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烧教堂代表了公众对种族灭绝行径的愤怒,如今,加拿大仍未做好反省这段历史的准备。
文|徐立凡
7月1日晚至2日凌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两座原住民社区教堂遭到破坏,其中一座拥有108年历史的教堂被完全烧毁。
加拿大警方的媒体联络官透露,仅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过去两周已有7座教堂遭到破坏, “自从发现无名坟墓后,教堂起火事件越来越多,两件事之间显然存在联系。但在未锁定犯罪嫌疑人之前,这还是一个假设。”
7月2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出面表态,他谴责了近期一系列针对教堂的破坏事件,称“这不是解决创伤的方法”,他的这番话没能平息因殖民者的历史原罪而点燃的怒火。
寄宿学校成分化、同化原住民的工具
自5月底以来,加拿大在3个原住民寄宿学校旧址发现了原住民儿童遗骸及无名坟墓,包括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坎卢普斯发现的215具原住民儿童遗骸、萨斯喀彻温省发现的751个无名坟墓,以及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克兰布鲁克发现的182个无名坟墓。
由此揭开了加拿大历史上的血腥一幕。
让原住民的孩子上学,是法国、英国殖民者17世纪就开始在北美殖民地实施的策略。看上去让原住民的孩子上学是好事,目的是让他们接受现代教育,逐渐融入殖民者的主流社会。
但实际上,原住民家庭因为担心被感染不知名的传染病,通常不愿意孩子去学校。而让原住民的孩子上学,还有割裂原住民孩子与原家庭关系,同化原住民的作用。
加拿大的寄宿学校是1867年7月1日加拿大各殖民地合并为联邦后的产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加拿大国庆节前后焚烧教堂的事增多了。根据当年通过的《印第安人法》,原住民孩子必须上学。由于原住民孩子的家庭相对偏远,因此通常只能在校寄宿。
现在看来,许多原住民孩子只是掉进了以传播西方文明为名的地狱里。
根据加拿大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此前公布的一份报告,自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至少有15万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和梅蒂人等原住民儿童,被强制送入儿童寄宿学校。其中至少4000名儿童在学校被虐待致死。
但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120多年的罪恶史大部分已经堙灭
资料显示,加拿大先后建有寄宿学校约1300所,多由罗马天主教、英国和加拿大圣公会派人管理。
寄宿学校提倡沉浸式学习,目的是为了对学童实施完全控制。学童除了学习,还需要从事农业种植相关活动,目的是改变他们的游牧习性。
多年来陆续挖掘的真相显示,寄宿学校对原住民学童采取的控制手段多种多样。
软的措施有以赋予公民权为名,要求学童更改原住民身份。
强硬措施包括禁止学童说母语和进行原始祭祀活动,与原家庭彻底分离。这么做的目的是断绝原住民的文化传承。
一些调查还发现,寄宿学校不乏殴打、性侵等虐待原住民学童的行为。大量的虐待行为或许是大量学童遗骸和无名坟墓被发现的内因。
“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加拿大原住民在殖民者到来前,不少部落曾发展出准国家形态。而殖民者通过寄宿学校,不仅实施了文化灭绝,而且实施了种族灭绝。自诩更先进更文明的殖民者在此暴露出了血腥残忍的一面。
加拿大最后一所联邦政府运营的原住民寄宿学校直到1996年才关闭。从1867年到1996年,原住民寄宿学校制度实行了120多年。其间发生过多少文化灭绝和种族灭绝事件现在已无从知晓。加拿大政府销毁了20多万份寄宿学校档案,导致这段历史的大部分都已堙灭,只有学童遗骸和无名公墓还在叙述这段历史的残篇。
清洗历史原罪仍停留在表面
自从加拿大原住民团体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要求调查寄宿学校的过往历史以来,加拿大政府不止一次对施诸原住民的迫害行为作了含混的道歉—与原住民学童的遭遇相比,道歉已经是轻飘飘了,但即使如此,也是有条件的。
比如加拿大纽芬兰省,过去与加拿大一样,属于英国的海外自治领,也曾被挖掘出过原住民儿童遗骸。但纽芬兰1948年才经过公投归入了加拿大。历届加拿大政府就以这个原因,拒绝为纽芬兰的原住民寄宿学校惨案道歉。直到2018年,特鲁多才在纽芬兰岛作了道歉。
多年来,加拿大对于迫害原住民历史的反省,仍停留在表面。比如,对于有明确归属的印地安人改称“第一民族”,增加议会原住民议员比例,成立联邦级别的和解委员会等等。
今年以来多处原住民学童遗骸和无名公墓被发现曝光后,特鲁多除了继续采用道歉大法,还采取了甩锅大法。6月25日,特鲁多在渥太华表示,他已要求教皇访问加拿大,为天主教会在管理原住民儿童寄宿学校时扮演的角色进行道歉。不过教廷方面只表示对事件“感到痛心”。
对于历史原罪,采取什么样的立场不仅决定于道德自律,更决定于受到多大的压力。显然,人口比例较少的原住民群体,以及西方政界和舆论界的刻意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加拿大政府的立场。
这也是加拿大原住民社区教堂接连被烧毁、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维多利亚女王的雕像被推倒的深层原因。
7月2日,特鲁多再次谈到和解。他说,希望在五、六年的时间里达成和解,政府已经做了很多,但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特鲁多在失控态势下提出的这个时间表,目前看只能是说说而已。
□徐立凡(专栏作者)