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只是武汉,那是中国的腰板

中国制造业正上演绝地反弹的精彩戏码。

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制造业PMI连续10个月处于临界点以上。满负荷运转的工厂将产品装满了集装箱,向全世界输送着人们亟需的口罩、手机、平板、空调、自行车、跑步机……

在浩浩荡荡的中国制造业洪流中,武汉是一朵奇葩:按照制造业增加值,在由沿海城市“屠榜”的全国十强中,武汉是唯一的中部城市,是中国坚实的制造业腰板。

如今,汽车、芯片、面板、乃至火箭皆有“武汉造”,而百年来武汉就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版图上的重镇。它既是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三线军工时期的功臣,更是当代制造业的高地,始终代表着同时代最前沿的制造业水平。

历经百年发展,不断汰旧换新、腾笼换鸟,今天的武汉是中国工业旧址数量最多、层次最丰富、价值最高的城市之一。保护和唤醒这些旧址,其意义不止于传承武汉精神、擦亮“武汉造”招牌,更是记录中国制造业由弱而强、由跟随到领先的时代脉动。

汉阳铁厂老照片

然而,保护是原封不动任其倾倒剥落?还是建成博物馆束之高阁?深谙“最佳的保护是利用”之理,武汉正在输出工业遗存保护的武汉式解决方案。

光荣与梦想,“武汉造”的铁血往事

在互联网等新经济汹涌向前的大潮前,武汉作为中国大陆腹地上的工业重镇,一度咽下了“中部塌陷”的憋屈和无奈。

但如今,曾遭到贬损和轻视的制造业正回归应有的价值坐标,也让我们重新看见武汉雄厚的制造业底色——它其实一直闪亮、从未褪色。

2019年12月3日,五星红旗首次在月面成功展开,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出自武汉纺织大学;而嫦娥5号成功钻取月壤,则离不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的工作,该所团队承担了模拟月壤和采样点地质地貌地图绘制的攻关。令人瞩目的是,武汉还拥有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是商业航天的一极。

不只是星辰大海,武汉在民用工业中更有华丽的存在感。数据显示,2019年湖北生产了224万辆汽车,是全国汽车产量的8.8%位属第四,武汉则被称为“车都”;武汉长江存储是中国唯一一座3D NAND Flash芯片工厂,“芯屏端网”产业链正成为武汉经济的新发动机;而小米等年轻势力则为武汉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

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九省通衢,占据独特的地理位置,“敢为天下先”一直是武汉的精神。从内陆开埠、武昌起义、北伐战争、国共合作到抗日救国、解放中原,武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关键时刻都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在制造领域,“驾呼津门,直逼沪上”,武汉更曾铸就铁血华章,是我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

把时针拨到130多年前的武汉。

1890年,晚清名臣张之洞主持,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亚洲第一座近代化大铁厂“汉阳铁厂”动工兴建,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工业文明觉醒的标志。

汉阳铁厂老照片

1894年,汉阳兵工厂建成,这是中国第一家规模最大的近代专业兵工厂,其生产的“汉阳造”从辛亥革命到抗美援朝一直在战场上发挥作用,是中国战争史的传奇神话。

其后,众多“第一”、“最早”在武汉诞生。“现在汉阳已有中国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孙中山其撰著的《建国方略》中论述了武汉的工业成就。

半个世纪后,新中国在武汉兴建了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等一批“武字头”大型国有企业更是擦亮了这座城市重工业的底色,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立下汗马功劳。

而到2019年,武汉工业早已与高科技紧密集合,以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产业为例,其规模超过4400亿元,光纤光缆生产国内市场占有率66%,规模全球第一;“芯屏端网”产业链规模和影响力位列全国头部。

从钢铁到汽车,从汽车到光纤,从光纤到芯片,武汉制造业历经坎坷和辉煌,一座座工厂不仅是武汉的荣耀,更见证了整个国家工业化的起步和腾飞、转型和升级。

再为人先,武汉唤醒工业旧址

如今,武汉力压长沙,继续领跑中部崛起。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重要科教城、GDP万亿俱乐部成员,武汉的消费能力、企业落地都在毫无悬念的恢复元气。

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下,在加速迭代的工业浪潮里,那些曾做出巨大贡献、承载几代人青春的老厂,却也日渐成为锈迹斑斑的工业旧址,逐渐失去其光彩和价值。

对武汉来说,如何对待工业遗存,是一件尤其棘手的事情。

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看,武汉工业旧址存量大、年代久、种类多、价值高;一方面,武汉城市更新飞速进行,工业旧址极易遭到粗暴变卖一拆了之,丧失其宝贵价值。把老工厂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还是在保护和利用中寻求平衡?

