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东莞规划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相关部署,统筹资源,凝聚力量,扎实开展“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在市“百千万·规划莞”设计大赛中,我院共有24个项目获奖,包括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及三等奖8项。下来将持续把我院参与“百千万工程”中的一些优秀获奖项目进行“巡礼”,是对我院全方位技术服务能力的展现,同时希望通过公众号的窗口了解我市“百千万工程”有关规划谋划,也期望与同行共勉,共同提高项目成果质量。
城乡融合综合片区是东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市级统筹发力点,作为我市百千万工程“1279”示范引领工作体系中的“1”,也是东莞“一主两副”格局中的重要功能板块。
为科学指导城乡融合综合片区规划建设,受市有关部门委托,东规院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展《东莞市城乡融合综合片区空间规划纲要及概念性城市设计项目》,旨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肩负着落实中央精神和省级部署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承载着提升未来城市能级和竞争力的希望。本项目荣获2024年东莞市“百千万·规划莞”设计大赛职业组一等奖。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获奖项目巡礼】系列第一篇:《东莞市城乡融合综合片区空间规划纲要及概念性城市设计项目》。
片区定位
——东莞城乡融合的“关键棋局”
作为东莞强心战略的重要一环,实现全市“百千万工程”中规模最大的片区——城乡融合综合片区的高质量发展,既是东莞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工程,也是东莞城市战略的重要部署。项目将助力打造一张代表东莞高质量发展的靓丽新名片,进一步提升东莞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
片区区位图
该片区位于东莞市“一主两副”城市空间结构的几何中心,涵盖四个镇街辖区,总面积约153平方公里。凭借良好的生态本底、城乡交融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要素资源与场景,片区成为探索东莞新城乡文明理想范式、践行城乡新治理方式的重要空间载体。
目标愿景图
规划思路
——多维融合的“创新路径”
本次规划在充分识别综合片区的优势条件、价值特征和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机制,立足东莞城乡发展的现状症结,明确片区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愿景。
规划提出四大发展策略、六大行动计划,并强化项目实施落地的机制和分工组织,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要途径,致力于将综合片区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样板区。
●建设双城联动发展走廊:强化主城区与松山湖科学城的资源互补与联动
通过优化交通网络,构建高效的快速通道,促进人员、物资和信息的快速流通,实现两大核心区域的协同发展。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还能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东莞从“世界工厂”向具有创新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化城市转变。
双城联动发展走廊
规划希望通过构建新十字干线走廊,增加横向通道,接顺莞长路、厚大路等纵向通道,强化三心联系;构建“八纵五横”的路网骨架,强化中心城区及厚街的联系。
总体结构图
实现双城联动后,东莞将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谋划新质生产力布局:构建以科技智造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规划聚焦于谋划新质生产力布局,致力于构建以科技智造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通过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绿色经济等。
效果图
这一策略旨在提升东莞的产业竞争力,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打造供应链管理中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东莞将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集聚,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塑造水文旅休闲带:激发农文旅融合的乡村经济新活力,探索新型集体经济模式
规划提出以具有本地生态文化特色的空间,承载新的旅游消费和新业态,塑造水文旅休闲带,打造城乡融合大文旅板块,激发农文旅融合的乡村经济新活力,探索新型集体经济模式。
通过整合片区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文旅项目,如水上运动公园、矿坑极限运动基地、生态公园等,提升乡村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能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选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新业态,东莞将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效果图
●实现生态区减量发展: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规划强调实现生态区减量发展,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优化开发边界,清退低效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这一策略旨在提升东莞的生态品质,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打造自然博物公园带、半山主题公园带等生态项目,东莞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03
特色亮点
——城乡融合的“东莞模式”
本次规划让我们得以一窥城乡融合“东莞模式”的独特魅力。这种模式不仅为大湾区的城乡关系提供了宝贵示范,更为东莞的城市战略注入了强劲新动力。
●高质量示范与城市战略双价值谋划
综合片区不仅是探索湾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空间载体,还具有优化市域空间格局、促进城市产业转型的战略价值。规划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谋划片区发展,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既提升“城”的能力,又促进“乡”的发展。
功能板块图
●东莞特色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立足东莞城乡现实问题与地域特征,通过城乡一体发展,在生态资源优越的乡村地区,结合旗舰文旅项目导入,盘活村庄闲置资源,植入新经济、新人群、新业态,推动城市和乡村经济形成有效循环,改变东莞传统的乡村地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东莞版本的城乡联动共富。
效果图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
顺应东莞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变和时代绿色文化消费的崛起,通过新消费驱动提升城市魅力和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培育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质生产力;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打造供应链管理中心,瞄准未来人工智能领域,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东莞协同联动的新质生产力布局。
实施推进
——多措并举的“落地保障”
在实施方面,规划提出了多措并举的“落地保障”机制,确保了规划从蓝图走向现实。这种机制不仅体现了科学的决策流程,也展现了对公众利益的高度重视。
●强化“分工明确、压茬推进”,做好整体统筹,压实部门与属地镇街责任
本次规划与镇街、各主管部门进行了多次工作对接与协调,明确市“百千万”指挥部、相关责任部门及属地责任镇街的职责分工,强化统筹协调与项目推进。同时深入乡村社区,开展实地调研与访谈,充分平衡多方、多样化的需求和公众利益保障,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梳理关键领域工作,建立项目库系统
规划制定了市级重点领域项目库,包括交通畅联、绿美生态、产业升级、消费再造+乡村治理、土地综合整治、邻避设施规避等六大行动计划。
近期,项目将重点推动“四园一馆两村五美六道”首开系列工程建设,迅速形成一批见效快、可推广、可总结的示范工程,为片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效果图
项目组成员:朱荣远、周俊、莫碧文、谭名成、劳炳丽、杜宁、潘卓鸿、杨灿林、粱倬宽、王帅
照片来源:《东莞市城乡融合综合片区空间规划纲要及概念性城市设计项目》技术团队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
来源:东莞规划院
编辑:袁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