,汉堡飞机制造公司设计师决定在同样使用通用电气 CJ610发动机的情况下研制一种性能更为出色的公务机。
西德航空界决定赶超美国人
性能更出色要在哪里体现呢?其实作为传统布局的飞机来说,Learjet 23在当时堪称完美,因此汉堡设计师们决心在同样动力情况下做到飞机更宽敞,速度更快。这其实是非常矛盾的要求,更宽敞意味着机体体积增加,而这会增加飞行阻力,同时还要增加飞行速度,那就要采用一些特别的设计。最终他们决定使用前掠翼。1964年4月,新型的汉莎公务机原型机首飞成功,型号定为HFB 320,最初的飞行测试非常成功,不过1965年5月,原型机在某一次飞行测试中陷入严重尾旋最终坠毁。
汉莎HFB 320,采用T型尾翼,前掠翼
实际上前掠翼飞机进入尾旋比后掠翼飞机条件要苛刻,后来经过技术分析认为是飞机的T型垂尾问题,大部分T型尾翼的飞行器在进入高的攻角(AOA)状态后,通过升降舵上的气流很大可能会受到来自于机翼的阻挡以及机翼表面乱流的影响,导致气流性降低,升降舵失去作用,改出失速或完全失速状态将会十分困难;解决方案并不是修改气动外形,而是增加乐自动推杆器,自动将飞行器操控杆向前推来减低飞行器的攻角(AOA)使之回到正常范围避免进一步失速。
在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后,该机于1968年定型并开始量产,至1973年停产前,共制造45-47架(资料来源不同)。不过由于该机研制得到了西德政府支持,因此整机建造并不是由汉堡飞机制造公司自己完成的,而是多个企业合作,汉堡飞机制造公司生产机身,西德SIAT生产机翼与油箱,西班牙CASA生产尾翼,发动机则从通用公司进口,起落架是洛克希德的。
该机内有一个宽敞舱段
HFB 320公务机全长16.64米,翼展14.51米,机高4.94米。为了提升速度,采用了中单翼设计,并且采用前掠翼,采用前掠翼的目的倒不是为了增加机动性,而是采用这种结构,那么机翼翼梁可以尽可能向后布置,前部可以形成一个长4.6米、高1.75米的规整机舱舱段,该舱段宽敞且舒适,可布置7-12个座位。发动机在尾部,同时由于前掠翼飞机的气动特性,飞行速度也得以提升。该机配备了三重冗余系统,且有一个全自动燃油系统,载油量4000余升,分布在尖端、机翼和机身油箱中。该机最大巡航速度可达485公里/小时,最大航程2200公里。
该机起降距离过大,噪音过大其实并不符合公务机条件
西德空军成为该机最主要客户,算是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Ju-283的遗憾
不过该机在飞行中体现出来的问题远比前掠翼带来的好处大。最大问题在于,该机起降距离长达1800米,小型机场难以满足要求,作为公务机,这是一大硬伤;另外就是该机燃料消耗机高,噪声也很大。另外该机操作和普通飞机也略有不同,导致事故频发,该机自服役到退役坠毁了8架,主要是该机并不需要做多么复杂的机动动作。该机最大的客户是西德空军,将其当作侦察机使用。该机到2006年在各家航空公司退役,最后退役的为一家土耳其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