摸家底、出政策、做案例,武汉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业旧址解决方案。

2011年,武汉首次对全市工业遗存展开了系统清查。这次摸底发现,从1890年到1990年,活跃在武汉的工业企业有371家。其中,大部分解放前的工业遗存拆毁严重,132家仅存27处;解放后的239家企业也仅存67处,72%已经灭失;武汉仅余95处工业遗存有实物可寻。面对工业遗存的消亡,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唐良智连叹可惜,明确“武汉工业遗产家底虽丰,但保护形势严峻,亟待抢救”。

2012年,武汉在95处工业遗产中遴选出29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分三级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工业遗产共15处,全部是国家、省、市三级文保单位;其余工业遗存项目则被列为二、三级工业遗产。

与此同时,在国内外,近10年间工业旧址的改造再利用也广受关注、持续迭代。在国际上,意大利都灵、德国鲁尔区、英国铁桥峡谷留下了工业旧址重生的经典案例;在中国,北京的798、上海的八号桥、广州的红专厂则珠玉在前。

在实践层面,敢于尝试的武汉也逐渐涌现出一批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改造案例,例如“汉阳造兵工厂”被改造为824艺术园、武汉琴台电器厂变身为“台北院子”、武锅403车间厂房转型为“国际艺术中心”、硚口工业遗产则焕新为 “江城壹号”等等。

时间到了2018年,首批国家级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公布,作为“华夏钢源”、“亚洲雄厂”的汉阳铁厂成功上榜。

如果说,前述改建的武汉旧厂属“驱逐舰”,那么作为近代工业发祥的汉阳铁厂,无论是历史价值、厂区规模、还是工业地位,都称得上“航母级”。

武汉又将如何挖掘其过去,赋能其未来?

凤凰涅槃,从汉阳铁厂到“融创武汉1890”

2019年4月,融创斥资拿下汉阳铁厂地块,接下让汉阳铁厂重现华彩的重任。

融创武汉1890售楼处实景图

即使站在破败的建筑遗迹面前,也不难想象汉阳铁厂当年的恢弘。

这座有130历史的工厂占地面积达550亩,包括34处工业工业遗址,含1处一级工业遗址(项目红线外)、17个二级遗址和16个三级遗址;其中的一座棒材厂,长宽高分别达到550米、55米和23米,不仅是亚洲最长的单体厂房,还是全球体积最大的工业遗址建筑。就是在这里,曾经烧出中国第一炉铁水,一度供给了中国99%的钢铁产能。

“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融创中国华中区域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罗黎勇表示。显然,融创将延续这种抱负,“融创武汉1890”建筑规模达到130万平方米,剑指国家工业文化保护样板区、武汉文创艺术商业核心区。

不同于既往空间的零敲碎打式翻新,要系统操盘如此大体量的工业旧址,显然需要一个成熟的价值主张。

融创本身已在天津、重庆等城市积累了一定旧改经验,在此基础上,再次深入研究考察了纽约高线公园、伦敦国王十字街、利物浦阿伯特码头和谢菲尔德火车站等项目,并延请了全球排名前五的建筑设计事务所AEDAS,后者调集了14位设计董事参与1890的总体设计。

最终,“融创武汉1890”明确将通过保留、改造、创造来实现3重价值。

一是城市人文价值,通过保留一些东西,让城市精神、汉钢故事能够代代相传;二是城市功能价值,通过改造一些东西,让工厂变成艺术、商业、文化的中心;三是城市发展价值,通过创造一些东西,让其具有新的文化、新的生活品味。

围绕这一“价值主张”,融创武汉1890被规划为“五区一园”,包括TOD城市门户区、琴台总部办公区、文创艺术活力区、设计之都创意园区、工业艺术博览区、无界艺术公园。从这些功能分区中不难发现,商业、办公、创意、艺术、文化都被关照,过去、现在和未来亦能得到联系。

融创武汉1890商业鸟瞰图

“和北上广相比,武汉现在仍然缺少很强烈的文化艺术消费形态,武汉心理和精神层面的体验场景仍然是一个空白”, 融创中国华中区域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罗黎勇认为,融创武汉1890将提供一种拥抱年轻人的先锋的空间形态。

按照规划,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音乐厅、文艺书店……1890将用全体系配置,将把文化与艺术植入武汉人的生活中;截至目前,台湾诚品书店、言几又生活书店、开心麻花剧场等已伸出橄榄枝。

除了宏观功能布局,在中观尺度和微观场景的打造上,融创则将“匠心”回敬历史,在新建和复原中保持平衡,让当代舒适和历史记忆并行穿梭。

据介绍,整个园区保留了二十多米高的原生树木;原有的机械零件被保留为雕塑,并以铜牌记载档案;从全国遴选工厂制备反映时代风貌的10万块红砖。

在工业遗址的内部,融创武汉1890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和屋顶构架,并赋予了新的功能。比如,在氧气车间内打造了咖啡吧、书店等公共活动空间;但新的消防、采光、空调设备并不破坏原有 “工业记忆”,从而让人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追溯百年前的工业风貌。

100年前,这里铁水、钢花、高炉共舞;100年后,这里欢声、笑语、嬉戏追逐;站在这里,既可回望武汉文化的历史,又能瞭望武汉工业的未来。

融创武汉1890商业效果图

孙中山曾说,中国需要几百家汉阳铁厂;如今,汉阳铁厂正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融创武汉1890”既是武汉工业历史的总结,也是城市新发展的起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