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杂技金鸡独立
冰上杂技大蝎子
《冰嬉图》
转龙射球
《甄嬛传》中有这么一段情节,被人谋害而失去了婉转嗓音的安陵容苦苦练习“冰嬉”技艺,冰面上一袭红衣惊艳了众人,也让冰嬉这项中国传统体育活动被更多人所了解。而要说到对于冰嬉的热爱,雍正皇帝显然不如他的儿子乾隆帝。如果说要挑选出滑冰界的头号粉丝,那么,乾隆必须当仁不让。
生母去世,也阻挡不了乾隆一年一度观冰嬉
冰嬉在清朝得到巨大的发展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的推动——清太祖努尔哈赤。据《清语择抄》记载,天命年间,努尔哈赤被蒙古巴尔虎特部困住,好在七百里外的费古烈部奇招救驾,“时有费古烈者,所部具皆着乌拉滑子,善滑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冰层驰往救,一日行七百里。时城垂陷,满兵至,巴尔虎特尚弗知。及炮发,群疑兵自天降,围始解。”穿上乌拉滑子 “滑冰而行”,竟然能日行七百里,这让努尔哈赤认识到了冰上行军的重要。自此,满人们自小“与冰为伍”的兴趣和玩乐,被正式纳入了军备训练。
冰上活动虽然盛行,但在乾隆之前并未形成制度,冰上活动飞跃性的变化还是从乾隆开始的,他把滑冰这种游乐活动一下子提高到了国家大典的战略位置。
从乾隆十年(1754年)起,冰嬉被定为“国俗”“年例”,每年一次,自乾隆朝从未间断。乾隆四十二年,其生母孝圣皇太后仙逝,正在丧制期间,按照礼制,这类活动应当停止。然而,乾隆想了个办法,他将冰嬉定为“肄武”而不是娱乐,把“冰嬉”的“嬉”改为“技”,再把赛场上和兵士标识“八旗”的彩旗全部撤去,走冰、抢球等照例进行,即所谓“彩撤旌旗遵国制,技仍弓矢耀军仪”。
清廷设立了统帅冰嬉的专门机构,叫做“冰鞋处”,进行冰上训练的兵种,叫“技勇冰鞋营”,隶属“键锐营”(清朝的特种部队)。“每年十月,咨八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走冰者二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球架等项。”每年校阅期为十月至来年正月,冰鞋处会选拔1600名优秀者组成“技勇冰鞋营”集中训练,届时接受皇帝校阅。校阅期过后返回键锐营。那时,负责滑冰训练的称作“冰鞋教习”(也就是现在的教练员),并由“冰鞋处”进行管理。这样就有了当时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专职的滑冰队伍,建立了国家管理的训练机制。
有了队伍还要有资金保证。清朝规定,冰嬉的一切费用,包括冰嬉大典的器材(冰鞋、服装、护具、弓箭、球架以及一切设备)都由内务府置备、供应。奖金也由内务府广储司提供。由此可见,清代冰嬉所需物资、经费、人员均由国家承担,冰嬉成为一项国家主办、规制健全的大型庆典、竞技活动。
你永远可以相信《冰嬉图》
冰上运动简直不能更炫
冰嬉大典的活动项目,基本上有抢等(即速度竞赛)、抢球、走冰(转龙射球)等,还有一些技巧项目表演,花样年年翻新。所谓“抢等”,就是当时的速度滑冰。兵士都穿上带铁制冰刀的冰鞋(由内务府统一制造的比赛专供鞋,用后收回,统一保管,训练用鞋则由八旗自备),分组在起跑处等候,目标是皇帝所乘的冰床。整个比赛的距离有二三里,由皇帝所在处发令,“鸣一炮,树旗处亦鸣一炮应之,于是众兵驰而至,御前侍卫立冰上,抢等者驰近御座则牵而止之”。各组的前列者均为优等,受重奖,不进行复赛,不设冠亚军,所以叫做“抢等”。到了清后期,又出现了争夺冠军的赛制。
所谓抢球,就是兵分两队,互相争抢。抢球用的球是皮制的,内充毛发等,比现在的排球要小,可以用脚踢,主要是手抢、抛掷、接球等,有记载说“兵分左右队,左队衣红,右队衣黄,既成列,御前侍卫以一球猛踢之,至中队,众兵争抢,以得球多者为胜。”还有记载称“树旗门,整编伍,士皆衣齿履,鹊立以侯。驾前分棚掷鞠,健步争先,意注手承。”这就是说比赛前,先行分组,分服色,分旗门,叫做“分棚”。各方有一个球门 (旗门),以射入对方旗门球多者为胜。两队完赛,再续两队,一轮大约四至六场, 只这项活动,大约需要一天多的时间。为了在冰面上奔跑不滑,兵士们要穿着特制的带铁齿铁条的冰鞋。抢球是我国古代蹴鞠在冰上的新发展。
转龙射球,即在冰上集体编队滑行时进行射箭表演的一种活动。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走队时按八旗之色,盘旋曲折行冰上,远望之蜿蜒如龙。将近御座处设旌门,上悬一球,曰天球,下悬一球,曰地球。转龙之队疾趋至,一射天球,一射地球,中者赏。”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集冰上滑行、队形变换、射箭比赛为一体的运动形式,是清代冰上运动的又一大创造。
