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独孤岛主
最近《大秦赋》的播出,放到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也会是一件大事。
这不仅是因为,它为跨越十五年的「大秦系列」四部曲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此篇幅浩大的历史正剧创作,在国剧历史上应该是前无古人的;更因为,该剧展示了秦统一天下的这一过程,是对中华文明源流的一次重新梳理,其对后世将产生的文化影响怎样高估都不过分。
《大秦赋》注目于秦昭襄王以降,秦国历代君主一扫六合、统一天下的完整过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从崛起到巅峰写下结局。
历史剧不容易写,不容易拍,尤其在如今借历史的皮,行言情与颜值消费之实的古装偶像剧泛滥的大环境下,《大秦赋》延续了前三部《大秦》系列作品的严正历史剧基调,一扫当下浮华轻薄之风。
该剧从第一个镜头起,用一个不露面的嬴政,就把无数同样讲皇帝的宫廷剧甩到天边。镜头始于始皇帝的脚下,已完成统一大业的千古一帝嬴政,手握剑柄,独自向无边无尽的台阶之上迈去。镜头之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别的人,甚至看不见嬴政的脸,我们只听到他骄傲但却充满孤独的内心独白——「我是你们的王!」
这是电视剧的开始,也是历史的一个结局,但是,历史的发展却不像始皇帝以为的那样终结于此。他迈向台阶的每一步,都仍在千年之后激起回音。
我会用「气象雄浑」来定义这部剧的风格。首先,秦赵百年战争、各国合纵连横,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一波接一波的激烈矛盾与斗争在本剧中从容展开,颇有昔年读《史记》时胸怀激荡的感觉。
不过,我认为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该剧并未落入情节剧的窠臼,被历史事件的推进牵着鼻子走,而是回到参与历史的人物本身,通过对一个个具体的「人」——不管他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的生存境遇的关注,揭开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这,就是该剧最大的优点,他围绕嬴政(张鲁一 饰)、吕不韦(段奕宏 饰)、华阳夫人(邬君梅 饰)的核心,再辅以平原君(刘乃艺 饰)、阳泉君(朱辉 饰)、荀子(许还山 饰)等重要配角人物,塑造出了一组罕见精彩的人物群像。
几个主角自不必提,多个配角均性格俱现,全面丰满,在有限的戏份中展现出完整的人格。可以说,正是这种「事无巨细」,构成了《大秦赋》的宏阔视野与史诗格局。
以李斯为例,他在荀子讲道会上初次登场,后入秦廷与吕不韦展开一次次精彩的对手戏,表现出了相当高瞻远瞩的政治视野与为人处世情状,李乃文的表演中凝聚一种高度专注和滴水不漏的神态情势,因此只需三言两语,就让这位贯穿整个嬴政时代的法家政客的形貌活了起来。
在嬴政大位已定后,李斯的戏份逐集增多。与前面十几集的一派严肃不同,李斯刚入秦国时,他的戏多以轻松活泼为主。一袭白衣的李斯带着一股学成以报天下的书生之气,在秦这个「教条」国家里,以一个规则反叛者的形象出现。李乃文先是在人物动作上,为李斯注入一股幽默诙谐的感觉,让这个角色的松弛,与其它所有人的紧绷产生反差。
由白到黑,李斯前后变化
这时,他是整个秦国的局外人。观众会跟随李斯的视角,来反省剧集塑造出的秦国。当他一步步接近权力中心后,李斯又看到了在战乱中实现壮志之难 ,这时他除了之前的满腔抱负,又多了一重阅世后的无奈。李乃文在李斯自信、恳切的神情上多加的一分凝重,让这个热血之人披上了一层薄薄的冰霜以作外壳,在这时,李斯才正式成为一个「秦国人」。
当然,最最精彩的就是被无数网友点评过的,在剧作开头部分出尽风头的「复国者联盟」——嬴异人(辛柏青 饰)与吕不韦这对组合。
吕不韦与嬴异人
段奕宏饰演的吕不韦堪称近年来国产历史剧中最富神采与人物深度的角色之一,他初登场时的静照式坐姿,举手投足,像极了深谙凝滞表演之道的陈宝国,完整地令观众体会到一个满腹野心又竭尽全力掩藏之的一代奸雄情态。
与开场戏相对的另一场极为精彩的「独角戏」式表演是在秦孝文王去世消息传到他耳中的时刻。吕不韦先是在脸上挤出悲伤神色,但因为掩藏不住内心的狂喜,他想笑,强自忍住,已经难以控制面部表情的他只得用手掩住面孔。再露脸时,他已恢复平静。需要把这段戏和前七集的吕不韦对比,之前的他几乎是全程不动声色,不让人看出他的内心世界,直到这里,吕不韦终于「破功」了,短暂暴露出他的真实性格。
这种戏中演戏的双重假定,确立了段奕宏在此剧中「演技担当」的地位,我敢断言,将来肯定会被视为他表演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
作为剧中绝对唯一的男主角,张鲁一饰演的嬴政,其实更吃表演功底,不仅要表现出这位千古一帝在生命的各个不同阶段的各异情态,更需将具体的雄才伟略搅拌进人物成长史中。