摆山子,即集体进行的走队形、摆字表演,类似于今天的团体操。近人晋卿对其描写道:“御座前冰鞋大臣命旗一挥,响炮一鸣,则此两排百名‘冰鞋’,各循花纹内两线之隙地,沿径滑驰。五色战裙,上下掀腾,风驰电转,朱缨貂尾,左右荡摇。钢条所至,冰层刺刺作响。”每位滑冰健儿头戴朱缨,项佩貂尾,身穿五色战裙,脚系威武铃,只看这一身装束便显出了民族特性。两队百名健儿,在“领队”的带领下,按事先画好花纹组成的图形,整齐划一地表演燕子戏水、凤凰展翅、洞宾背剑、青龙回头、白虎摆尾等高难动作,无任何纷乱之状,其难度可想而知。
乾隆皇帝特令宫廷画师绘制许多以冰嬉为主题的图画。如今,就保留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由当年画师张为邦、姚文瀚、福隆安等人合绘的《冰嬉图》,其主要画面所显示的是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将当时花样滑冰的高超技艺,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根据学者分析,《冰嬉图》反映的花样滑冰主要包括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双飞燕、千觔坠等。冰上杂技主要有缘竿、盘杠、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等,表演者在竿上、肩上、臂上、掌上展示倒立、直立、扯旗等高难技艺。冰上杂技是滑冰技术与我国传统杂技技艺的完美结合,是清代创造的一种新的运动技艺。
苗族民间高手
被乾隆赐名“冰上燕儿”
乾隆重视冰嬉,有其政治上的战略思考。首先,冰上活动是满人的传统民族活动,入主中原后,受到中原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满族的民族意识逐渐淡化。而乾隆大力提倡冰嬉,正是因为冰上活动可以延续民族本性,强化民族意识。其次,是为了加强八旗兵士的冬季军事训练,保持和提高战斗力。所谓“马射全材武也,冰嬉课劳勣”,就是说通过冰嬉比赛来检验兵士的训练成绩。最后,乾隆还把冰嬉用作对外宾、内宾的一种特殊礼宾仪式,起到巡洋君威、国威的作用。例如,乾隆五十三年特恩允准退罗国使者、边疆各藩王以及台湾归附的民族首领共同观赏冰嬉,以庆贺新春来临,显示清王朝的政治昌明。
有一位西藏首领噶伦,被恩准观赏过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冰嬉,他回忆道:“皇上清早去观看跑冰。位于白塔寺北面的一大湖上(北海五龙亭附近冰面),湖面冰平如镜。到了湖边,皇上改乘一辆大轿辇(即冰床),由人力缓缓牵引,行至湖心。忽听四面爆竹齐鸣,随着响声,但见身着彩服、头饰花冠的百多人,飞一般地滑行到皇上跟前,跪拜行礼。彼等各个腰挂弓箭,鞋底安有形如火镰(一种形如镰刀的钢片,用以撞击健石,发出火花)的刀片。不远处悬挂着一束花。他们在冰上时而像闪电瞬间即逝,时而如鱼嬉水,跃上潜下。同时拉住强弓瞄准高悬的花束依次射去,每当射中,花束中自动响起一串鞭炮声,令人惊叹不已。”由以上叙述,可见乾隆时冰嬉活动的规模之大(冰嬉千队出),内容之丰富,技艺水平之高。
当时的花样高难动作,已达数十种之多,单人滑技艺表演“一马十三式”,要求一次完成十三个高难度动作,一不许前后有重复,二不许同他人的动作重复,三不许使用集体表演的动作,全靠自己的创新,这难度一点不比今天的世界比赛逊色。乾隆、嘉庆年间,一位名叫海英的青年独创了“倒流”技术,能倒滑数丈,成为当时“倒溜”高手。与海英同一时期的苗族青年喜桂,通过刻苦练习造就了一身高超的花样绝技,独创“燕子三点水”高难动作,他被乾隆赐名“冰上燕儿”,特准参加旗军。他还写出了我国专论冰上运动的第一部著作《冰鞋阵图口诀》。
道光、咸丰年间的尚星阶,能在滑冰时将两膝向外弯曲呈蹲状,同时两手在空中反复舞动,作出各种高难动作,被称为“骑马式”,为后人所效仿,他因一流的滑冰技术被提拔为翼长。与尚星阶同一时期的杨二立,具有更特殊的滑冰技巧:“他在滑冰时,一手拿弹弓,一手拿两粒泥丸。滑到最快时,猛然弯下身子,持弹弓向后弹射。第一粒泥丸刚发,第二粒泥丸又至,两丸在空中相撞,砰的一声,泥丸撞为碎土,纷纷落下,而杨二立继续向前滑行,速度有增无减。”该技术俗称“撞天钟”,被世人叹为神技。
可惜的是,到了清末,内忧外患下,别开生面的冰嬉大典也随同落寞。然而,国人和冰雪运动的缘分却并未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