初长成的嬴政表现出的青春与谨慎、面对谣言彷徨无计的嬴政身上一触即发的敏感神经、接替王位后逐步迈向一代雄主的稳重果敢,在张鲁一演来,彷如由一张白纸,逐渐规划成山水磅礴的水墨丹青,表层展示出是处变不惊的表演姿态,内里确实有层次,有温度的人物进阶逻辑。
某种程度上张鲁一的演出要比段奕宏更吃技巧,因为他初登场的样貌已经比历史记载的要大,唯有在情状上不断敛拙,方能够令观众感到可信。
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层次中,张鲁一都始终将表演强度压抑在一个平稳的准线,一方面因应角色初登场受制于人的境遇,另一方面,正是通过与各类困境不断缠斗并获得胜利,才造就了他一生的传奇,在这个过程中,从懵懂到觉醒,到充满挣扎地进入到非常具体的治国强国与列国纷争的场域,角色的轻与重,润物无声地在表演中延递。
在嬴异人与嬴政父子阅兵的场景中,即将接替病重的父亲掌握秦国的嬴政有一番对军队的演说,这场戏中嬴政锋芒毕露,呈示出一统天下的必胜之志,这是剧集前半段张鲁一最外露的一次演出,某种程度上直接为剧集后大半部分的披荆斩棘埋下伏笔。
再说下「配角」。电视剧有配角,但历史其实没有配角。尤其是在战国史,有太多的人物在自己的巅峰时段各领风骚,主宰或影响了一整段历史时期的走向,他们是历史不折不扣的主角。
比如在嬴政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的「大主角」秦昭王嬴稷,由王庆祥为这个角色赋予了一种无法形容的威严,观众通过他,能直观感受到战国最强大霸主的威严。
他并未借用很多古装戏的套路表演法,以古人的坐姿、行止等模式化的外在动作来演绎角色,而是用眼神和身体力道发出的压迫力,来诠释嬴稷的冷酷与坚决,为嬴稷塑造出一种无人可以撼动的偏执感。
王庆祥把这种偏执感,合理地转化为秦国一代代君王继承下去的统一天下的雄心,他用这个人物具象了主角嬴政需要去继承的先王遗志。在嬴稷老迈将逝之时,王庆祥再给这一代枭雄身上多附加了一层每个老人身上都会有的慈善,让观众了解这个帝王人物的「非凡」背后平凡的一面。
历史剧,不等于历史。不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并非一个连绵完整的「剧本」。如何在历史史实的缝隙填补细节,这是极具专业难度的工作。该剧使用了相当高超的编剧技巧,令这部线索千头万绪的剧集得以有效统合人物关系与动作走向,在超长篇幅中做到了草蛇灰线,步步惊奇。
贯穿头两集的嬴异人归国戏码,已经充满跌宕起伏,逃亡之前、进行中与完成后,分别勾连秦赵关系、嬴异人妻儿命运引发的家国抉择、秦国内部争夺嫡子之位的复杂情势、身为商人的吕不韦对自身政治前途的押宝等不同层面的环生险象。
从历史书上提前了解过「剧透」的观众,一定知道嬴政正式继位后,秦国遇到的第一个重大波折,是嫪毐和帝太后赵姬向嬴政发动的内部政变,说这是嬴政一生中面临的最大凶险也不为过。因此到了该剧中段,它一定会成为全剧最激烈的故事矛盾,赵姬这个人物也会是剧情进行到那时的反派核心。
可是在最开头,该剧有意淡化赵姬的前期亮相和这个人物将要发挥的历史作用。她和儿子嬴政,似乎只是前几集核心人物嬴异人远在赵国的「人质家人」,作为主角一个虚写的情感动力而存在,人物地位极度弱势。
赵姬的前后变化
在第三集嬴异人代表秦国与西周君、平原君等人谈判的那场戏里,这对人质母子被他放弃,是用来凸显嬴异人的人物精神,是完全功能化的。或者说,他们母子二人具体是谁并不重要,仅提供一个「可怜母子」的符号化作用。
就一直欲扬先抑着,直到剧情以意想不到的速度突然推进到一个全新阶段,上述两人突然成为秦国最重要的人物。在剧集营造的这个残酷环境里须臾之间就会丧命的极小角色,随后会扛起整部剧最大的矛盾冲突,《大秦赋》叙事上的纵横捭阖就在于此,它调动「最小」和「最大」让它们发生碰撞。
你争我夺,此消彼长,多人物线索参差并进,该弱就弱,该强就强,该剧非常公平地处理了嬴异人、吕不韦、赵姬、李斯等人在不同历史时刻应当起到的作用,所以《大秦赋》并不只是一部「秦王嬴政崛起史」,历史不存在大男主戏!
历史剧,有一个环节从来不会成为讨论重点,但是如果做不到位,任你故事、人物多么精彩的剧,都会崩盘——那就是对真实历史感的还原。
据说《大秦赋》花了八年时间考据先秦历史与礼仪部分,在具体的视觉呈现层面,我没有资格从特别专业的角度去发言,但我就是能感受到全剧洋溢的「古意」。古意不是说衣食住行全都彻底复古,人物都讲上古语法,这不可能做到,也并无意义。但好的历史剧,必须要能让观众沉浸到另一个时空中,如果做不到,就是营造「古意」失败。
对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不是建筑器物,而是人物的台词,和说台词的方式。剧中每组人物的对话,都做到了在具体情境下既服从具体的语境需要,又带有明确的适应其时人伦常理的意味。所以我哪怕从未见过古人,但我会觉得,古人应该像他们那样。
《大秦赋》尚在播出中,看到现在,我觉得可以初步下个结论了:它肯定是完全不同于所有那些借尸还魂的「历史言情剧」,它着力建立气象开阔高致的新派史诗正剧,无论是写史还是写人,都达到了国产剧最高的水平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